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伟生

作品数:6 被引量:17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洞庭湖
  • 5篇洞庭湖区
  • 5篇土壤
  • 5篇湖区
  • 3篇耕作
  • 3篇耕作土壤
  • 3篇不同利用方式
  • 2篇有机碳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
  • 2篇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含量
  • 1篇稻草覆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黄伟生
  • 5篇苏以荣
  • 5篇彭佩钦
  • 5篇朱奇宏
  • 5篇黄道友
  • 3篇吴金水
  • 2篇唐国勇
  • 1篇汪汉林
  • 1篇童成立
  • 1篇肖和艾
  • 1篇汪立刚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2篇2007
  • 4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被引量:31
2006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 g/kg)>一季稻水田(27.03 g/kg)>水旱轮作地(24.79 g/kg)>旱地(17.96 g/kg),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地表覆盖是维持和提高洞庭湖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旱作土壤。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耕作土壤洞庭湖区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耕作土壤的磷素状况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对湖南省沅江市典型区域高密度采样分析和农户基本情况调研,研究了洞庭湖区4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4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都呈盈余状态,盈余量为旱地>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全磷含量没有差异,平均1.00 g.kg-1;土壤提取磷(Olsen-P,下同)含量为旱地>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成土母质(长江冲积物)是洞庭湖区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不同利用方式下磷肥施用和磷素平衡的不同是Olsen-P差异的决定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磷(MB-P,下同)含量规律为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旱地,其差异主要是由投入的有机物料量(双季稻水田>一季稻水田>旱地>水旱轮作地)引起的,而水旱轮作地的土壤MB-P偏高与采样时间正值油菜花期有关。
朱奇宏彭佩钦黄道友黄伟生苏以荣
关键词:洞庭湖区耕作土壤土壤磷素状况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土壤氮素含量与循环被引量:10
2007年
通过对洞庭湖典型地区的密集采样分析和农户调查,研究了4种利用方式耕作土壤全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两者关系和N素循环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全N、MB-N含量平均值为3.00±0.48g/kg和101.4±49.2mg/kg。双季稻、一季稻、水田旱作和旱地全N平均含量依次为3.12±0.40g/kg、3.03±0.39g/kg、2.79±0.43g/kg2、.10±0.46g/kg。4种利用方式的MB-N含量分别为124.0±56.6mg/kg、96.4±39.2mg/kg、108.0±48.6mg/kg、75.2±30.5mg/kg。除水田旱作外,MB-N与全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N素盈余量依次为双季稻(105.0kg/hm2.a)>一季稻(75.1kg/hm2.a)>水田旱作油菜(64.5kg/hm2.a)>旱地苎麻(51.9kg/hm2.a)。
黄伟生彭佩钦黄道友苏以荣朱奇宏
关键词: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方式N循环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被引量:78
2006年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稻;土壤磷的含量旱地稍高于水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水田稍高于旱地.尽管在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明显的不同,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典型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0.65%~7.24%,平均3.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为0.98%~7.41%,平均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0.16%~7.54%,平均2.80%.土壤C/N为3.87~17.31,平均9.15;BC/BN为4.06~9.29,平均7.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导致了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庭湖区农田土壤碳、氮水平.
彭佩钦吴金水黄道友汪汉林唐国勇黄伟生朱奇宏
关键词:洞庭湖区
洞庭湖区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在洞庭湖区选取典型样区,于2004年3月通过调查和密集取样,测定了各种耕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分析了DOC、MBC、TOC的关系。结果表明,(1)DOC含量为水旱轮作地(66.3mg·kg-1)>双季稻水田(64.7mg·kg-1)>一季稻水田(60.1mg·kg-1)>旱地(55.7mg·kg-1),MBC含量为双季稻水田(885.9mg·kg-1)>一季稻水田(730.6mg·kg-1)>水旱轮作地(720.9mg·kg-1)>旱地(488.6mg·kg-1),有机物质的输入量、种植制度和水肥管理是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2)旱地、水旱轮作地、双季稻水田和一季稻水田的DOC/TOC均值分别为0.32%、0.27%、0.24%、0.24%,其相应的MBC/TOC均值分别为3.02%、2.88%、3.22%、2.91%;(3)DOC、MBC、TOC相互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秸秆还田(土)和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是调控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
黄伟生彭佩钦苏以荣黄道友朱奇宏
关键词:耕地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稻草覆盖对坡地红壤培肥及作物增产的效果被引量:22
2006年
研究了坡地红壤连续5年采用稻草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化肥氮磷”(“S traw+NP”)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磷分别比不施肥(CK)的提高42.9%和17.4%、44.2%,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幅约是纯化肥(NPK)处理的2倍。与CK和NPK处理的相比,“S traw+NP”处理能明显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溶解性有机碳、氮以及O lsen-P含量,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在等养分施用量的条件下,“S traw+NP”处理能显著提高油菜和甘薯的产量。因此,稻草易地覆盖是一种有效培肥坡地红壤和增加作物产量的途径。
黄伟生黄道友汪立刚肖和艾苏以荣吴金水
关键词:稻草覆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