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作人

作品数:35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纤毛
  • 7篇毛虫
  • 6篇游仆虫
  • 5篇尾柱
  • 5篇棘毛
  • 4篇皮层
  • 4篇细胞
  • 3篇生殖
  • 3篇无性分裂
  • 3篇无性生殖
  • 3篇纤毛器
  • 3篇接合生殖
  • 3篇冠突伪尾柱虫
  • 2篇蛋白
  • 2篇形态学
  • 2篇原基
  • 2篇原生动物
  • 2篇扫描电镜
  • 2篇扫描电镜研究
  • 2篇瞬目

机构

  • 35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5篇张作人
  • 13篇顾福康
  • 6篇沈锡祺
  • 5篇侯连生
  • 5篇庞延斌
  • 1篇候连生
  • 1篇刘大海
  • 1篇张红锋
  • 1篇崔振东

传媒

  • 13篇Zoolog...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8篇Curren...
  • 3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生物学教学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篇1994
  • 1篇1993
  • 8篇1992
  • 5篇1991
  • 4篇1990
  • 5篇1989
  • 3篇1986
  • 4篇1985
  • 1篇1984
  • 1篇1983
  • 2篇198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长期瞬目虫(Glaucoma scintillans)的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1991年
以无菌培养的原生动物纤毛虫瞬目虫(Glaucoma scintillans)为材料,比较它们对数生长期和衰老期的酯酶同工酶,酸性磷酸酶同工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四种酶同工酶蛋白带有明显差异;对数生长期细胞的同工酶活力和数量明显高于衰老期细胞的同工酶的活力和数量.说明同工酶不但是生物体代谢的调节者,亦能作为生物衰老的一种指标.
侯连生沈锡祺姜莹张作人
关键词:同功酶生长期
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86年
最近几个月有好几位中学里的生物学老师写信来和我谈有关“生命”的问题。他们大都是根据近几十年出版的动植物学教科书上所提到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的确是有些模糊的。这也很难怪,就连象赫克尔这样的大生物学家也祗能写一本“生命之谜。”我当然也不可能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我现在祗想向大家谈谈,我们应当采取什么途径去弄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请大家留意一下,“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规律;而中心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方法问题。
张作人
关键词:生殖质
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实验再生研究
1991年
冠突伪尾柱虫(Pseudvurostyla cristata) 含约70枚大核。我们用显微手术横切G1期细胞,得前后两块相等断片;分别培养。60小时后,断片再生完成。在再生过程中,随细胞体积增大,大核数目也增加。大核的数目和细胞体积存在着一定的均衡关系。在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许多大核改组后,融合成一个融合大核。这个融合大核具两个仔虫的大核数目和DNA量。我们用显微手术得到含融合大核的后断片。在后断片再生后恢复的虫体内,我们发现本应分配到两个仔虫中去的大核数目,被限制在一个虫体的大核数目上。这说明了细胞质可以影响和调节大核的数目。并还证明了这种虫体大核DNA量较正常虫的大核DNA量约多一倍。其中大部分虫体分裂时,大核不经改组就开始融合和分裂;从而使DNA量回复正常。同讨还发现小部分虫体通过排出大核多余核物质方式来调节大核DNA量。这些现象说明了细胞核质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相对平衡和相互协调的机制。
侯连生庞延斌张作人
关键词:冠突伪尾柱虫
膜口类纤毛虫闪瞬目虫Glaucoma scintillans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
1992年
应用细胞学染色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闪瞬目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实验第一次发现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周期中伴随着后仔虫口器发生过程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后仔虫口器的“移位”现象。本文从该虫的口器特点及口原基发生特点上,解释了这种“移位”现象。闪瞬目虫的口器“移位”运动分两步进行:当后仔虫的口原基发育到三片口小膜和一片波动膜基本分化成形以后,口原基先由纵向排列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到近似水平的位置(约 90°旋转),再由水平位置过时针旋转到倾斜位置(约60°旋转)。从而保证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后期前、后仔虫的口器在纵轴位置和倾斜角度上的一致性。
张红锋沈锡祺侯连生张作人
关键词:口器发生
包囊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细胞结构的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包囊游仆虫表膜含有质膜和表膜泡。表膜下纵纤维层中其腹面由单根微管纵向排列组成,背面由每三根微管形成“品”字形微管单元。背面银线网是一种真实的嗜银结构,它可能是表膜泡结构间隙中的沉积物;细胞皮层中非纤毛器细胞骨架主要包括束状、网状骨架系绕以及其他一些微管束,纤毛器细胞骨架其基体间含有托架及其连接纤维,基体并向细胞质放射出纤维。另外,小根纤维由多根微管集在一起组成。基体及有关微管纤维形成具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和形态的各种纤毛器;形态发生中伴随着老基体瓦解及新基体组装的连续过程,其基体周围的膜囊可能是Ruffolo(1976)描述的“壶腹”结构,它们对基体形成、表膜更新及新纤毛器的组装和定位可能是有作用的。
刘大海顾福康张作人
关键词:包囊游仆虫表膜细胞骨架壶腹
一种游仆虫棘毛基部纤维的形态及其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演化被引量:18
1989年
游仆虫皮层棘毛基部纤维包括纵纤维、前纵纤维和放射纤维:额腹棘毛基部后纵纤维一般长而粗大,前纵纤维次之,放射纤维较细小;横棘毛基部前纵纤维几乎纵贯额腹横棘毛区皮层,而放射纤维较为细小;尾棘毛基部仅与一类更为细小的放射纤维相联系。不同额腹棘毛基部的同种纤维大小、形态不尽一致,各种纤维由棘毛基部区向皮层细胞质多个方向伸展,表现出极性和不对称性。并且额腹横棘毛基部纤维相互交联在一起,导致这一皮层区域形成强大的棘毛基部纤维网络。 游仆虫形态发生中,横棘毛原基向皮层裂口上方伸出一束粗大的纤毛芽时,先后发生模棘毛原基前纵纤维芽、额腹棘毛原基后纵纤维芽,以及这些棘毛原基放射纤维芽。纤维芽的发育顺序是从左列棘毛原基开始,到右侧的棘毛原基。这种纤维物质生长的顺序性,与新棘毛原基的发生和分化是相一致的。并且额腹棘毛基部后纵纤维和横棘毛基部前纵纤维形成中显示出极性和方向性,纤维物质生长伸长的方向与相应的新棘毛迁移方向相反。 老棘毛基部纤维在游仆虫形态发生过程中必然要退化。我们推测,其瓦解过程与细胞分化中老棘毛逐渐失去功能是有联系的。
顾福康张作人
关键词:游仆虫形态学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纤毛器的分化被引量:15
1991年
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形成包囊时,各类纤毛器中的纤毛杆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毛基体被保留下来。休眠包囊中,背纤毛器的定位无明显变化,但原腹面纤毛器中的口围带和波动膜、额腹棘毛和横棘毛,以及左、右尾棘毛都按序陷入在细胞质内深处,并相互汇聚在一起。脱包囊时,纤毛结构在原毛基体上再分化,新纤毛器按口围带、横棘毛、额腹棘毛和左、右尾棘毛的顺序从细胞内显露出来。
顾福康张作人
关键词:包囊游仆虫包囊纤毛器分化
阔口尖毛虫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过程的比较被引量:5
1992年
阔口尖毛虫无性生殖中先后发生后口围带原基,前、后的波动膜原基,额腹横棘毛原基和左、右缘棘毛原基,老口围带也在此期间更新,结果形成2套新纤毛结构,原老结构瓦解消失;生理改组时按同样顺序产生口围带原基等几类腹面纤毛原基,结果形成1套新纤毛结构,替换老结构。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中,新纤毛结构的分化和老纤毛结构退化时也表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作者据此推测,这种纤毛虫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中,纤毛原基的发生、发育和定位在细胞控制机理上可能是相同的。
顾福康张作人
关键词:无性生殖腹毛动物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形态、形态发生及其调节现象被引量:1
1990年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每一虫腹面含有相当于正常棘尾虫的腹面纤毛系统,背联两虫任意一侧属于一虫的背面有4列背触毛,它们的排列分布相似于正常棘昆虫的第1—4列背触毛,另一虫背面打2列背触毛,它们相似于正常棘尾虫的第5、6列背触毛。结果表明,背联体棘尾虫是其中两虫各以背面第4列和第5列背触毛之间的皮层区相联接形成的。也有的背联体中背部皮层联接区有变化。无性分裂中背联两虫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相似于正常棘尾虫,并且两者其皮层纤毛器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相应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推测背联两虫的皮层发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某种机制控制着相互间的协调。背联体棘昆虫在无性生殖周期中总是经历着一个调节成单体的过程,认为这于背联两虫都具有一套结构功能正常的运动胞器(特别是口围带),而产生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不协调”的力有关。
冯新港顾福康张作人
关键词:贻贝棘尾虫
红色角毛虫生理改组过程的研究被引量:3
1986年
红色角毛虫在生理改组时,随着老纤毛器的瓦解,先后出现新的口器,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四个原基区,并发生原基区的分化、新结构的形成和定位。这种新、老结构的更替过程相似于同种纤毛虫正常形态发生时期纤毛器的演化过程,口围带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左列中腹棘毛左侧的范围形成,后来,随着老口围带的瓦解,它向前方移动并处于老口围带的右侧,并继续朝老口围带位置移动、替换老口围带。这不同于其他常见的腹毛类纤毛虫,生理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瓦解着的老口围带的位置逐渐移动替换老口围带的情况。
庞延斌顾福康张作人
关键词:原基棘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