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玉茜

作品数:64 被引量:319H指数:11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花生
  • 13篇土壤
  • 12篇连作
  • 11篇木霉
  • 10篇微生物
  • 8篇植株
  • 8篇生防菌
  • 8篇木霉菌
  • 8篇菌株
  • 8篇防菌
  • 7篇对花
  • 6篇盐碱
  • 6篇盐碱地
  • 6篇生防菌剂
  • 6篇生防菌株
  • 6篇母液
  • 6篇菌剂
  • 6篇花生连作
  • 6篇碱地
  • 6篇防菌剂

机构

  • 51篇沈阳农业大学
  • 25篇辽宁省农业科...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3篇黄玉茜
  • 25篇梁春浩
  • 18篇杨劲峰
  • 17篇韩晓日
  • 13篇韩梅
  • 10篇刘长远
  • 10篇于舒怡
  • 10篇臧超群
  • 10篇王辉
  • 9篇陈捷
  • 8篇白洪志
  • 8篇白元俊
  • 7篇李壮
  • 7篇梁月
  • 6篇关天舒
  • 6篇赵奎华
  • 6篇李柏宏
  • 6篇孙军德
  • 6篇谢瑾卉
  • 6篇刘丽

传媒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微生物学杂志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农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2005年全...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9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7
  • 6篇2005
  • 1篇2004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度梨形孢-花生共生体系建立及对花生的促生作用
2024年
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是一种内生真菌。为提高花生产量,探究印度梨形孢对花生的促生作用,以花生(粤油7号)为材料,采用室外盆栽实验,建立印度梨形孢与花生共生体系,调查对花生植株的农艺性状、产量、光合特性、丙二醛含量、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菌丝浇灌的方式接种印度梨形孢,成功建立了与花生的共生体系,侵染率为63%。苗期时,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4.17%和19.66%,蒸腾速率比未接种印度梨形孢的花生植株22%;在苗期与成熟期,接种印度梨形孢的花生主根长、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和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4.27%和22.12%;接种印度梨形孢提高了花生产量。
高洁田培聪党悦嘉李昕芮王趁刘闯黄玉茜
关键词:花生农艺性状抗氧化酶
木霉菌生防工程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文比较了木霉野生菌株T23和6株REMI转化子TC6、TD5、TE7、TF1、TK1、TL1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确定各个木霉菌株的适宜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pH值范围、培养时间及最适宜的碳源、氮源.研究...
黄玉茜陈捷梁春浩徐书法范海延程根武刘海南
关键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
绿色木霉菌T23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被引量:15
2007年
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T2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适宜条件,并对原生质体的释放和再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绿色木霉,12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菌龄为24h,酶浓度为15mg/mL,酶解时间为3-4h,酶解温度为30-35℃。观察到木霉菌以菌丝断裂方式释放原生质体,以2种方式进行再生。
黄玉茜梁春浩陈捷
关键词:木霉菌酶解原生质体
花生褐斑病菌侵染对不同抗性花生活氧代谢及防御酶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开展了3个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经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胁迫后O2-、MDA含量和防御酶系含量变化的测定,分析其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接种褐斑病菌1~15 d内,O2-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对O2-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7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5 d达到最大值;对MDA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9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13 d达到最大值。接种病菌后叶片中CAT、SOD、POD、PAL和PPO的含量对比分析表明,鲁花11号最高,花育20号次之,粤油7号最低;3种花生品种受侵染后病情指数与防御酶含量均呈负相关,且SOD及PAL含量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花生褐斑病菌侵染后,叶片内氧阴离子及MDA暴发时间和含量变化与花生品种抗性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应答时间越迅速,叶片细胞遭受破坏越小,细胞功能丧失越少;不同花生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水平存在差异,褐斑病菌胁迫可引起花生叶片防御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且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防御酶含量越高;SOD和PAL含量可作为鉴定花生对褐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林英张海东谢瑾卉刘欣宇臧超群于舒怡黄玉茜梁春浩
关键词:防御酶
不同品种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加速辽宁省花生产业迅速发展,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提高花生产量,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两个花生品种生育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花生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Cond)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LAI在出苗后73d达到最大值,Pn和Cond在出苗后51d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动态为先降后升,在出苗后51d达最小值。其中,花育30的LAI、叶绿素含量和Pn显著优于白沙1016。花育30的生物产量和单株结果数显著高于白沙1016,荚果产量比白沙1016高15.24%,达到显著水平。荚果产量与Pn、LAI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张春芳杨劲峰韩晓日李丹王月李娜黄玉茜
关键词:花生光合特性
一种用于低温下降解秸秆的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低温下降解秸秆的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菌剂由苍白杆菌、颇陌菌、贪噬菌和产氮假单胞菌组成。各个菌株按照重量计的份数分别为:苍白杆菌30~50份、颇陌菌10~25份、贪噬菌20~30份和产氮假单胞菌2...
韩梅罗培宇黄玉茜卫季辉董珊珊王靖然李超敏魏冉彭帅刘艳何志刚侯雨昕杨丽娟
文献传递
木霉工程菌株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木霉菌的野生菌株T21及其4株REMI转化子T31、T34、T47、T55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转化子之间、转化子与野生菌株之间的谱带均有差异。野生菌株T21及转化子T31、T34、T47、T55的蛋白谱带为22,21,19,17,24条;酯酶谱带为6,8,4,5,3条。
黄玉茜陈捷韩梅梁春浩
关键词:木霉酯酶同工酶可溶性蛋白
一种能促进黄瓜生长和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植物内生菌剂
一种能促进黄瓜生长和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植物内生菌剂是涉及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并制成菌剂。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促进黄瓜生长、防治黄瓜枯萎病的菌剂。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蛋白胨0.7~2.0%、酵母浸膏0.3~1.0%、NaCl...
苗则彦赵奎华刘长远吕国忠梁春浩王辉陈彦孙柏欣黄玉茜
花生网斑病菌对白沙1016植株活性氧代谢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对受网斑病菌侵染的花生植株内主要防御酶活性和细胞损伤因子含量测定,探讨白沙1016抗网斑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白沙1016品种改良及抗性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对白沙1016进行了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并测定了感染网斑病菌的白沙1016植株在0~144 h期间O_2^-、MDA含量及4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白沙1016对于花生网斑病属于感病品种,在接种网斑病菌144 h内,O_2^-和MD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显著,POD活性变化程度最大,其次为CAT、PAL和SOD。得出结论:白沙1016的活氧代谢系统对网斑病菌的侵染有明显反应,清除病菌侵染而产生的活性氧是植株内进行最为强烈的生理生化反应,其次是对受病菌侵染的组织进行修复和防止病菌扩散的反应。
刘欣宇林英郭永康黄玉茜
关键词:花生网斑病活性氧代谢防御酶
环境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被引量:9
2014年
精品课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一项重要工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践内容建设是环境微生物学精品课建设四个主要方面。环境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使其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合理化;立足农业院校,加大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采用问题式教学,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思考题的训练,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促进师生交流与教学互动,鼓励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和尝试,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搞好实验室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黄玉茜孙军德韩梅白洪志李炳学刘灵芝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精品课建设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