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 作品数:22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代谢物的差异
- 2025年
- 为探究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代谢产物的差异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和通路富集分析对6种新疆大果沙棘样品(‘混果’、‘巨人’、‘深秋红’、‘无刺丰’、‘向阳’和‘状元黄’)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代谢组学分析共得到334种代谢产物。依据log_(2)FC绝对值≥1和错误发现率(FDR)<0.05分析,‘混果’与‘巨人’共筛选出112种差异代谢物;‘混果’与‘深秋红’间筛选出118种差异代谢物;‘混果’和‘无刺丰’共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混果’和‘向阳’共筛选出160种差异代谢物;‘混果’和‘状元黄’共筛选出126种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不同大果沙棘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通路上。基于VIP值>1、log_(2)FC绝对值≥1和FDR<0.05筛选标准,发现共有差异代谢物5种,且大果沙棘中脂质和类脂质分子、苯丙烷及聚酮类化合物的总体丰度较高,占比分别在38%~81%和15%~49%之间,其中芥酸酰胺、亚油酸、棕榈酸、水仙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芦丁等可能是鉴别不同新疆大果沙棘的关键代谢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可从整体水平上阐明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的代谢差异,为新疆大果沙棘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韩蓉马燕李圣杰孟新涛孟新涛张婷许铭强
- 一种高水分组织化核桃蛋白加工方法
- 一种高水分组织化核桃蛋白加工方法,将低温脱脂后的核桃粕粉碎过筛后的微细核桃粕粉与小麦谷朊粉、核桃分离蛋白以一定比例混合,调整水分含量至25%‑50%;用DSE‑20双螺杆挤压机进行挤压,成型并且稳定后将挤出的组织化核桃蛋...
- 孙俪娜杨莉玲祁岩龙阿布里孜.巴斯提刘佳马燕崔宽波祝兆帅沈晓贺毛吾兰杨忠强马文强买合木江朱占江
- 基于多元分析法综合评价新疆不同品种大果沙棘汁品质特性及加工适宜性
- 2025年
- 本研究以‘深秋红’‘状元黄’‘巨人’‘无刺丰’和‘向阳’5种新疆大果沙棘汁和1种新疆混果沙棘汁为研究对象,采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和理化分析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等多元分析法对不同大果沙棘制汁的品质特性及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状元黄’沙棘汁的b^(*)、c、总酚(0.9 mg/mL)、维生素E(63.14μg/g)和维生素C(69.61 mg/100 g)及DPPH(97.13%)、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61.99%)、FRAP抗氧化能力(0.85μmol Trolox/mL)最高;‘向阳’沙棘汁的出汁率(56.43%)和总黄酮含量(8.55 mg/mL)最高。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维生素C与总酚、总黄酮和FRA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深秋红’沙棘汁的挥发性成分的总峰强度最高,混果沙棘汁次之。结合主成分分析明确色泽(L^(*)、b^(*)、c、h)、总酚、总黄酮、维生素C、褐变度、ABTS+和FRAP等是影响沙棘果汁品质的关键指标,‘状元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2.12分,可作为最适宜制汁的加工品种。该研究为大果沙棘制汁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韩蓉马燕敖羽张婷张婷许铭强孟新涛
-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
- 非浓缩还原(NFC)苹果汁加工过程中糖酸风味组分和呼吸速率的变化被引量:3
- 2020年
- 通过测定NFC苹果汁、固酸比以及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等的呼吸速率的变化,明确NFC苹果汁加工过程中影响糖酸风味品质的关键环节和转化的大致途径,为优化NFC苹果汁生产工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NFC苹果汁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变化可分为原料到榨汁和灭酶到灌装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溶性糖中的葡萄糖和山梨醇含量升高了49.12%和20.59%,有机酸中的苹果酸含量升高了8.06%、草酸含量显著降低了7.01%,TCAC呼吸速率升高0.64倍,CP呼吸速率降低0.85倍;第二个阶段,果糖、葡萄糖、苹果酸、草酸含量和固酸比的变化呈正态分布,与EMP途径、TCAC途径和AP途径的呼吸速率变化相关。因此,各加工环节对于果汁糖酸风味组分和呼吸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热处理是NFC苹果汁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调控关键环节,应加强调节该环节果汁中心代谢酶促反应以优化糖酸风味品质。
- 李晓磊袁超孟新涛马燕徐斌张平潘俨
- 关键词:可溶性糖呼吸速率
- 串联式5HT-2农副产品太阳能干燥装置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对单体5HT-2型农副产品太阳能干燥装置(简称SD装置)进行串联改造,每套装置占地5.3m2,场地利用率较单体提高29%。在杏干燥期间,串联SD装置的集热器出口温度平均为50℃,分别较单体和环境高出6,15℃。正午时较环境温度高20℃以上的温升保证率可达65%以上。串联SD装置的干燥室温度平均为36℃,分别较单体和环境高出2,5℃,正午时3℃以上的温升保证率可达99%以上。采用串联SD装置进行杏子的制干,水分含量日平均散失高于单体5%左右,说明串联SD装置有效提高了热空气的利用效率,不仅可缩短杏子的干燥时间,而且杏干品质与单体SD装置所生产的杏干品质相当,均显著优于传统摊晒杏干。
- 张谦过利敏邹淑萍马燕孟伊娜徐斌
- 关键词:杏干太阳能干燥水分
- 基于GC-IMS技术分析加工关键单元对NFC比谢克幸甜瓜汁风味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分析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NFC(not from concentration,NFC)比谢克幸甜瓜汁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其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以市售的新鲜比谢克幸厚皮甜瓜为实验材料,经过鲜榨、灭酶、均质、超声和灭菌5个操作单元加工获得NFC比谢克幸甜瓜汁。每个操作单元处理后取瓜汁样品,经GC-IMS技术定性分析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加工单元的瓜汁挥发性物质三维、二维地形图与指纹图谱及PCA分析。结果表明,从NFC比谢克幸甜瓜汁中共检出挥发性物质35种61个,其中醛类物质7种,醇9种,烃类10种,酮类5种,酯类4种。灭酶对瓜汁风味物质影响最大,使瓜汁产生挥发性异味物质苯甲醛等,同时促进丙酸乙酯等瓜汁主要呈香物质的形成。灭酶后甜瓜汁风味与其他加工单元操作处理后的瓜汁有明显差异。甜瓜汁主要呈香物质为醛类与酯类,其他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瓜汁中风味物质具有一定影响,可为控制NFC比谢克幸瓜汁制备过程中的加工参数、提高瓜汁的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 武东昕孟新涛马燕张婷张平潘俨
- 关键词:风味物质
- 新疆主栽品种马铃薯品质及其聚类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通过对新疆7个品种马铃薯品质测定与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宜鲜食、加工及鲜食加工兼用的新疆马铃薯主栽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主要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个别品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将马铃薯7个品种归分为4类。第1类加工型品种为下寨65、夏菠蒂和克新19号;第2类鲜食型品种为中薯18号和紫花白;第3类加工鲜食兼用型品种为费乌瑞它;第4类为青薯9号,加工或者鲜食都不太适宜。
- 邹淑萍赵婷邰晓亮孟伊娜马燕许铭强张谦
- 关键词:马铃薯聚类分析
- 新疆轮台小白杏的太阳能制干工艺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以新疆轮台县主栽杏品种—小白杏作为实验材料,以单一温室装置为对照,采用自主研发的5HT-2农副产品太阳能干燥(solar-drying SD)装置,通过对比杏子在该装置与温室装置的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及色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开展制备新疆轮台小白杏杏干的太阳能干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D装置有利于缩短杏子的干燥时间,SD装置中小白杏干燥时间为10d,较温室缩短1d;杏干优级品率高;温室小白杏杏干的失重率为28.9%、水分活度为0.45、色差值为L值为42.7,a值为20.1,b值为31.8。
- 孟伊娜马燕邹淑萍张谦过利敏张平
- 关键词:温室
-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以新鲜的阿勒泰大果沙棘为材料,采用自然阴干(NSD)、自然晒干(ND)、热风干燥(HAD)、热泵干燥(HPD)和真空冷冻干燥(VFD)对其进行处理,分析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中,热风干燥和热泵干燥时间较短,分别为118和124 h,干燥率为100%,干燥时间较自然阴干和自然晒干缩短3倍以上,干燥速率提高5倍以上,真空冷冻干燥120 h后,大果沙棘干燥率仅为27.67%,继续增加干燥时间,其干燥效率基本保持不变,冻干效率低。与鲜样对比,真空冷冻干燥大果沙棘品质较好,可使果实色泽鲜艳,呈现出亮黄色,褐变度低,能够保持果实V_(C)和总酚含量。可见,在干燥效率方面,热风干燥和热泵干燥适于大果沙棘干制,但在干燥产品品质上,真空冷冻干燥效果较好。
- 林萍姚娜娜车凤斌马燕张婷
- 关键词:大果沙棘
-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提取方式对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对原料进行120℃、10 min烘烤处理,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对冷榨法、溶剂法和超声辅助溶剂法3种方式提取的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烘烤处理及不同提取方式对辣椒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提取方式辣椒籽油挥发性物质成分特征明显。在烘烤前后不同提取方式辣椒籽油的特征风味中,未烘烤冷榨法、烘烤冷榨法、未烘烤溶剂法、烘烤溶剂法、未烘烤超声辅助溶剂法、烘烤超声辅助溶剂法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38、38、20、18、11、13种。冷榨法对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保留的最好,其呈香物质主要为醛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烘烤处理辣椒籽油中未出现新的挥发性成分,但促进异戊醛、正丁醛、3-甲基-2-丁醇、正丙醇、异丁醇等呈香物质的形成。
- 杨永兴孟新涛许铭强许铭强杨海燕马燕
- 关键词: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