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安民

作品数:20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主题

  • 8篇史学
  • 5篇王夫之
  • 3篇史学批评
  • 3篇史学史
  • 3篇维柯
  • 3篇文教
  • 3篇文武
  • 3篇西方史学
  • 3篇历史教育
  • 3篇教育
  • 3篇关系论
  • 2篇中国史
  • 2篇中国史学
  • 2篇史论
  • 2篇史学史研究
  • 2篇自我
  • 2篇自我反思
  • 2篇王船山
  • 2篇国史
  • 2篇《读通鉴论》

机构

  • 20篇西南大学
  • 1篇通江县实验中...

作者

  • 20篇陈安民
  • 1篇徐松岩
  • 1篇王江

传媒

  • 6篇史学理论与史...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理论与史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史学的自我反思赘述——与《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一文的对读
2019年
一写作缘起2015年底,瞿林东先生来电,因《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一文(1)英译需要,希望笔者能就文中所涉时间节点的西方史学的自我反思提供一个简明介绍。坦率地说,对此我感到非常惶恐,原因很明显:关于西方史学的自我反思这一论题,前辈学者和时贤已多有论述和卓见,以笔者学力勾勒其大概尚难,遑论出新。因特定的写作意图,难免需要有中西或明或暗的比较之处,其难度可想而知。虽然我硕士期间学习的是西方史学史,但只能说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并未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基础.
陈安民
关键词:西方史学自我反思写作意图
面向社会开辟历史教育的广阔天地——《20世纪中国历史教育研究》的两点启示
2015年
因应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急剧变革,历史教育工作也呈现出多变、深刻、复杂的面貌。尤学工博士的新著正为人们认识和研究这一事业的伟大图景提供了新的答案和启示:其一,要突破学校历史教育的藩篱,站在社会历史教育的全局看待和研究其全貌;其二,要通过梳理重大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炼理论遗产,揭示历史教育工作的求真与致用相统一的原则。
陈安民
试论萨鲁斯特的历史编纂思想和实践
2010年
萨鲁斯特在历史编纂的价值、困难之处及体裁选取等方面有诸多朴素但独到的见解,较之罗马的前辈史家有所进步。他的治史实践可概括为:搜求广泛,史料丰富;采用多种治史方法,力求客观、准确。可以说,萨鲁斯特在推动罗马史学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陈安民
“正史”宦者列传的宦官意识略论被引量:1
2009年
司马迁所创立的《佞幸列传》含佞臣、外戚、宦官三者,后代正史在此基础上有合有分,但总的体例类分原则仍循迁制。史臣多从儒家伦理和以史为鉴的理念评定宦官的所作所为,总的倾向是负面的,但也受宦者本身的历史形象和史家所处情势而有所演变,并非一概贬抑。
陈安民
《史通·采撰》论历史撰述之得失
2023年
唐刘知幾所著《史通》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就历史编纂、史官建置、史馆制度、史学审美、史学批评、史家主体、史学功用等多层次展开了深入探讨,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被视为治中国史学者“看家的书”。对于这部史学经典,历代学人已经展开充分研究并形成了“史通学”。今天,我们阅读《史通》、理解《史通》,在关注它对于中国传统史学之贡献的同时,是否可以从中读出超脱时代、超越中西,而于现今历史学一般理论问题有益的启示呢?本刊组织的这组笔谈,选取《史通》中的《采撰》《书事》《探赜》《鉴识》四篇,由概念的生成与史学活动的展开,论及历史撰述中史料的搜集与处理、叙事主线的规划与实现、史家治史过程中的认识论,以及研究者的一般性认识活动等触及史学理论原则的问题,旨在推动传统史学理论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史学理论的生命力,推进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
陈安民
关键词:《史通》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历史学历史撰述史学批评刘知幾
王夫之与维柯的学行和影响述略
中意近世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王夫之与维柯,在学行与影响上有诸多引人深思之处.二者皆以世学术思想名,但在人生路径上,前者功名之路失败而转向文化创作,后者则一直致力于学术.从政治态度上看,前者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和严格的华夷之辨,后...
陈安民
关键词:王夫之维柯学术思想政治态度
试论林纾和嵇文甫的船山史论选评——兼谈时代与史学批评之关系
2015年
20世纪的初期和中叶,林纾和嵇文甫分别撰有《评选船山史论》和《王船山史论选评》,一则为学生揣摩练习作文而作,一则为批判而撷取其思想精华而作。面对共同的对象《读通鉴论》,在船山所论秦至南北朝时段的史事内,两者选评的对象仅有一论重合。本文尝试就两者的撰述旨趣、内容、批评视角和各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之异作初步的梳理。
陈安民
王夫之史论的通识与局限
从已有研究关于王夫之史论之史论与政论色彩的不同估计、哲学与史学视角的评价差异来看,王夫之史论之通识有两个重要特征,即古今两极的联系贯通、深邃的哲学洞见而不脱离具体历史分析的有机结合。其具体表现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所论...
陈安民
关键词: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识
“实”与“信”: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求真”指向被引量:1
2020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官方性质的《学部官报》公布了“审定中学暂用书目”约两百种,并为之各撰“提要”以述评各书内容、史源与优缺点。与中国传统的“提要”撰述相比,此处的范畴运用与批评模式并无本质不同。唯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山西大学堂所编《西史课程》的“提要”中,出现了“泰西史家最重批评”一语。《审定书目·书目提要·西史课程三册》,《学部官报》第57期,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这一论断反映了一个事实:近世中国史家言史学批评,多了一个难舍难离的参照系,那就是西方史家的史学批评。比较地审视,自然有世界视野的获得,当然也免不了文化的焦虑,不过恰恰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动力。在此,拟在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的参照下,谈谈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观念根基,以见“最重”二字是否合乎实际。
陈安民
关键词:山西大学堂史学批评自我反思
《异鱼图赞》与其《笺》《补》的社会文化史蕴含被引量:2
2017年
杨慎谪居云南后所作《异鱼图赞》,明末胡世安为之作《笺》,并撰有《补》。三书虽各有特定的写作背景,然皆意在从释鱼这一角度承继"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博物传统,展现了明代学人格物求实的一面。从人文视角来看,三书及其所征引文献关于"异鱼"的描述有如下值得关注之处:以神话和传说说明"异鱼"的起源和特异之处,并借以反映人们的某种普遍性心态;广载"异鱼"的特殊功用,留意涉鱼民风民俗;对"异鱼"的描述和评价渗透了人伦道德色彩,寄寓着观盛衰之意;对"异鱼"的认知存在南北、陆海差异,地域色彩显著。合而观之,三书堪称从释鱼这一角度表征中国古代士人亲自然、厚民生、重风俗的一个范例。
陈安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