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CT诊断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分析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CT扫描征象。结果:24例诊断为前列腺癌,3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结论:CT对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价值较大,早期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 许亚春吴平谢雪芬刘向东
-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CT检查
- 肺隐球菌病CT表现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不同免疫状态对本病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其中儿童3例,平均年龄33.2岁(5-50岁),其中免疫功能低下者5例。CT扫描采用10mm层厚连续观察,其中2例做1.5mm层厚的HRCT。结果:成人正常免疫功能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而CT表现较为明显,CT上以多发结节33.3%(5/15)、团块影33.3%(5/15)和片状渗出影27.1%(4/15)多见;成人免疫损害者和儿童则多为片状渗出影,分别为80%(4/5)和66.6%(2/3)。结论: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病变多见于两下肺,正常免疫成人多见多发结节灶、团块和片状渗出影,而成人免疫损害者和儿童则以渗出影更多见,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 许亚春吴平刘向东谢雪芬
- 关键词:隐球菌
-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关联性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 :研究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 :观察分析正常鼻窦 10 0例及鼻窦炎或伴鼻息肉 10 0例的鼻窦冠状位 CT,主要观察其骨性解剖结构的异常 :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重度鼻中隔高位歪曲、Haller气房、上颌窦发育不良、钩突肥大、钩突移位、筛泡等。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组钩突、鼻中隔、中鼻甲和鼻丘的异常比分别为 :2 4∶ 5 ,18∶ 4 ,2 5∶ 8,2 0∶ 4。患有鼻窦炎或伴鼻息肉者明显高于无鼻窦炎者。结论 :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
- 钟志生谢雪芬吴平周书芳顾晓春汪旭顾平陆良钧蒋德澄
-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术
- 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结节54例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评价低剂量螺旋 CT扫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5 4例常规螺旋 CT扫描发现肺结节的患者同时行低剂量螺旋 CT扫描 ,对两种方法显示的肺内结节的各种征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低剂量螺旋 CT与常规螺旋 CT扫描在显示肺内结节的不均匀密度征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在其它征象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剂量螺旋
- 谢雪芬陈双庆吴平
- 关键词:肺结节肺癌肺转移癌肺结核
-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方法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鼻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块影中见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5例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结论窦腔内结节状团块影及不规则钙化斑点是本病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以从鼻窦内阴影的密度改变等方面对霉菌性鼻窦炎进行鉴别。
- 谢雪芬钟志生吴平许亚春汤成秀
-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
-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 2007年
- 吴平谢雪芬钟志生
- 关键词:真菌鼻窦炎CT诊断
- 鼻内窥镜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与疗效的关联性。方法:霉菌性鼻窦炎26例均采用单径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术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另一组用氟康唑冲洗窦腔,并口服酮康唑1周。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无并发症及复发,术后两组病例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径路鼻内窥镜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是可行的,术后无需应用抗真菌药物。
- 钟志生谢雪芬汤成秀周书芳吴平汪旭曹斌顾平顾晓春陆良钧蒋德澄
-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酮康唑
-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早期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早期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ccRC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52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分析52例ccRCC患者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I^II级ccRCC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并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I级和II级ccRCC的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II级ccRCC的CT值(Hu)均高于I级ccRCC(均P<0.05)。I级ccRCC均匀强化相对更常见,II级ccRCC不均匀强化相对更常见。此外,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例数为39例,准确诊断率为75%,明显低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8.08%(5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早期ccRCC的分期鉴别有应用价值,I级与II级ccRCC在强化程度和强化模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可用于辅助进行术前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相较CT平扫,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ccRCC的准确诊断率更高。
- 杨孺牛刘向东吴平
-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
- 螺旋CT平扫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CT平扫在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对34例经手术证实的绞窄性肠梗阻的平扫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壁增厚水肿、靶征、腹水、肠系膜水肿、漩涡征和鸟嘴征是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可靠征象,肠壁增厚失去分层改变、局限性肠壁密度增高、腹水或肠液密度增高及肠壁、门脉积气则高度提示肠壁坏死。结论:CT平扫能快速有效地诊断绞窄性肠梗阻。
- 吴平谢雪芬刘向东许亚春
- 关键词:肠梗阻绞窄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2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加深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结合2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22例中的20例被证实的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均行胸外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个月~5年不等。20例手术病人术后均无复发和转移。术中见肺内直径约1cm~6.0cm大小不等肿块,质中、光滑、包膜均完整,能完整切除。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孤立、境界清楚的结节影。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真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有赖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结合,否则容易误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 许亚春吴平刘向东谢雪芬
- 关键词:肺海绵状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