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宪友
- 作品数:74 被引量:2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亚麻灰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 2008年
- 从亚麻灰霉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75%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 姜卫东杨学关凤芝李柱刚刘丽艳吴广文王珣宋宪友路颖康庆华
- 关键词:亚麻灰霉病病原菌
- 国内外亚麻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被引量:19
- 2002年
- 对“八五”“九五”期间收集的464份国内外亚麻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逆性鉴定及综合评价。筛选出早熟资源261份、原茎产量高资源314份、纤维产量高资源268份、种子产量高资源137份、抗逆性强资源60份,可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和种质创新等利用。
- 路颖关风芝王玉富宋宪友张福修刘燕杨学康庆华乔广军
- 关键词:亚麻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 亚麻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 杨学关凤芝徐丽珍宋宪友吴广文路颖康庆华陈浩姜卫东赵东升黄文功孙辉
- 该项目研究出病原菌敏感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和粉尽(12EC EENI)1000~2000倍液;筛选出抗白粉病种质资源6份;发表相关论文2篇和著作1部;亚麻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选育抗病优良...
- 关键词:
- 关键词:亚麻白粉病
- 微肥对亚麻原茎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微肥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微肥在动植物体内乃至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植物体许多酶的成份或是酶的活化剂,主要影响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适量施用微量元素,不仅对作物增产和提高品质有一定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 关凤芝宋宪友王殿奎
- 关键词:亚麻微肥生长发育
- 中国亚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06年
- 综述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亚麻分子育种理论和研究概况;针对中国亚麻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抗除草剂、抗真菌病害、抗环境胁迫、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讨论和展望了分子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指出知识产权、国家对亚麻的科研投入及其它阻碍了中国亚麻分子育种工作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供亚麻育种工作者及相关产业人士借鉴。
- 康庆华关凤芝王玉富李建英焦洪双路颍吴广文宋宪友杨学
- 关键词:亚麻分子育种
- 优良亚麻品种综合评价
- 2009年
- 对12个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产量指标和主要经济性状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了国内外品种各自优势。从经济效益角度,得出结论认为:黑亚16、13、14可作为首选的主栽品种,品系2005-1、2004-1和Agatha可作为搭配品种在低洼、河套地区进行种植。
- 王福亮吴广文宋宪友
- 关键词:亚麻品种综合评价性状
- 亚麻种植业与WTO被引量:16
- 2001年
-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亚麻产业情况。分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亚麻种植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振兴对加入 WTO后亚麻行业的战略调整措施。从多方面可看出亚麻产业在我国加入 WTO后 ,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王玉富关凤芝宋宪友
- 关键词:WTO亚麻生产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种子繁育基地生产布局调整
- 小区单行播种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区单行播种机,旨在提供一种不伤种、不混种、准确性高的小区单行播种机。包括机架和安装在该机架上的扶手、充种控制机构、种箱、调速止逆器、托盘、地轮、开沟器、覆土器、镇压器、纵向水平调整机构、排种器以及安...
- 关凤芝吴广文宋宪友黄文功路颖康庆华扬学陈浩姜卫东赵东升宋喜霞张立国房郁研刘岩
- 文献传递
-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2号选育报告被引量:4
- 2001年
- 黑亚 1 2号是 2 0 0 1年 2月最新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原茎、纤维、种子产量分别为 5 1 40 .0 kg/ hm2 、6 96 .4kg/ hm2 和 5 2 3.9kg/hm2 ,分别比对照增产 1 2 .6 %、2 0 .4%、和 1 0 .2 %。长麻率 1 6 .8% ,比对照高 1 .4个百分点。纤维强度 2 5 9.4牛顿。该品种为优质高产新品种。
- 王玉富路颖宋宪友刘燕杨学
- 关键词:亚麻选育栽培要点
- 亚麻顶萎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从亚麻顶萎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提出了一套综合防病体系。
- 杨学关凤芝李柱刚吴广文王珣宋宪友刘丽艳路颖康庆华
- 关键词: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