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增震
- 作品数:1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 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内城镇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 1999年
- 王美萃包广才史增震张艳
- 关键词:城镇贫困问题城镇贫困人口社会问题社会救济农村剩余劳动力
-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被引量:11
- 1999年
- 史增震
-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中共领导
- 内蒙古山羊绒资源开发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内蒙古"软黄金"产业开发研究课题组王岩史增震
- 关键词:综合利用
- 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及限制因子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可持续是人类发展的目标。文章对鄂尔多斯市近6年的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及限制因子分析。目的是通过研究其发展的过去和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用以反映和评价可持续发展实践结果的测试手段。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类型出发,在综合考虑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其指标体系中更多的反映了能耗、污染、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模型,使其发展过程量化。最后,针对限制因子的定性分析,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促进鄂尔多斯市的可持续发展。
- 杨永青史增震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对内蒙古煤炭资源型生态小城市(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 2005年
- 内蒙古煤炭资源富产区在缓解我国当前能源紧张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凸现了煤炭资源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短期发展经济角度考虑,内蒙古煤炭资源富产区和国家之间做到了'双赢':国家走出能源短缺困境,这些地区实现了GDP的快速增长.然而,从可持续角度考虑,依靠资源崛起的小城市(镇)由于利益的驱使,过度开采、加工煤炭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变本加厉,让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煤炭资源型小城市是未来大中型资源城市的雏形,必须本着'边发展、边治理'原则进行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否则将重蹈我国部分资源型大城市的覆辙,为生态建设付出巨大的代价.
- 薛利强史增震
- 关键词:小城市煤炭资源资源型城市能源短缺产区
- 浅析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 2009年
- 近几年,呼和浩特及其周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地区之间经济的经济关系,各个地区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溢出效应。故本文研究了呼和浩特经济增长与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邻里绩效指标分析周边城市对呼和浩特经济的溢出效应,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了邻里绩效指标是否为呼和浩特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映出呼和浩特与周边城市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
- 郭海波史增震
- 关键词:经济增长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 对呼和浩特市城市集中供热的思考
- 2006年
- 2006年10月15日呼和浩特市正式颁布实施《呼和浩特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用以规范城市供热管理,维护供、用热双方合法权益。首次出台供热格式合同,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用户、供热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仍存在能源浪费、供热计价和收费方式不完善、合同执行难、政府管理滞后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进一步深思。
- 王芬史增震张永军
- 关键词:城市集中供热格式合同政府管理管理条例城市供热供热管理
- 城市快速扩张中对山地土地资源开发的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丘陵占陆上国土面积的69%左右,各地对荒山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投资,主要集中于林果业、种植业等开发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激增,住房需求增多,山地住宅建设既是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山地的一务途径,也成为城市房地产发展的趋势。呼和浩特市“十一五”规划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目标,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城市改造建设,建成区面积将由140平方公里扩展为200平方公里。对土地的供给压力加大,集约利用和开发城市土地对城市土地供给有重要意义。其中,山地住宅开发将成为一条可观途径。
- 王芬史增震
- 关键词:山地开发
- 内蒙古城镇贫困问题初探
- 1998年
-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贫困面比较大,贫困面约为20%左右,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全区有区贫旗(县)19个,国贫旗(县)31个。在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城镇贫困问题又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
- 包广才王美翠史增震张艳
- 关键词:城镇贫困问题下岗职工城镇贫困人口绝对贫困
- 关于我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思考
- 1999年
-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级党政领导的一大难题,本文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下岗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几项对策:转变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择业、就业观;根据本区的优势选择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下岗人员;积极鼓励劳动力向就业机会较多的发达地区流动;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 王美萃包广才史增震
- 关键词: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