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清MDA、TAOC、XOD检测及意义
-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变化,并观察其与HSP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色法检测36例患者急性期血清中MDA的水平及TAOC、XOD...
- 陈涛郭在培张宇虹高英
- 文献传递
- 沙利度胺治疗泛发性扁平苔藓1例
- 2009年
- 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因全身丘疹、斑块伴瘙痒8个月,于2008年4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8个月前开始出现胸、背部紫红色扁平丘疹及斑块,伴剧烈瘙痒。曾自服“西替利嗪、扑尔敏”等药无效,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整个躯干及四肢,且部分皮损色泽逐渐加深呈黑褐色,并出现口唇干燥、脱屑:患者50年前曾出现发热、咳嗽,于外院诊断“肺结核”,未做正规治疗,症状自行缓解。9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高热、咳嗽于我院传染科就诊,予以“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口服治疗后,患者“肺结核”症状已明显缓解。
- 陈涛郭在培高英
- 关键词:泛发性扁平苔藓沙利度胺门诊就诊扁平丘疹西替利嗪
-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皮肤病
- 热休克蛋白又称应激蛋白,在细胞中发挥分子伴侣、协同免疫以及抗凋亡等生理功能。近年来对热休克蛋白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
- 高英张宇虹陈涛郭在培
-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被引量:2
- 2009年
-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0岁。因右小腿丘疹、结节伴瘙痒2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右小腿胫前数十个孤立的丘疹、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大细胞弥漫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结合临床,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高英郭在培陈涛王琳
-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CD30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被引量:13
- 2008年
-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也是一种多系统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治疗方法较多,但尚无一致的意见,尤其是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上争论较大。近年来国内外已应用血浆置换、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达那唑、光量子血疗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国外亦有文献报道显示输注浓缩!因子有效。
- 高英郭在培
- 关键词:紫癜过敏性
-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研究表明,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氧化损伤与抗氧化防护失衡即氧化应激机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是研究的热点。血红素氧化酶-1(HO-1)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保护因子,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HSP患者血清HO-1水平,探讨HSP患者血清HO-1与氧化应激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 陈涛郭在培张宇虹高英
- 关键词:血红素氧化酶-1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氧化应激机制疾病严重程度HO-1
- MORA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及抗氧化作用观察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使用MORA生物共振治疗系统(简称MORA)治疗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使用MORA治疗、常规药物治疗以及MORA联合药物治疗。应用比色法检测A、B组各2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16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A、B组有效率相近(P>0.05),C组有效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C组皮损消退时间明显快于B组(P<0.01);④治疗后A、B组总SOD及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活性无明显改变;⑤3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ORA治疗HSP安全有效,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 陈涛郭在培张宇虹高英
- 关键词:紫癜过敏性生物共振治疗抗氧化酶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鲍恩样丘疹病1例
- 2009年
-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8岁。因面颈部出现红斑、丘疹20余年,外阴及肛周丘疹、斑块伴瘙痒2年,于2008年3月25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余年前出现面部淡红色至浅褐色斑疹及斑丘疹,伴颈部褐色扁平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曾于外院诊断为“扁平疣”.予以相关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无效。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及左前臂。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外阴及肛周出现黑褐色丘疹.并不断增多,部分融合成巨大斑块,伴瘙痒。患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可,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陈涛郭在培高英
- 关键词:疣状表皮发育不良鲍恩样丘疹病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HSP60、TLR4、NF-κBp65的表达
- 2009年
-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60(HSP60)、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p65(NF-κBp65)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PCR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17例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4 mRNA、NF-κBp65及血清中HSP60的水平,15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TLR4 mRNA、HSP60及NF-κBp65在AD患者外周血中过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60、TLR4、NF-κBp65在A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其表达上调可能与AD发病有关。
- 高英郭在培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热休克蛋白60NF-ΚBP65
-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热休克蛋白60、Toll样受体4和核因子-kB p65的表达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60(HSP60)、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在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7例AD患者急性或亚急性期炎性皮损及12份正常皮肤石蜡标本中HSP60、TLR4、NF-κB p65的表达。结果:HSP60、TLR4、NF-κB p65在重度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均过度表达,与正常对照及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60及NF-κB p65在中度患者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60、TLR4、NF-κB p65在AD皮损中的表达水平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HSP60、TLR4、NF-κB p65在AD患者皮损中存在过度表达。HSP60的表达上调可能与AD发病有关。
- 高英郭在培
- 关键词:皮炎特应性TOLL样受体4热休克蛋白60核因子-KB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