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萍

作品数:25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耐药
  • 8篇耐药性
  • 6篇支原体
  • 6篇喹诺酮
  • 6篇氟喹诺酮
  • 5篇人型支原体
  • 4篇球菌
  • 4篇疗效
  • 4篇淋球菌
  • 3篇寻常型
  • 3篇药物耐受
  • 3篇药物耐受性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乳膏
  • 3篇乳膏治疗
  • 3篇湿疣
  • 3篇受性
  • 3篇皮肤
  • 3篇耐受

机构

  • 19篇深圳市第五人...
  • 8篇深圳市龙岗中...
  • 7篇广东医学院附...
  • 5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慢性病...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深圳市罗湖区...
  • 1篇东莞市石龙人...

作者

  • 25篇叶萍
  • 10篇王晓川
  • 8篇吴志华
  • 5篇邓超干
  • 4篇郑力
  • 4篇黄伟林
  • 3篇王辉
  • 2篇史建强
  • 1篇张国学
  • 1篇赖小娟
  • 1篇郭广洲
  • 1篇陈永平
  • 1篇吴方贵
  • 1篇吴国凤
  • 1篇张秀果
  • 1篇黎兆军
  • 1篇黄瑛
  • 1篇李顺凡
  • 1篇陈红清
  • 1篇何荣国

传媒

  • 4篇重庆医学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烧伤创疡...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皮肤溃疡保守治疗的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研究小儿皮肤溃疡保守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分析了 73例小儿皮肤溃疡的发病特点 ,探讨了三种保守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保守治疗在其修复中的首要地位。EMBO治疗组愈合时间较两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 <0 .0 5)。结论 :MEBO可作为小儿皮肤溃疡保守治疗的理想外用药。
周毅虹陈铭珍叶萍
关键词:儿童皮肤溃疡MEBO
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价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CO2激光治疗;B组单用咪喹莫特乳膏治疗;C组采用CO2激光和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半年。结果76例患者完成疗程和随访观察。激光治疗组痊愈率低(28.6%)、复发率高(60.7%);联合治疗组痊愈率最高(78.3%)、复发率最低(17.4%);咪喹莫特治疗组的痊愈率和复发率介于二者之间。咪喹莫特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和43.5%,均高于激光治疗组(21.4%)(P<0.05)。结论CO2激光和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痊愈率,有效预防复发,是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文凯叶萍王晓川
关键词:尖锐湿疣咪喹莫特
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Mh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敏感株在体外进行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步诱导,然后检测其诱导前后对这四种药物的MIC变化。结果所有Mh敏感株经四种药物诱导后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体外长时间、低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这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萍邓超干王辉王晓川
关键词: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耐药性
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经阴道注水腹腔镜(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THL)在不孕症诊治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53例不孕症患者进行THL检查和治疗,记录检查和治疗结果、术中后穹隆穿刺成功率、转行标准腹腔镜(LAP)率、与LAP比较的诊断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门诊留观时间、手术费用等。结果:检查发现异常33例,术中经输卵管通液术或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疏通阻塞输卵管11例;穿刺成功率为92.45%;转行LAP率为32.0%,THL与LAP诊断符合率为91.6%;THL手术并发症为1.9%。平均手术时间、门诊留观时间和手术费用分别为(24.9±4.5)min、(128.6±23.9)min和(739±97)元。结论:THL在不孕症诊治中能提供与LAP准确度相似的结果,操作简单、准确、安全、微创、经济,可作为不孕症早期检查及治疗的手段。
邹敏吕晓亮胡小良张秀果叶萍陈春霞
关键词:不育女(雌)性腹腔镜手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53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辅助维胺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口服维胺脂胶囊,50mg,每天3次,艾洛松乳膏外用;治疗组(27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每天3次;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后每2周复诊,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6、8周后,两组患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PASI评分也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8.0%(P<0.05);对照组4例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治疗组未出现转氨酶升高。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维胺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能增强疗效,减少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叶萍黄伟林郑力王晓川
关键词:银屑病复方甘草酸苷维胺脂
4120例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分析泌尿生殖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其耐药谱。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试剂盒对4120例NGU分泌物进行检测,同时测定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4120例NGU患者中单纯UU感染1651株,阳性率40.07%,单纯MH感染23株,阳性率0.56%,UU+MH混合感染175例,阳性率4.25%。UU、MH、UU+MH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较为敏感;UU对克拉霉素高度敏感,但对于MH、UU+MH则高度耐药。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主要以UU为主,单纯MH感染少见;单纯UU、MH和UU+MH三者的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叶萍邓超干王辉李文凯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支原体耐药性
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1999年
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淋球菌外膜蛋白结构改变所致的膜通透性下降、细菌对药物的摄取减少,可能是导致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种重要机制,而最新研究表明:C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与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之间密切相关。
叶萍王晓川
关键词:淋球菌氟喹诺酮药物耐受性基因突变
朗格汉斯细胞表达与尖锐湿疣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C)的表达与尖锐湿疣(C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8例CA皮损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CD1a+LC染色;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CD1a+LC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A皮损中CD1a+LC数目明显减少,分布不规则,形态不典型,结构不完整,树突状突起明显减少、缩短或消失;CA组CD1a+LC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经图像分析显示CA组平均CD1a+LC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尖锐湿疣中CD1a+LC的形态和数量变化可能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叶萍王晓川陈永平
关键词:尖锐湿疣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组化
复方甘草酸苷辅助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43例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辅助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口服左西替利嗪胶囊5mg,外用艾洛松乳膏,均1次/d;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后每周复诊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评分)和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率51.16%和总有效率86.05%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痊愈率29.27%和总有效率63.41%(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辅助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叶萍黄伟林郑力王晓川
关键词:湿疹复方甘草酸苷左西替利嗪
Th17细胞相关因子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IL-23、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检测,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静止期组11例,进行期组19例)和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血清IL-17、IL-23、IL-6和TGF-β的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进行期组和静止期组血清IL-23、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期组血清TGF-β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17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银屑病患者间,血清IL-17、IL-23、IL-6和TGF-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24,P<0.05);而血清IL-17、IL-6、TGF-β与PASI均无相关性(r=-0.118、r=-0.043、r=-0.203,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3、IL-6和TGF-β水平升高,且IL-23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但与银屑病病情分期无关。
叶萍黄伟林郑力
关键词:银屑病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