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梓龄

作品数:18 被引量:246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地壳
  • 6篇地震
  • 5篇地幔
  • 5篇三维速度结构
  • 5篇上地幔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面波
  • 3篇各向异性
  • 2篇地震波
  • 2篇震波
  • 2篇剪切波
  • 2篇海域
  • 2篇S波
  • 1篇地壳和上地幔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壳升降运动
  • 1篇地壳与上地幔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机...

机构

  • 18篇云南大学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18篇吕梓龄
  • 13篇傅竹武
  • 11篇胡家富
  • 11篇庄真
  • 11篇陈立华
  • 11篇宋仲和
  • 11篇陈国英
  • 2篇温一波
  • 2篇张世杰
  • 1篇王继林
  • 1篇杨向东
  • 1篇徐慧
  • 1篇刘佐权
  • 1篇王国彦
  • 1篇康国发
  • 1篇段永康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云南大学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1991年中...
  • 1篇1995年中...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4篇1993
  • 3篇1992
  • 4篇1991
  • 3篇198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42
1992年
本文选用了中国27个基准台763长周期地震仪和WWSSN 3个地震台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238条瑞利波路径资料,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网格反演方法,研究了中国及邻海170km深度范围内S波三维速度结构.本文只给出中国东部及邻海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内直到170km深度范围内的速度结构,具有以40°—44°N,28°—32°N和20°N左右为界南北分块以及大体沿岛弧走向呈条带状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明显的关系.同时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基本上受莫霍面的控制,地表热流值与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
关键词:地震S波
昆明地区历史自然灾害与图腾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本工作首先从云南地方志和私人札记等历史文献中,筛选出昆明地区近600年(1312~1912)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图腾记录历史数据做自相关分析。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出昆明地区自然灾害具有连发性和周期性等演变特征。在灾害频发的明、清时期自然地包含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太阳黑子活动的Maunder极小期和11年周期。最后,又分析了昆明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奇特防灾、救灾图腾遗址。这为城市建设提供必需参考,并为研究城市自然灾害提供一种图腾遗物研究方法。
张世杰刘佐权段永康吕梓龄
关键词:图腾自然灾害城市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正>青藏高原是近代喜马拉雅运动隆升最高的巨大高原,它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对地球环境的演化、气候的变迁、矿产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受到众多地球科学家的关注。目前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中,较多的论文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
吕梓龄傅竹武李海松温一波康国发胡发
文献传递
由长周期地震面波研究华南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构造被引量:4
1993年
利用中国27个地震基准台和世界标准地震台网 WWSSN 西南亚3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79个地震共238条路径的长周期面波资料,应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改进的分格频散反演方法,得到该地区147个4°×4°斜方格的纯路径群速度频散值,进而反演得到华南地区深至170km 左右的三维 S 波速度构造.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各一级构造单元之间有明显差异,一级单元内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有一定差异.东部地壳较薄,由东往西逐渐变厚,厚度为30—43km 左右.地壳中 S 波平均速度,东北部最低,西部最高,约为3.48—3.68km/s,在大范围内未发现明显的地壳低速层.华南大部分地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层,低速层起始深度为75—106km 左右,低速层中 S 波最小速度约为4.28—4.38km/s.尽管华南大部分地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层,但各主要层位分界明显,层面平缓,在较大尺度地下构造横向变化较小,除西部褶断区、东南沿海断裂系等边缘区域为构造活动区外,华南主体的地壳上地幔构造仍属于较稳定的大陆块体构造.
傅竹武庄真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
关键词:地震波地壳
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被引量:25
1992年
本文用长周期763地震仪面波群速度资料反演了中国南北带及邻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其中采集238条瑞利波和358条勒夫波混合频散曲线,使用均等显示滤波方法,并以4°×4°为一格将我国境内分为147格.用随机逆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16格的纯路径频散.面波速度结构及演结果表明:1.莫霍界面深度一般在40—50km之间,最深达65km.总趋势是从东到西加深,且在南北带西侧南北两端向中部明显加深,东侧变化小.2.地幔顶部普遍出现很厚的低速层,上界面一般埋深60—80km.上地幔顶盖厚度一般为20—60km,速度为4.30—4.50km/s.3.研究区普遍存在各向异性,而且勒夫波和瑞利波速度的差值(V_(SV)—V_(SH))的绝对值随深度有增大的特点,在南北带南部和西北部V_(SV)—V_(SH)各向异性现象更为明显.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地震面波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46
1992年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分别为70±7km和65±7km,地壳平均剪切波速度分别为3.55和3.62km/s,上地幔顶盖平均速度分别为4.63和4.61km/s; 岩石层厚度均为120±10km;东部地区下地壳内30—40km深度处普遍存在低速层;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上地幔低速层内有横贯东西且明显向上隆起的低速腔.滇西缅北地区的地壳厚45±5km,上地壳及下地壳内都有低速层;上地幔顶盖的速度为4.42km/s,比青藏高原本体及恒河平原都低.恒河平原地壳厚34±2km,速度平均为3.45km/s;上地幔顶盖厚86±10km,速度平均为4.63km/s,顶盖内55—83km深处有一个低速夹层.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剪切波青藏高原
用倾斜平台标定重力仪格值的讨论
1989年
本文通过倾斜平台标定重力仪格值的误差分析,及实际测定的检验,认为重力仪在倾斜测定时随倾角增大,规测均方误差有所增大。因此得出结论,用倾斜平台标定高精度重力仪的格值,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
吕梓龄储耀杨向东
关键词:误差分析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正>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术盆地主体部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
文献传递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被引量:63
1991年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度值相当高.这与西伯利亚、印支板块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北、东边缘地区壳内存在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浅,一些地区存在壳幔过渡层.面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天山及印支板块北缘下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构造边缘地区及上地幔低速层附近最为突出.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天山隆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辉石、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
关键词: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升降运动的分析被引量:1
1994年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的分布,换算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分布规律;结合岩石类型,地震及地壳相对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针对人们关注的问题(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是什么?它还会上升多高?它会不会突然下落?)做了讨论.
吕梓龄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
关键词:地震地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