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学

作品数:118 被引量:1,298H指数:21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专利
  • 5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3篇生物炭
  • 39篇土壤
  • 11篇炭化
  • 10篇水稻
  • 10篇重金
  • 10篇重金属
  • 10篇污染
  • 9篇养分
  • 9篇竹炭
  • 8篇氮素
  • 8篇炭基
  • 7篇栽培
  • 7篇生物质炭
  • 7篇土壤修复
  • 6篇生物反应
  • 6篇生物反应器
  • 6篇炭化温度
  • 6篇温度
  • 6篇吸附剂
  • 6篇罐体

机构

  • 102篇浙江省农业科...
  • 15篇浙江大学
  • 1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1篇国家林业局
  • 8篇浙江工业大学
  • 5篇浙江农林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苏州科技大学
  • 2篇浙江省农产品...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118篇刘玉学
  • 96篇杨生茂
  • 89篇吕豪豪
  • 60篇汪玉瑛
  • 44篇钟哲科
  • 13篇王会
  • 9篇陈义
  • 9篇唐旭
  • 8篇吴伟祥
  • 8篇吴春艳
  • 7篇陈英旭
  • 7篇王耀锋
  • 4篇廖敏
  • 3篇杨慧敏
  • 3篇花莉
  • 3篇梁森苗
  • 3篇陈庆飞
  • 3篇陈忠良
  • 2篇杨学云
  • 2篇杨瑞芹

传媒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农业环境科学...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浙江农业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3篇核农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果树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竹子研究汇刊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11篇2020
  • 9篇2019
  • 20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16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高效吸附稀土镧元素的生物炭吸附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吸附稀土镧元素的生物炭吸附剂,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原料组分混合后炭化制成:羊栖菜75‑90%,海蒿子5‑10%,鼠尾藻5‑15%。本发明原料天然、环境友好、且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能高效吸附镧,有效...
汪玉瑛杨生茂吕豪豪刘玉学钟哲科
文献传递
一种以竹炭为重金属固定剂的污泥堆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竹炭为重金属固定剂的污泥堆肥及其制备方法。含水率为75~80%的城市污水厂污泥1,稻米糠0.025~0.05,污泥发酵菌剂0.025~0.05,炭化温度为400~600℃、粒径为1~3mm的竹炭颗粒0....
刘玉学吴伟祥花莉陈英旭
文献传递
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与控制被引量:106
2010年
堆肥是实现畜禽粪便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然而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较严重,对氮素损失与控制的研究可为有效控制氮素损失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本文简述了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主要损失途径,总结了影响堆肥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包括堆肥物料初始特性、堆肥环境参数和堆肥工艺条件),并综述了氮素损失控制措施(调节C、N代谢,改变氮素形态,添加NH3吸附剂和调节通风与控温措施)的研究进展,此外,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黄向东韩志英石德智黄啸吴伟祥刘玉学
关键词:畜禽粪便堆肥氮素损失
一种化肥氮素缓释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肥氮素缓释剂,由竹炭和氮素化肥按重量比1:0.3混合,再将该混合物与杀虫、杀菌植物的煎煮液充分混合,放置12小时以上,即可。本发明提供的缓释剂对抑制化肥氮素挥发、实现氮素缓释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提高氮肥利用...
陈英旭刘玉学吴伟祥丁颖韩志英
文献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6
2011年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廖敏彭英陈义谢晓梅吴春艳唐旭刘玉学杨生茂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水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基于猪粪水热炭化的生物炭性能及残液成分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为系统研究不同炭化温度条件下猪粪水热炭化规律,本研究以猪粪和发酵猪粪为供试材料,采用水热炭化工艺在系列温度条件下(180、240℃和300℃)制备生物炭,对其元素含量、热稳定性、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对水热炭化残液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猪粪生物炭和发酵猪粪生物炭均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等优良特性,其H/C原子比和热失重率均随炭化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热化学稳定性随炭化温度升高而增强。水热炭化残液的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醇、酯、醛、吡嗪、苯酚等物质,较高炭化温度条件下残液中化合物种类更丰富。与猪粪相比,发酵猪粪水热炭化残液的成分仍然以酚、烯、酮类物质为主,但呋喃、吡啶、吡嗪类毒性化合物消失。研究表明,发酵猪粪在300℃条件下水热炭化的残液用作液态肥料的安全性更高,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更具优势。
刘玉学何莉莉陈立天吕豪豪吕豪豪杨列汪玉瑛杨生茂
关键词:生物炭猪粪发酵炭化温度残液
生物炭配施硝化抑制剂降低稻田土壤NH_(3)和N_(2)O排放的微生物机制
2023年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主要活性氮气体(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以提升施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的减排效果。【方法】采集浙江典型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N0)、仅施尿素(Urea)、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尿素配施生物炭(BC)、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BCDM)。从水稻插秧后开始,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和Drage-Tube法分别监测土壤N_(2)O及NH_(3)排放,在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后,取田面水和渗漏水样,测定无机氮浓度。在水稻收获后,采集鲜土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利用qPCR技术分析测定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以及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的基因拷贝数。【结果】施基肥后,各处理没有显著提升田面水中的NH_(4)^(+)-N浓度;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后,BC和DMPP处理显著提升田面水NH_(4)^(+)-N浓度,最高达35.4 mg/L;BCDM及DMPP处理分别降低田面水NO_(3)^(−)-N浓度达80.0%及56.9%。与Urea处理相比,BC和DMPP单施或配施均显著降低田面水累计氮损失量,降幅最大为95.6%(BCDM)。Urea处理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累积渗漏氮损失量为N 3.67 kg/hm^(2),BC、BCDM及DMPP处理分别降低了累积渗漏氮损失量16.5%、27.9%及37.4%。与Urea处理相比,BC、DMPP和BCDM处理分别显著降低N_(2)O累积排放量约31.5%、64.0%和57.6%;施加DMPP使氨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10.5%,而BC与DMPP配施或BC单独施用降低了氨累积排放,降幅分别为25.2%和21.6%。水稻生育期内,BC、BCDM、DMPP、N0和Urea处理由氨排放带来的N_(2)O间接排放对N_(2)O总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83.9%、90.2%、90.5%、52.9%和82.0%。qPCR结果显示,与Urea处理相比,BC、DMPP和BCDM处理土壤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较Urea处理增加48.0%~73.4%,AOB的基因拷贝数降低了62.7%~195.6%(P<0.05)。DMPP和BCDM处理nosZ基因拷贝数较Urea处理分别增加了3.7%和14.8%。【结论】生物炭和DM
何莉莉黄佳佳王梦洁刘玉学吕豪豪吕豪豪杨生茂
关键词:生物炭硝化抑制剂
一种磁性Fe<Sub>3</Sub>O<Sub>4</Sub>/生物炭吸附剂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含Cr废水治理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传统热解法制备磁性生物炭材料存在的缺陷,公开一种磁性Fe<Sub>3</Sub>O<Sub>4</Sub>/生物炭吸附剂,将FeCl<Sub>3</Sub>·6H<Sub>2<...
汪玉瑛吕豪豪刘玉学何莉莉杨生茂
水稻-大麦长期轮作体系钾肥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利用20年稻麦水旱轮作定位试验数据,研究大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含钾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制稻麦轮作系统中,20年不施肥(CK)的作物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8.24和9.22 t·hm-2,其相当于相应轮作体系平衡施肥(NPK)的75.6%和71.9%,因此施肥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28.1%,施钾肥对作物籽粒产量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1.8%和14.0%。钾肥对旱季作物的增产贡献率高于水季,其中钾肥对大麦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平均为17.9%,比水稻的高36.1%。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不施肥的作物平均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钾量相当于相应平衡施肥的59.1%和58.3%。作物地上部吸钾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秸秆。其中大麦地上部吸钾量的81.7%来源于秸秆,水稻为74.2%—87.6%。旱季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低于水季。大麦生长期平均每年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为69.8%,比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分别低15.5%、19.7%和19.4%。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大麦生长期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以每年1.6%的速率降低,但水稻生长期土壤供钾能力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20年定位试验后仍维持在80%以上。尽管施钾肥降低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但是年度间各施肥处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吸收1 kg钾素,大麦、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可生产籽粒平均为42.4、44.7、41.3和44.8 kg。每施入1 kg钾肥可生产籽粒分别为83.5、79.7、71.6和69.7 kg。旱季钾肥效率高于水季。在一年两熟轮作制中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为29.5%,而在一年三熟轮作制中,表观利用率�
唐旭计小江李超英吴春艳杨生茂刘玉学吕豪豪陈义
关键词:水稻大麦钾素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20年
降低土壤氨挥发量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减少土壤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途径之一。生物炭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施入土壤后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氮素循环,并对农田土壤中氨挥发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稻田和旱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氨挥发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施肥管理等);其次,重点综述了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氨挥发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从物理吸附机制、气液平衡机制、生物化学过程调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生物炭介入下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响应机制,认为土壤氨挥发减排的响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土壤NH4+和NH3的吸附作用及促进土壤硝化作用;而生物炭增加土壤氨挥发排放主要与生物炭提高土壤pH值和透气性、增强土壤有机氮矿化微生物活性有关。最后,对生物炭减少土壤氨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许云翔何莉莉陈金媛刘玉学吕豪豪吕豪豪杨生茂
关键词:生物炭农田土壤氨挥发氮肥利用率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