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珊珊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视网膜
  • 6篇网膜
  • 6篇脉络膜
  • 6篇病变
  • 5篇血管
  • 4篇视网膜病
  • 4篇视网膜病变
  • 3篇黄斑
  • 2篇新生血管
  • 2篇新生血管化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化
  • 2篇渗出
  • 2篇随访
  • 2篇中心性
  • 2篇中心性浆液性
  • 2篇中心性浆液性...
  • 2篇息肉
  • 2篇疗法
  • 2篇疗效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作者

  • 12篇于珊珊
  • 4篇梁小玲
  • 4篇金陈进
  • 3篇吕林
  • 3篇钟晓菁
  • 3篇欧杰雄
  • 3篇黄永盛
  • 3篇黄创新
  • 3篇闫宏
  • 2篇赖坤贝
  • 2篇周立军
  • 2篇马丽
  • 2篇丁小燕
  • 2篇唐仕波
  • 2篇袁敏而
  • 2篇李加青
  • 2篇杨诚
  • 2篇田臻
  • 2篇胡骏
  • 2篇陈观娣

传媒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伴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PCV伴RPE撕裂的12例患者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8.6岁。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8只,左眼4只。12只眼中,浆液性RPE脱离1只眼,出血性RPE脱离1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例患者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血管弓为界,将RPE撕裂区位置分为血管弓内、血管弓上及血管弓外。根据撕裂区的形状分为新月形、半月形及不规则形。观察患者眼底、FFA、ICGA及0cT表现特征。结果眼底检查发现,RPE撕裂区呈灰白色病灶。12只眼中,RPE撕裂区位于血管弓内4只眼,占33.3%;血管弓上5只眼,占41.7%;血管弓外3只眼,占25.0%。RPE撕裂区形状为新月形1只眼,占8.3%;半月形10只眼,占83.3%;不规则1只眼,占8.3%。FF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表现为早期RPE撕裂区可见透见脉络膜荧光,晚期病灶内呈强荧光、边缘锐利。早晚期均无荧光渗漏,RPE撕裂区边缘可见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ICGA检查发现,早期可见RPE撕裂区清晰的透见荧光,缺乏毛玻璃样荧光;晚期9只眼可见RPE撕裂区边缘清晰的分界线,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行OCT检查的3只眼,其RPE撕裂区均可见RPE光带断裂缺失,边缘可见RPE层卷边的强反射区。结论PCV伴RPE撕裂区多呈半月形,多位于血管弓内及血管弓上。血管造影检查可见RPE撕裂区呈透见荧光,边缘呈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OCT检查可见RPE撕裂区RPE光带断裂缺失,断裂的边缘RPE层卷边呈卷曲的强反射带。
于珊珊杨诚袁敏而闫宏欧杰雄梁小玲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混浊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观察卵磷脂络合碘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炎症反应混浊的治疗效果.方法 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玻璃体积血患者44例(44只眼),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卵磷脂络合碘,B组仅应用糖皮质激素.分别于术后2、4、8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患眼玻璃体混浊的等级.结果 玻璃体切割术后2、4、8周,A组与B组之间玻璃体混浊的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B组.结论 卵磷脂络合碘可有效地促进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混浊的吸收.
黄永盛梁小玲杨秀霞于珊珊陈方唐仕波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混浊卵磷脂络合碘
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微视野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观察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微视野改变.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08例22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程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CSC组和慢性CSC组,分别为136例143只眼和72例78只眼.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x2 =0.012)及平均年龄比较(t=-1.4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2、0.137).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微视野检查.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黄斑10°区域平均光敏感度(MS)、黄斑中心凹2°(P1)及4°(P2)固视率,并评估固视稳定性.结果 急性、慢性CSC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32±0.23、0.48±0.33;两组患眼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3,P=0.001).急性、慢性CSC组患眼MS值分别为(21.25±5.06)、(15.82±7.23) dB;P1分别为(76.36±25.78)%、(55.01±32.34)%;P2分别为(92.21±13.06)%、(79.83±23.11)%.两组患眼MS值(Z=-5.456)、P1(Z=-4.629)、P2(Z=-4.26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CSC组143只眼中,固视稳定98只眼,占68.5%;固视相对不稳定30只眼,占21.0%;固视不稳定15只眼,占10.5%.慢性CSC组78只眼中,固视稳定30只眼,占38.5%;固视相对不稳定22只眼,占28.2%;固视不稳定26只眼,占33.3%.两组患眼固视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96,P<0.001).结论 与急性CSC患眼比较,慢性CSC患眼MS、固视率及固视稳定性均降低.
周立军黄创新赖坤贝许发宝钟晓菁于珊珊马丽陈观娣胡骏吕林金陈进
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后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根据12月时视力恢复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W组(24例)为视力恢复良好组(Well-gainer);P组(14例)为视力恢复不良组(Poor-gainer)。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FA)特征。【结果】P组患者治疗前存在黄斑缺血者比W组多见(W组:11/24,45.8%;P组:11/14,78.6%;P=0.049)。W组患者平均年龄比P组患者小(W组:51.21±11.69;P组:57.50±6.76;P=0.043),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W组:1.40±0.59;P组:1.03±0.46;P=0.04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大于4行Snellen视力表的患者比率高(W组:83.3%,20/24;P组:14.3%,2/14;P<0.00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与最终视力呈正相关(r=0.624,P<0.001)。中央黄斑厚度下降程度与视力改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r=0.269,P=0.193)。【结论】年龄、基线最佳矫正视力、黄斑缺血等因素可能是影响最终视力恢复的有意义的预测因子。治疗前视力较低的年轻患者最终视力恢复较理想,治疗前即已有黄斑缺血的患者往往最终视力恢复欠佳。首次注射后1月时视力恢复程度对最终视力有预测价值。对CRVO-ME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需慎重评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讲明重复治疗的可能和最终的视力预后。
丁小燕李加青于珊珊吴斌斌曾婧刘冉潘间英唐仕波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贝伐单抗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临床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诊的RRD患者共109例110眼,其中FEVR相关的RRD占同期同年龄组RRD患者总数的20.18%(22/109),且与年龄密切相关。10~20岁患者中FEVR相关的RRD占总人数的43.24%。FEVR相关RRD患者平均年龄为17(S=5)岁,对侧健眼屈光范围为+4.5D^-8.0D,近视者居多。其中4眼(19.05%)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大于-6 D,12眼(57.14%)为轻中度近视,屈光度位于-0.75 D至-6 D之间。对侧眼Log MAR为-0.1至1.2不等,多数视力正常,仅2例BCVA(Log MAR)大于0.5。后极部眼底表现多为正常,周边部视网膜均见异常,如无血管区、视网膜变直、血管分支增多及血管渗漏,其他还可表现为血管袢、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嵴样改变、格子样变性、周边部萎缩孔、视网膜浅脱离等。【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青少年人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为双眼发病,详细检查对侧眼至关重要,应及时处理视网膜裂孔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杨宇袁敏而于珊珊闫宏李加青吕林丁小燕
关键词: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及无效病例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IV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的17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确诊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第1次IVB治疗。此后第6、12、24、36、48周分别行第2、3、4、5、6次IVB治疗。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眼底照相、OCT检查,于治疗前及第6、24、52周行FFA和ICGA检查。以末次随访患者BCVA所见字母数增加、不变或减少〈5个为治疗有效,字母数减少≥5个为治疗无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无效患眼治疗前后OCT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病变最大处视网膜厚度(MRT)变化以及FFA和ICGA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18只眼中,有效12只眼,占66.67%;无效6只眼,占33.33%。无效眼治疗前平均CMT、MRT为506.83、635.33μm,治疗后平均CMT、MRT为446.17、563.67μm;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60.67、71.67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2,-0.943;P=0.116,0.345)。FFA及ICGA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的6只眼中,3只眼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病灶反复活动,第6次治疗后病灶均出现大片状瘢痕化。另3只眼在第3次治疗后黄斑区病灶面积扩大,荧光渗漏,CNV呈花环样;第6次治疗后,黄斑区荧光渗漏较第3次治疗后减轻,部分病灶瘢痕化。OCT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眼神经上皮脱离减轻,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光带较治疗前光滑,但仍有增厚、隆起,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结论IVB治疗渗出型AMD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治疗无效的原因可�
杨诚于珊珊周焕娇黄永盛孙刚张熙芳魏丽清梁小玲
关键词:医疗无效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PM继发CNV并接受PDT治疗的66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进行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10gMAR)记录,对比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logMARBCVA。治疗后52只眼保存完整的FFA检查记录,根据其CNV渗漏或出血以及CNV扩大或缩小设定为治疗效果良好、中等、较差。治疗后11只眼保存完整的OCT检查记录,根据其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BCVA为0.74±0.5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27)。其中,视力改善18只眼,占24.7%;稳定43只眼,占58.9%;下降12只眼,占16.4%。保存完整FFA检查记录的52只眼中,治疗效果良好39只眼,占75.0%;中等9只眼,占17.3%;较差4只眼,占7.7%。保存完整OCT检查记录的11只眼中,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薄7只眼,占63.6%;稳定2只眼,占18.2%;增厚2只眼,占18.2%。结论PDT能有效治疗PM继发CNV,改善或稳定大部分患者视力。
黄创新冀杰田臻肖辉于珊珊刘杏闫宏欧杰雄李梅金陈进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近视
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随访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rnamic therapy,PDT)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1年治疗效果。方法9例(10只眼)经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PCV患者,进行常规的PDT治疗,治疗后随访第2周、1月、3月、6月、1年,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彩照、FFA和(或)ICGA。结果PDT治疗后1年视力提高3只眼,视力稳定6只眼,1只眼PDT治疗后出血吸收第2月复发黄斑区出血视力下降;1只眼治疗后第2周出现严重视网膜下出血,随访后渐吸收,其余患眼底出血、渗出均吸收消失。第3个月造影检查渗漏停止7只眼,3只眼轻微渗漏,末次随访3只眼仍轻微渗漏。PDT治疗过程无一例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结论PD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CV治疗方法,可以短期内减轻或封闭异常血管的渗漏,促进出血、渗出吸收,稳定或提高患者视力,个别患者治疗后出现严重网膜下出血能自行吸收。
卢彦蓝育青于珊珊王梅胡玉新郭慧
关键词:黄斑变性光化学疗法
短脉冲模式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观察短脉冲模式扫描激光(PASCAL)系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PASCAL-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DR患者43例7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32只眼,女性24例38只眼;年龄45~77岁。视力≥0.1者62只眼,<0.1者8只眼;伴黄斑水肿者18只眼。严重非增生型DR(NPDR)28只眼,增生型DR(PDR)4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1次PASCAL-PRP治疗。伴黄斑水肿者应用PASCAL单点模式和黄斑模式(MAC A+MAC B)。观察治疗后1年患眼视力、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改善情况。结果 70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者分别为10、53、7只眼;黄斑水肿改善、加重、稳定者分别为38、12、20只眼。PDR 42只眼中,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20只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灶稳定11只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灶活动11只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灶活动者,随访期间给予1~2次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其中因玻璃体积血、出现增生牵拉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3只眼。结论 PASCAL可以选择多种模式治疗DR安全有效。
吴培培叶海昀钟晓菁田臻欧杰雄于珊珊林婉意金陈进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凝固术
两种不同能量的阈值下微脉冲光凝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评估并比较50%滴定能量(TP)的577 nm阈值下微脉冲光凝(SMLP)与25%TP的577 nm SMLP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短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单眼急性CSC患者94例(94眼),给予50%的TP-SMLP治疗(50%TP-SMLP组)或者25%的TP-SMLP治疗(25%TP-SMLP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D-OCT).通过t检验或秩和检验评估BCVA(LogMAR)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改变及2组之间的差异,卡方检验比较2组治疗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完全吸收率.结果 50%TP-SMLP组共纳入55例患者(男性82%),治疗前BCVA为(0.34±0.25)LogMAR,治疗后1个月为(0.12±0.21)LogMAR(t=8.557,P< 0.001);治疗前CMT为(461±168)μm,治疗后1个月为(227 ±82) μm(t=10.332,P<0.001).25%TP-SMLP组共纳入39例患者(男性92%),治疗前BCVA为(0.35±0.25)LogMAR,治疗后1个月为(0.24±0.22) LogMAR(t=3.759,P=0.001);治疗前CMT为(471±170)μm,治疗后1个月为(298±97)μm(t=6.610,P<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治疗1个月后,50%TP-SMLP组在提高BCVA(t=2.850,P=0.005)及降低CMT(Z=-3.787,P<0.001)方面均显著好于25 %TP-SMLP组.治疗后1个月50%TP-SMLP组及25%TP-SMLP组的SRF完全吸收率分别为71%与26%(x2=18.738,P<0.001).结论 50%TP-SMLP与25%TP-SMLP治疗急性CSC后1个月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BCVA、CMT,促进SRF吸收,且50% TP-SMLP的疗效更好.
周立军李涛赖坤贝黄创新许发宝于珊珊钟晓菁马丽陈观娣胡骏吕林金陈进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