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国
-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 2002年
- 流式细胞术是目前一种快速定量分析细胞和分选细胞的先进技术,具有速度快、精确度高、准确度好、计数细胞量大及多参数分析等特点,在临床已应用于微生物的药敏试验及其检测。目前,该技术虽处于初步阶段,但极具发展潜力。
- 唐林国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临床微生物学药敏试验
- 结核抗体、腺苷脱氨酶与癌胚抗原检测对鉴别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的意义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血清结核抗体(TB-IgG)、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5例胸腔积液患者(A组110例是结核性,B组45例是癌性)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检测TB-IgG、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EA、酶速率法检测ADA。结果11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血清中TB-IgG阳性率分别是90.9%、80.9%,特异性分别是88.9%、91.1%;ADA活性测定分别是(52.3±24.21)U/L、(20.3±10.20)U/L,CEA在癌性胸腔积液、血清的检测值是(168.2±82.3)ng/mL、(16.2±2.61)ng/mL,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胸腔积液CEA>10ng/mL、ADA>18.64U/L,4倍以上检测值有临床意义,结核抗体阴性/阳性,进行组合分析,可大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结论胸腔积液和血清TB-IgG、ADA、CEA的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陈虹谭耀驹唐林国
- 关键词:胸腔积液结核抗体癌胚抗原腺苷脱氨酶
- 荧光定量PCR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与抗酸染色、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探讨FQ-PCR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1例临床确诊的肺结核病患者和40例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痰标本应用FQ-PCR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FQ-PCR、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7.0%(146/311)、28.3%(88/311)、35.4%(110/311),特异性分别为100.0%、100.0%、95.2%,以FQ-PCR检测的阳性率最高。结论FQ-PCR是一种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结核分枝杆菌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 盛青唐林国肖芃黄婉莹郑闽莉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荧光定量PCR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DNA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4例活动性肺结核的痰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进行 FQ-PCR 检测,并与痰涂片检查法、改良罗氏培养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Q-PCR 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痰涂片抗酸检查法阳性率、改良罗氏培养法阳性率分别为61.1%(88/144)、51.4%(74/144)、55.6%(80/144),以 FQ-PCR 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最高,FQ-PCR 检测特异性为100%。结论 FQ-PCR 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快速、准确,对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唐林国谭耀驹何聚莲张宇青陈江华
- 关键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核分枝杆菌DNAFQ-PCR检测PCR技术检测肺结核诊断痰涂片检查
- 链置换扩增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链置换扩增(SDA)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的临床意义和可信性。方法应用SDA技术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直接检测了453份结核性样本,其中痰标本332份、胸腔积液78份、脑脊液43份。结果332份痰标本培养阳性131份,其中110株(涂阳88份)为MTBC,21株(涂阳20份)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在110份证实有MTBC、21份证实有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样本中,SDA和FQ-PCR的敏感性分别为99.1%和95.2%,特异性分别为94.6%和95.2%。在311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中,SDA和FQ-PCR的阳性率分别为55.3%(172/311)和47.0%(146/311)。121份结核性胸腔积液、脑脊液样本中,分枝杆菌阳性20例,经鉴定其中19例为结核分枝杆菌,1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SDA和FQ-PC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3.4%(52/120)和33.4%(40/120)。SDA技术设立的内扩增质量控制(IAC)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自动检测分析系统能快速、特异地检测临床样本中MTBC,设立IAC可提高结果的可信性。
- 谭耀驹李红玉唐林国陈江华马志明林庆裕何聚莲陈志诚
- 关键词:核酸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 ERCC1表达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研究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1,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56例,均为Ⅲb、Ⅳ期患者。所有的患者经皮肺穿刺或经纤支镜活检病理证实为NSCLC。化疗前利用RNA提取技术及RealtimeRT-PCR技术对其组织学标本进行ERCC1 mRNA相对定量分析。患者分别给予4~6个周期的含铂类方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紫杉醇/顺铂方案),对患者化疗后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及化疗后反应率(response rate,RR)进行评估。结果:56例患者活检标本的ERCC1 mRNA相对于内控管家基因GAPDH mRNA表达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1×103。以ERCC1 mRNA表达水平≥6.1×103的22例患者作为高表达组,以ERCC1 mRNA表达水平<6.1×103的34例患者作为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化疗后RR、OS及TTP分别为22.7%、(144.62±95.21)d及(104.25±89.78)d,与低表达组患者RR(55.9%)、OS[(432.45±134.43)d]、TTP[(278.56±104.34)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ERCC1 mRNA表达水平是评估晚期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 刘健雄马志明薛宗锡唐林国谭耀驹吕江清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ERCC1
- 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和异烟肼相关基因快速检测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利用DNA芯片检测技术直接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RFP)、异烟肼(INH)相关的耐药基因(rpoB、katG/inhA),评价DNA芯片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586份涂阳痰标本使用L—J培养并用终点法确定其耐药性,同时利用DNA芯片检测技术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rpoB、katG/inhA常见基因突变位点的突变情况,比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对不符合的菌株测定其相应DNA序列,评估上述试验的准确性。结果(1)586份涂阳痰标本,其中3(+)163份、2(+)204份、1(+)217份,培养阳性584份。耐药结果显示,对INH、RFP敏感的菌株分别为361株和327株,耐药菌株分别为223株和247株,其中低浓度耐药、高浓度敏感菌株分别为93株和59株,低浓度、高浓度均耐药菌株分别为130株和188株。(2)耐药基因特异性片段扩增阳性标本367份(62.8%)、阴性217份(37.2%)。对INH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突变检出率是28.4%,突发发生位点集中在katG315位密码子(89.8%);对RFP耐药相关基因(rpoB)突变检出率是55.9%(137/247),突变发生位点主要在rpoB531和rpoB526位密码子,发生率分别是68.6%和16.1%。(3)对L-J药敏结果与DNA芯片检测结果不符的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发现有漏检现象。结论DNA芯片技术直接检测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相关耐药基因存在可行性,如直接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关键要解决样本中DNA的提取效率、PCR的扩增效率和试验的质量控制。
- 谭耀驹唐林国陈虹谢贝邝小佳姜永玮
- 关键词:异烟肼利福平核酸杂交
- 从肝脓肿患者中分离出一株绿色气球菌被引量:1
- 2003年
- 唐林国陈群黄云平
- 关键词:肝脓肿绿色气球菌细菌鉴定
- γ-干扰素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γ-干扰素是参与结核病发病的一个细胞因子,在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γ-干扰素第1个内含子CA重复序列的5’末端有个T/A单核苷酸多态性(+874T/A多态性),与微卫星等位基因2的出现和缺乏相关。我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肺结核病患者及对照人群γ-干扰素+874T/A多态性进行检测,以探讨该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
- 马志明肖芃唐林国刘健雄谭耀驹王云南邝浩斌谭守勇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Γ-干扰素肺结核易感性结核病患者序列特异性引物
- DNA指纹技术检测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技术,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型状况并探讨耐多药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插入序列IS6110序列为模板,设计一对特异外向引物,建立一种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技术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2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进行DNA指纹基因分析.同时对实验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进行耐多药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图谱分析,22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均产生特征DNA指纹图谱,DNA指纹图谱变异很大.每一菌株DNA指纹的拷贝数介于3至18之间.其中大部分菌株,即205株(93.2%)包含6~13个拷贝,平均为11个带.这205株DNA指纹图谱中,162株为特异的,提示它们在流行病学上是独立的.有58株(26.4%)指纹图谱组成了15个簇,每簇2~8株,它们的IDNA指纹图谱相同,可能代表了近期的传播.尤其是在此DNA指纹图谱中,其中分子量为200 bp扩增带频率最大,在22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均出现.结论 结核杆菌DNA指纹技术检测可应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图谱分型,并可用于耐多药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周琳谭守勇唐林国梁志强刘志辉陈其琛蔡杏珊黎意芬李妙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