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奠中
- 作品数:14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乔吉新探被引量:1
- 1989年
- 元代杂剧,旧称四大家——关白马郑(按年代另排),有的研究者则扩为六大家——关王白马郑乔。乔即乔吉。他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散曲方面,也是一位著名的大家,与张小山(可久)齐名。乔吉的生平事迹,和许多杂剧家一样,资料很少,所可依据的只有钟嗣成的《录鬼簿》。但由于《录鬼簿》的版本不同,因而对他的记载,颇有详略分歧之处。
- 姚奠中姚力芸
- 关键词:元杂剧生平事迹元代杂剧钟嗣成
- 《史记》律、历本为一书说
- 1988年
- 今《史记》八书《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平列,实际上《律》、《历》应为一书,而另有《兵书》。理由如下: 一、《史记》谈律历,经常二者相连。《张丞相(苍)列传》:"张苍者……好书律历。""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韩长孺列传》:"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
- 姚奠中
- 关键词:兵书太史公曰封禅河渠平准
- 绝句和诗歌遗产
- 1983年
-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只二四两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之类,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
- 姚奠中
- 关键词:五言七言横吹曲民间歌谣王维诗
- 有韵为诗,格律难废被引量:2
- 2007年
- “旧体诗词”这个名称不太准确,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名称。比如著有《香港诗词论稿》并在香港主办过十几次“诗词大赛”的黄坤尧教授主张称“传统诗词”,日本人称“汉诗”,还有人主张称“国诗”,等等,都不尽如意。总之都是指中国古代形成的各种诗词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号召“诗界革命”,“五四”以后新体自由诗大兴,旧体诗词便不再是诗坛的骄子了。但其时隐时显,不绝如缕,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圈中的命运不尽相同。百年间,旧体诗词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旧韵与新韵、格律宽严、创新体制、旧形式与新内容如何融洽、如何提高艺术质量等。尤其是学术研究对现代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不管”现象,自有其复杂的现实缘故。近些年,文学研究界偶有学者关注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也有人以此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立项的文献整理或史实梳理研究课题,但总体看来研究仍很薄弱。为此,我们邀请了前辈学人姚奠中先生及目前在大陆、香港诗界非常活跃而且颇有影响的几位诗人学者写了这组文章,探讨一些具体问题,希望引起学界朋友更多的关注。
- 姚奠中牛贵琥
- 关键词:旧体诗词命运
- 《史记》中《日者》、《龟策》两传读后被引量:3
- 1988年
- 《史记·太史公自序》:"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总)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作龟策传"是《日者》、《龟策》二传,有显著不同的内容。今本《日者列传》一开始就写道:"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这里说的"卜筮",全是"龟策"而非"日者"。"卜"用"龟","筮"用"策"。
- 姚奠中
- 关键词:太史公今本索隐四夷吉凶轶文
- 中国诗学的政教传统与国学治学
- 2013年
- 政教中心·中国诗歌的一个主要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有导源于汉代的几个重要论点,影响着两千多年的诗歌评论,也指导着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这就是所谓“风雅”、“比兴”、“美刺”、“讽谕”。这几个论点,分析起来,既有所区别,又互相联系。大体上说:“风雅”是创作的准则,“比兴”是创作的方法,“美刺”是创作的态度,“讽谕”是创作的目的。而这几个论点,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政教,即政治和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要为政教服务。以政教为中心的原则,假如说还不能概括两千多年中国诗歌的全部传统的话,那至少代表着总传统中的一个主要传统。那么,这一主要传统是怎样形成的?该怎样评价?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 姚奠中
- 关键词:中国诗学政教治学国学中国诗歌古代诗歌理论
- 唐诗札记被引量:1
- 1986年
- “夜入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一)1962年,李汉超同志分析这首诗(载6月21日《光明日报》)时,认为首两句是说:“在一个寒雨的夜晚,诗人陪着即将分手的友人同舟进入吴地”,“等到天色已明,雨声渐收,再看那云气晓雾中孤峙的楚山,感到格外的孤单……”。
- 姚奠中
- 关键词:唐诗札记《光明日报》诗人
- 古典文学书籍介绍
- 1986年
- 已从事图书馆工作近四十年的山西大学图书馆的老馆员李树兰同志所编撰的《古典文学书籍介绍》一书,已列入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之中,不久将与读者见面。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姚奠中教授为该书写了前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目录学知识与该书的有关信息。现发此文,以飨读者。
- 姚奠中
- 关键词:出版计划《七略》诗歌成就经籍志《昭明文选》
- 必须摆脱元好问研究中的两个困扰——在纪念元好问八百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 1990年
- 纵观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其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家,象屈原、庄周、司马迁、曹植、陶渊明、庾信、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等,不过二三十人,而大约与南宋相当的金代一百多年的文坛,则不可争辩地以元好问为最大代表。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他的诗论,历来都被人们重视,并受到评论家相当高的评价。他的其他编著,象《壬辰杂编》、《中州集》、《唐诗鼓吹》以至《续夷坚志》,在不同方面对民族文化、文学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这些为人们所公认,不烦赘述。
- 姚奠中
-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国文学史辛弃疾司马迁陶渊明
- 迈向屈原研究的更高层次
- 1993年
-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和屈原学会年会在山西召开,我很高兴。谨代表山西同道向到会的中外专家、教授、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致以诚恳的欢迎! 屈原这个文化史上的巨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他的精神所被,在中国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所至远及世界各国。屈原没有到过山西。他去过山东,路过过河南,只是没有机会翻过太行山。但晋楚文化交流,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在历史上有重点记录。
- 姚奠中
- 关键词:文化史屈原学屈原研究历史意义中国文学史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