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 作品数:97 被引量:75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另一视角:宗教文化外交被引量:7
- 2010年
- 本文从历史、现实两个层面观照,阐析了宗教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之功能。宗教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媒介,有其双刃剑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国际交往中,宗教文化可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情感交流、增强友谊的桥梁。善用之,对国家的国际形象也能加分。反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宗教文化,也会成为世界和谐发展的一种阻碍和破坏力量。
- 刘小燕
- 关键词:国家对外传播
- 政府对外传播表现形态及两种舆论状态被引量:1
- 2007年
- 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就是政府(外交)行为和解释政府(外交)行为。即政府对外传播,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是一种传播行为。政府对外传播形成的舆论是多元的,但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不外乎有两种:正向国际舆论和负向国际舆论。前者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后者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消解、稀释、扭转国际负向舆论,也是政府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 刘小燕
- 关键词:国际舆论
- 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的演进与未来取向被引量:13
- 2020年
- 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成果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研究图谱凸现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偏好与政治学视角的不足。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两类主题:一是对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研究的讨论,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实践的审视。"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的未来取向在于:一是阐明中共对外传播思想、中共对外传播政策与中共对外传播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在明确界定"中共对外传播"概念基础上,厘清"中国对外传播"与"中共对外传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探讨中共对外传播"实践"的多元形态及内部关系;四是借鉴政治学视角,将中共对外传播思想与实践置入国际政治权力格局中予以考察;五是依据百年中共对外传播发展,填补现有研究空白,探索适应于新时代的中共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规律。
- 刘小燕崔远航
- 如何借助媒体构建国家形象
- 2008年
- 当前,在国际竞争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将成为各国维护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最有力工具——在国际事务中更迅捷更广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介绍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环境,拓展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弘扬和建构本国文化、价值取向,在全球范围内宣扬本国的外交政策,凸显本国声音.树立本国形象。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面对新世纪国际事务的新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同时相应地制定其对外传播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 刘小燕
- 关键词:国家形象媒体国际事务文化利益广播电视
-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中共党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 2014年
-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关于报纸性质认识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社会里,报纸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报纸的性质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特别是随着时代主题和现实背景的转换,这样的观点需要与时俱进。
- 霍仟刘小燕
- 关键词:阶级斗争党报理论中共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共产党
- 联通中外: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的基轴被引量:7
- 2021年
- 对外传播处于外交与外宣的交汇点,它是中国共产党外交体系和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递党的声音、构建党的形象、破除西方舆论偏见、谋求国际支持和合作、促进党的建设和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百年历程中,党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主动发声、联接中外、融通中外等对外传播理念,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对外传播实践层面的变革与创新。而贯穿于不同时期对外传播理念与实践背后之基轴则是"联通中外"。在联通中外的诸多实践中,"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的融合、"小外宣"与"大外宣"的融合,为提升新时代党的对外传播效度、扩大国际意识形态共识,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与思考。
- 刘小燕赵甍源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被引量:11
- 2015年
- 政府回应民意的逻辑起点在于民意的产生,而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三重距离:即天然距离、现实距离与"理想"距离。本质上,政府对民意的回应就是政府对三重距离的回应。在"后新闻传播时代"或社交媒体时代,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是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明晰民意的公共性与公民性,善用"双螺旋"模式——通过话语回应与行为回应这两个维度来回应民意。旨在促使"弱公共领域"的进一步活跃以保证"强公共领域"的有效运转,并最终服务于全体民众。
- 刘小燕秦汉
- 关键词:政府回应民意表达
- 政府话语权威与国际规则的经纬逻辑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以时间为"经"、国别为"纬",分别探讨国际规则和政府话语权威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纵坐标考察国家间博弈方式变迁、全球化潮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历时性变化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从国家实力横坐标考察其与国际规则制定中政府话语权大小和作用方式的影响。进而讨论不同类型国际规则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政府话语权的作用方式。历时性看,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前,国际规则仅为国家博弈的结果。二战后,国际规则参与者愈发多元,国家间依存度趋强,国际规则涉及领域增多,国际规则逐渐成为各国博弈的手段,到21世纪国际规则更成为权力转移下大国之间大规模冲突爆发的缓冲机制。另外,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组织等也拥有了扩大自身话语权的新机遇。国际规则的构建与实施中,强权国家间、非强权国家间、强权国家与非强权国家间、国家政府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协商模式也更为复杂,因此形成了多种模式、多种形态下的政府话语权作用方式。
- 刘小燕刘小燕
- 构成政府形象的行为体系被引量:1
- 2006年
- 在政府形象的内在构成体系中,主要包括政府的理念体系和政府的行为体系。分析构成政府形象的行为体系可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视角进行。
- 刘小燕
- 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 刘小燕崔远航
- 关键词:政府传播网络政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