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利
- 作品数:32 被引量:117H指数:5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回顾
- 概括阐述了近几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通过作用于真菌的不同位点对抗真菌中药做出总结,归纳了现已证实的对真菌有效的单体与复方成分,并对中药抗真菌研究的方向提出展望。
- 徐委黄欣陈德利
- 文献传递
- 中药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被引量:2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角质形成细胞游走在表皮病理修复中的作用及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方法 采用无血清表皮器官培养法 ,观察角质形成细胞正常游走时的形态变化和游走长度 ,以及含不同浓度白芨或地榆的培养剂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影响。结果 角质形成细胞从切缘基底层开始游走 ,形成皮包。核深染 ,未见核分裂相 ,胞浆染色较红 ,未见角质层。皮包起始部呈多层细胞 ,远端渐呈单层细胞。游走长度与培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与直线拟合 (P >0 .0 5 ) ,培养 2 4、4 8、72h游走长度皆有显著增加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不同浓度含白芨上清液成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表皮植片 ,2 4、4 8h后表皮游走长于正常对照组。白芨浓度为 2× 1 0 -1mg/ml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浓度为 2× 1 0 -2 mg/ml及 2× 1 0 -3 mg/ml时 ,促游走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浓度稀释到 2× 1 0 -4mg/ml时 ,游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白芨培养 4 8h游走皆显著长于培养 2 4h。不同浓度含地榆上清液成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表皮植片 ,2 4、4 8h后部分表皮游走低于正常对照组。地榆浓度为 2× 1 0 -1 mg/ml时游走长度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浓度稀释为 2× 1 0 -2 mg/ml。
- 施伟民高飞沈亮亮陈德利
- 关键词:白芨地榆角质形成细胞
- 丹参注射液治疗红斑性肢痛病的微循环观察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吲哚美辛、美西麦角等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3 wk。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58例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有效率为91%,传统用药组为50%,2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传统用药组治疗后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0 vs 27%,P<0.05)。结论: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治疗该病疗效良好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徐倩沈亮亮陈德利
- 关键词:红斑性肢痛病血液流变学丹参注射液
- 胶带粘贴试验前后皮肤生物物理参数的变化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了解6个皮肤生物物理参数在皮肤受到物理性刺激后变化情况。方法用3M胶带粘贴面部2次,臂部10次,在粘贴前及粘贴至2、5、10次时进行经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waterloss,TEWL)、皮肤电容量(capicitance,CAP)、红斑指数(erythema-index,EX)、黑素指数(melanin-index,MX)、L、a的检测。结果发现面部粘贴后TEWL、CAP、EX、L、a均增高,而MX降低;臂部随粘贴次数的增加,TEWL、CAP及L增高,MX降低,EX及a先减小,后增大。粘贴至2、5、10次时各检测值及基础值间两两比较,TEW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6个皮肤生物物理参数可以反映皮肤受到物理性刺激后的变化,以TEWL较为敏感。
- 吴琰瑜王学民周玉田谈益妹程英叶蔓莉储蕙林银芬张清祥陈德利
- 关键词:电容量皮肤屏障功能
- 解脲脲原体和微小脲原体生长特性及分离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的生长特性及其分离。方法从妇科门诊随机取26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固、液体培养后应用PCR,基因测序鉴别UU和UP,并筛选出与标准株(ATCC700970)序列相同的UP。取UU标准株T960(CX8=ATCC27618),分别进行培养,绘出生长曲线。结果标本中感染脲原体的有118例,其中UP阳性92例,UU阳性16例,混合阳性10例。固体培养可见大、中、小型的棕色菌落。UU生长周期为22h,UP为30h。液体培养基pH值达到7.5,UU需要13h,UP需要20h。结论临床分离发现UP阳性数高于UU,液体培养中UP的生长周期长于UU,pH值变化速度UP慢于UU,进一步证实了UP和UU是两个不同的种。
- 程琼叶元康陈德利潘展砚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菌落形态
- 性病门诊病人支原体检测及耐药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了解我院性病门诊病人的支原体感染情况并分析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910例门诊病人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大观霉素、司帕沙星、米诺环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环丙沙星和多西环素药敏试验。结果:910例病人中支原体总阳性率为47.9%(436/910)。其中Uu感染41.8%(380/910),明显高于Mh感染(1.2%,11/910)和Uu+Mh混合感染(4.9%,45/910)。Uu对7种药物敏感性最高的为大观霉素(79.4%,302/380),其次是米诺环素(78.2%,297/380),耐药性最高的是交沙霉素(41.3%,157/380),其次是阿奇霉素(38.7%,147/380)。结论:我院性病门诊病人中支原体感染率为47.9%,以Uu为主。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和阿奇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特别是Uu+Mh的混合感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多。临床上做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很重要。
- 高清云陈德利叶元康沈亮亮
- 关键词:泌尿道感染支原体属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2
- 2004年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1β主要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导致敏阶段促使朗格汉斯细胞向局部淋巴结的聚集和抗原的提呈,干扰素-γ和白介素-4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效应阶段主要的一对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起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 李春联陈德利王学民
- 关键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细胞因子免疫学IL-6IFN-Γ
- 性病门诊中阴道念珠菌病的调查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患者中阴道念珠菌的带菌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 5 77例女性患者和 5 0例妇科体检者作真菌涂片和培养检查。结果 5 77例受检标本中念珠菌培养阳性 14 8例 ( 2 5 .65 % ) ,其中 3 16例性病患者 (淋病、尖锐湿疣和梅毒 )中念珠菌培养阳性 77例 ( 2 4 .3 7% ) ,2 61例性检患者中念珠菌培养阳性 71例( 2 7.2 0 % ) ,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6% (P <0 .0 1)。 2 9例淋病患者念珠菌培养阳性 5例 ( 17.2 4 % ) ,17例梅毒患者 5例念珠菌培养阳性 5例 ( 2 9.4 1% )。尖锐湿疣患者 2 80例中念珠菌培养阳性 70例 ( 2 5 .0 % ) ,显著高于正常人 (P<0 .0 1)。结论 尖锐湿疣患、梅毒和性检患者中阴道念珠菌的带菌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
- 高清云陈德利沈亮亮陈洁张雷
- 关键词:阴道念珠菌病淋病尖锐湿疣性病
- 71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微卫星基因分型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三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技术。方法以煮沸法处理的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为模板,三色荧光分别标记保守基因CDC3、EF3和HIS3微卫星序列引物,PCR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由基因扫描分析软件获取片段的精确长度,Genotyper软件行基因分型。结果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行CDC3、EF3和HIS3基因分型分别获得5、10、8种等位基因,7、8、9种基因型,三位点联合分析共获得14种菌株基因型。结论白念珠菌多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能从基因水平快速、高效的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型,对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 梅兴宇施伟民霍克克高飞沈亮亮陈德利
- 关键词:微卫星重复基因型
- 女性阴道中沙眼衣原体与念珠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 目的:探索女性阴道中沙眼衣原体(Ct)和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355例女性STD门诊患者和50例妇科正常体检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真菌涂片和培养检查及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结果:105例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中有70例Ct阳性...
- 沈亮亮陈德利陈洁高清云张雷
- 关键词:阴道念珠菌病沙眼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