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德蕙

作品数:52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细胞
  • 20篇病毒
  • 13篇电镜
  • 8篇免疫
  • 8篇出血热
  • 7篇流行性
  • 7篇流行性出血热
  • 5篇超微
  • 5篇超微结构
  • 4篇逆转
  • 4篇抗原
  • 4篇呼肠病毒
  • 4篇SARS
  • 4篇病毒感染
  • 3篇电镜观察
  • 3篇电镜诊断
  • 3篇电子显微镜
  • 3篇体外
  • 3篇体外培养
  • 3篇逆转录

机构

  • 47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北京安贞医院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成都军区
  • 2篇安徽省医学科...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生物制品...
  • 1篇河北省医科院
  • 1篇北京博莱特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2篇陈德蕙
  • 26篇张贺秋
  • 23篇王国华
  • 11篇郭宁
  • 10篇杨怡
  • 5篇张学敏
  • 4篇张德添
  • 4篇周涛
  • 3篇陆应麟
  • 3篇朱虹
  • 3篇端青
  • 3篇高杰英
  • 3篇张飒
  • 3篇张德芳
  • 3篇汪劲松
  • 2篇徐元基
  • 2篇夏芳
  • 2篇舒子正
  • 2篇陈兴
  • 2篇李红

传媒

  • 19篇电子显微学报
  • 7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解剖学报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病毒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第六次全国电...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国外医学(流...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单克隆抗体通...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军事医学
  • 1篇第四次全国电...
  • 1篇第五次全国电...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全国超微结构...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10篇1990
  • 2篇1989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乳鼠胸腺的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4
1987年
本文研究新生乳鼠胸腺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1.胸腺小叶尚未完好形成,皮、髓质分界不甚清晰;2.髓质常可见由上皮细胞构成的囊性结构;3.内皮质有少数淋巴细胞胞浆含有糖原颗粒;4.胸腺小体少而小。本文描述了胸腺淋巴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指突细胞等细胞成分和血胸屏障等结构的超微结构特征。
杨惠彬杨惠彬王国华张贺秋张德芳
关键词:胸腺超微结构新生乳鼠
培养细胞中病毒共感染的形态学依据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综合报道根据电镜下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的特征,从134份普通感冒和2份SARS患者鼻腔分泌物或咽拭子分离病毒阳性或可疑阳性的体外细胞培养物中发现有9份是两种病毒的共感染。它们是:腺病毒与副粘病毒共感染2份;疱疹病毒与副粘病毒共感染2份;鼻病毒与冠状病毒共感染1份;鼻病毒与正粘病毒共感染1份;鼻病毒与副粘病毒共感染1份以及冠状病毒与呼肠病毒共感染2份。十分罕见的是,在两份冠状病毒的感染细胞内分别观察到与鼻病毒和呼肠病毒的共感染,在感染细胞内和/或细胞外两种病毒的成熟病毒粒子均较多,而且在细胞浆内相互紧密接触。提出,在病毒共感染的培养细胞内,病毒在复制和组装的过程中各自病毒的基因和毒力是否会发生变异均值得病毒学工作者深入研究。
陈德蕙杨怡
关键词:病毒共感染呼肠病毒鼻病毒副粘病毒正粘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体外培养细胞模型的初步探讨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随着丙型肝炎病原学的确定、抗HCV抗体及HCV-RNA检测方法的建立,国内外对丙型肝炎的研究日趋深入。但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因此研究丙型...
张贺秋王国华陈坤徐元基夏芳凌世淦陈德蕙
文献传递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在痢疾志贺菌F2a-12脂多糖刺激下,大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对人结肠癌上皮细胞系Caco-2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新鲜分离的大鼠小肠IEL与Caco-2共培养,并用F2a-12LPS刺激共培养细胞。通过检测短路电流、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及透射电镜来反映上皮屏障功能的变化。结果:共培养后跨上皮电阻增加,但在LPS刺激后显著降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2mRNA表达在共培养后增加,LPS刺激后共培养细胞ZO-1mRNA表达显著下降;透射电镜下可见共培养后细胞间紧密连接显著增强,但在LPS刺激后共培养细胞间的连接几乎消失。首次在电镜下发现上皮细胞与IEL间有连接样结构的存在,为其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的证据。结论:IEL对上皮屏障功能具双向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增强,但在感染信号存在时降低。
徐鹏辉高杰英陈德蕙陈洁曾丽玲何乐思陈小章
关键词: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共培养
病毒感染与免疫抑制
1989年
病毒能侵入免疫组织,与免疫细胞发生反应,产生免疫抑制。其机理包括:病毒在免疫细胞内复制、产生溶细胞及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的直接效应;感染细胞中病毒或宿主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因子的活动;参与吞噬、抗原提呈和细胞介导免疫中非特异性效应细胞的感染及损伤,以及病毒触发的免疫调控失衡,抑制性T细胞过度反应。
郭宁陈德蕙
关键词:病毒感染免疫抑制
呼肠病毒,在SARS患者中分离与初步鉴定被引量:14
2003年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在北京造成了严重后果,冠状病毒已被广泛认定为导致SARS的病原体。但是临床和实验提示,SARS病因可能不是单一冠状病毒感染。本文报道了我们从北京市第1例SARS患者和其母亲的咽拭子中分离出呼肠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呼肠病毒。血清学实验显示,38例SARS患者中24例对呼肠病毒呈阳性反应。针对呼肠病毒的基因保守序列(S2基因片段)设计引物,RT-PCR实验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进一步DNA序列分析表明是一种独特的呼肠病毒(呼肠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初步动物实验显示,该呼肠病毒可导致非典型样肺炎发生和小鼠死亡,尽管如此,呼肠病毒感染是否与SARS疫情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阐明。
端青朱虹杨怡李卫华周育森何君何昆张浩杰周涛宋立华甘永华檀华靳宝锋李慧艳左庭婷陈德蕙张学敏
关键词:呼肠病毒SARS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外周血细胞病毒抗原的免疫金标记被引量:1
1990年
应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体及胶体金探针对EHF患者外周血细胞进行病毒抗原的定位·光镜免疫金银染色(IGSS)结果显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表面EHF病毒抗原阳性。采用LowicrylK4M低温快速包埋电镜免疫金染色(IGS)方法,发现金探针特异性定位于淋巴细胞胞质的大小空泡和液泡内(可能为病毒芽生、成熟部位增生、扩大的高尔基囊泡)以及血小板质膜、开放管道系统扩张的管腔内。结果表明EHFV能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复制成熟。血小板表面IGSS阳性物质主要为循环血中EHFV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郭宁陈德蕙王国华张贺秋贾太和王彦学王晓旭杨明立张伟栋
关键词:出血热血细胞病毒
福氏2a痢疾杆菌膜抗原的免疫电镜定位
1993年
本文报告应用抗福氏2a痢疾杆菌膜成份McAb及胶体金探针对细菌膜抗原进行了定位。结果显示4种抗脂多糖McAb(3A6、2E6、4F1、2A3)可不均一的识别位于细菌壁表面的抗原,而另外一种抗LPS的McAb种(1G8)和一种抗膜蛋白McAb(1A1)识别的抗原未暴露于细菌表面。应用细菌膜碎片包埋前染色成功定位了抗膜蛋白McAb(1A1)位于细菌内膜的抗原。与McAb的生物活性比较表明阳性标记细菌表面抗原的McAb的抗原与其阻段志贺氏菌接触性溶血试验和对小鼠的被动保护力密切相关。提示免疫电镜标记技术确定LPS抗原表位在细菌表面的可及性和拷贝数对构建和筛选痢疾工程菌苗具有重要意义。
李红周佳敏王国华高杰英陈德蕙
关键词:免疫抗原表位痢疾杆菌LPS免疫电镜
大白鼠颈上神经节的超微结构观察
1982年
颈上神经节(SCG)的光学显微镜研究仅有关于神经节细胞和卫星细胞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初(Falck等1962)应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证明SCG内除上述细胞成份外,还有一种稀疏分布的小强荧光细胞。
陈德蕙汪家政彭善云杨怡张贺秋
关键词:大白鼠交感神经元细胞胞浆突触后膜高尔基氏器致密核心囊泡
PC12细胞分化的神经元与离体培养的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之间功能性突触的形成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观察由PC12细胞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与原代皮质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形成情况,探讨移植细胞和宿主细胞形成神经连接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 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PC12细胞种植到原代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建立模拟细胞移植环境的共培养系统,以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其中的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然后通过FM1 -43荧光造影研究共培养系统中神经元突触小泡活动,电镜及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两种方法观察两种神经元间的超微结构。结果与原代皮质细胞共培养的PC12细胞受NGF诱导后,分化的比例更高(由57 .1%提高到67. 8%, P<0 .01);神经突起的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146 .3μm提高到272 2μm, P<0 .01)。FM1 43造影显示,PC12细胞分化的神经元与原代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小泡活动;电镜下通过精确定位和胶体金标记,显示两种细胞间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突触样连接。结论 与原代皮质细胞共培养的PC12细胞在NGF诱导下可以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并与宿主来源的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突触样连接,这为通过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定线索。
周涛许百男陈德蕙阙海萍林秋霞吕双红刘少君
关键词:神经元PC12细胞分化皮质胶体金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胶质细胞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