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定量分析在不同亚型肾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表现研究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研究CT值的定量分析在不同亚型肾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56例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肾癌亚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肾透明细胞癌组(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组(16例)和嫌色细胞癌组(10例)。比较3组患者平扫和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CT值,比较3组患者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分析3组患者肾癌亚型与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在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F=126.49,F=11.06,F=8.05;P<0.05)。3组患者病灶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26.67%强化均匀,显著低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组(56.25%)和嫌色细胞癌组(70.0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913,x^2=6.58;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坏死或囊变的概率(76.67%)高于嫌色细胞癌组患者(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422,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肿瘤边缘清晰概率(30.00%)低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组(81.25%)和嫌色细胞癌组(80.0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379,P<0.05)。结论:不同亚型肾癌患者的CT值及其影像学表现存在不同的差异,可通过CT值定量分析及其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江兆祥马燕陈宏山刘德顺
- 关键词:CT值影像学表现
- 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优越性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分析颅内动脉瘤的CT成像特征。结果 CT与DSA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诊断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好,能较为清晰全面地显示病灶位置、形态和大小,可作为颅脑动脉瘤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 朱君孺马燕
- 关键词:特异度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6层螺旋CT对28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做脑血管增强扫描,采用VR、MIP和MPR后处理技术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血管变异8例,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脉狭窄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的CTA检查它较普通螺旋CT快捷、更安全;对怀疑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提供极大的帮助。
- 盛军陈宏山杨奕马燕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CT增强扫描与CT平扫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CT增强扫描与CT平扫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56例PTMC患者CT扫描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值为42~97 HU的CT平扫和CT值为30~152 HU的CT增强扫描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56例患者中共有病灶77枚,CT扫描发现62枚(占80.52%)。在62枚病灶中CT平扫呈低密度52枚,呈等密度8枚,呈钙化状态2枚;CT扫描图像显示病灶密度均匀,未出现囊变及坏死等现象;形态不规则57枚,咬饼征39枚,微钙化8枚及增强后范围模糊58枚。CT增强扫描瘤体呈均匀强化状态,程度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出现假包膜征8枚,包膜完整2枚,不完整6枚。结论:PTMC常见的CT征象有平扫低密度,强化均匀且程度低,形态不规则,呈咬饼征,增强扫描后范围模糊等,CT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PTMC的各种CT征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马燕任开彬江兆祥朱君孺洪强
- 关键词: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