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凤来

作品数:21 被引量:368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南林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重点实验室开放科研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土壤
  • 6篇湿地
  • 5篇土壤特性
  • 4篇生态
  • 4篇生态环境
  • 3篇岩溶
  • 3篇原状
  • 3篇生态系统
  • 3篇保护区
  • 3篇不同利用方式
  • 2篇岩溶山区
  • 2篇养分
  • 2篇山地土壤
  • 2篇生态恢复
  • 2篇土壤退化
  • 2篇土壤物理
  • 2篇土壤物理性质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土壤质量
  • 2篇退化土壤

机构

  • 21篇西南林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1篇常凤来
  • 21篇田昆
  • 19篇陆梅
  • 16篇莫剑锋
  • 7篇杨永兴
  • 5篇李宁云
  • 3篇贝荣塔
  • 1篇孙茂盛
  • 1篇刘清江
  • 1篇莫剑峰
  • 1篇付小勇
  • 1篇赵林森
  • 1篇黎良才
  • 1篇胡慧蓉
  • 1篇薛嘉榕
  • 1篇张兆国
  • 1篇李艳梅
  • 1篇和世钧
  • 1篇陈玉惠
  • 1篇宁晓萍

传媒

  • 6篇西南林学院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山地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土壤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贵州林业科技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湿地科学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8
2005年
研究了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浅水沼泽草甸,排水疏干后用于放牧的草甸、垦后湿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速效养分呈现和有机质、全氮一样的变化趋势,均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而不断下降,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垦后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高,土壤质量改善,这与人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周围山上水土流失带下土壤养分汇集有关,但其湿地环境已完全转化为旱生环境,湿地功能丧失。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天然沼泽比较,沼泽草甸和草甸湿地均出现退化现象,垦后湿地环境完全改变,应及时进行保护和恢复,退耕还湿。
常凤来田昆莫剑锋陆梅李宁云
关键词:土壤质量高原湿地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3
2004年
以纳帕海湿地原生沼泽作为参照 ,选择人为干扰下的沼泽化草甸 ,草甸和排干湿地开垦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人为干扰对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两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沼泽土壤C/N值较高 ;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土壤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质 0~ 2 0cm表层与 2 0~ 4 0cm下层相差 4倍 ,水平分布上则随人为干扰加强、沼泽化过程减弱而降低 ,下降幅度高达 2 2 .92 %~ 6 9.6 4 %;土壤全氮及其空间分布呈现与有机质相同趋势 ,两者相关系数r=0 .98;NH+ 4 N、NO-3 N与全氮和水解氮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74、r=- 0 .6 5 ,r=- 0 .81、r=- 0 .76。表明了纳帕海湿地沼泽土壤较低的矿化量和对碳的固定及较大的氮累积量 ,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后湿地土壤碳氮养分的释放变化。
田昆常凤来陆梅莫剑锋杨永兴
关键词:湿地土壤
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滇东南岩溶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4年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田昆胡慧蓉陆梅莫剑锋常凤来杨永兴
关键词:土壤利用岩溶区土壤特性土壤退化
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对云南省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不同强度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特征值和土壤退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水平空间分异为沼泽>沼泽化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变异程度为44.68%,垂直空间分异上差异显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变异程度沼泽化草甸63.32%,草甸54.95%,垦后湿地49.93%,土壤退化指数定量反映了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湿地土壤有机质的退化程度,即原生沼泽随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加剧而退化程度加深.
莫剑锋田昆陆梅常凤来李宁云
关键词:退化湿地土壤有机质
原状取土管法与经典方法测定山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针对经典环刀法在土层浅薄,土壤紧实和粗骨土的山地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中的局限性,利用IN-SITU原状取土管对澜沧江流域典型山地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饱和水、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初渗系数、稳渗系数等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并同经典环刀法的测定值相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IN-SITU原状取土管法和经典环刀法在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中无显著差异。差异性分析中,7项土壤物理指标测定值间F方差相等检验的相伴概率Sig.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方差相等时T检验结果的7项土壤物理指标相伴概率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10,两法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均跨0,表明IN-SITU原状取土管完全可用于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尤其在山地土壤的研究中显示出较环刀更为明显的优越性。
田昆莫剑锋常凤来陆梅李宁云
关键词:山地土壤土壤物理性质
原状土就地培养取样法定位研究田间土壤氮动态变化被引量:8
2004年
本文介绍了原状土就地培养取样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应用,并对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演替、人工林种植和农业耕作等不同方式下氮素营养在时间进程及空间结构上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就地培养取样法结构简单,方便易行,对土壤几乎没有扰动,也没有区域土壤类型的限制,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和研究的单一性,可定量化监测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氮库动态变化中的氮释放与固定、吸收和淋失等氮素营养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整个过程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后土壤氮营养的空间变异,为田间条件下土壤氮库动态变化定位研究的有效方法。
田昆常凤来莫剑锋陆梅杨永兴
关键词:原状土
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被引量:82
2004年
利用原状土就地取样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云南西北高原的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的2年定位研究表明,纳帕海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表现为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沼泽类型改变,沼泽旱化、沙化,中旱生植物侵入,沼泽发生逆向生态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衰减退化,土壤酶活性降低,水质变劣.分析了引起纳帕海湿地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表明人为活动干扰是引起其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田昆陆梅常凤来莫剑锋黎良才杨永兴
关键词:生态环境沙化
农业利用和人为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04年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特性,探讨了农业利用和人为活动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森林对湿地的涵养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围垦造田,集水面上毁林开荒以及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利用对湿地土壤的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0年间湖面积减少了33.44%,蓄水量降低了62.95%,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施肥影响下的农耕地包括水稻田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后引起的表土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湖泊水质变劣、面积萎缩,引起剑湖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对澜沧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田昆陆梅常凤来莫剑峰杨永兴
关键词:农业利用土壤特性生态环境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的研究,认为该保护区土壤包括3个土纲,5个土类,6个亚类。土类垂直地带性明显,赤红壤:800-1300m;红壤:1300-2200m;黄壤:2100-2400m;黄棕壤:2400-3000m;亚高山草甸土:3000~3429m。除亚高山草甸土外,其余土类土层深厚。保护区土壤质地大多为中壤、重壤土,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表层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十分丰富。淀积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大,红壤、黄壤淀积层养分含量少,但黄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淀积层养分含量较丰富。
贝荣塔田昆常凤来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土壤分类土壤理化性状土壤保护
IN-SITU原状取土管测定山地退化土壤物理性质被引量:2
2006年
结合土壤养分的IN-SITU野外定位研究,以IN-SITU原状取土管和环刀比较研究获取的数据,对IN-SITU原状取土管和环刀测定值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IN-SITU原状取土管和经典环刀法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饱和水、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初渗系数、稳渗系数7项土壤物理指标的对比研究中无显著差异,而且两种方法的大部分测定值间无一般差异。两种方法的测定值均表明:阔叶林破坏后,土壤容重值明显增加,孔隙比例改变,而且土壤渗透性变差、持水量下降,出现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退化现象,尤以禾草荒地土壤退化最为严重。显示了IN-SITU原状取土管在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中的优越性,尤其在土层浅薄,土壤紧实和粗骨土的山地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中,IN-SITU原状取土管不仅对土壤破坏性较小,而且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原状土,避免测定结果的误差。
田昆莫剑锋常凤来陆梅李宁云
关键词:山地土壤土壤物理性质方差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