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文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攻关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铜蓝蛋白血症被引量:1
- 2000年
- 无铜蓝蛋白血症 (aceruloplasm inemia)是一种新认识的由于铜蓝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临床特点为视网膜和基底节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生化特点为血清铜蓝蛋白缺失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铁代谢障碍。
- 闫振文杨春水梁秀龄
- 关键词:铜蓝蛋白铜铁基因突变
-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在皮肤成纤维细胞株转染后的表达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在核酸水平检测并证实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 ,WD)基因可以在Me32aT2 2细胞株中得到有效表达 ,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WDcDNA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Rc/CMV WD导入无血清的Me32aT2 2 /2L细胞株 ,RT PCR在核酸水平检测WD基因在Me32aT2 2 /2L细胞株的表达。结果 在转染的Me32aT2 2 /2L细胞株中可检测到WDcDNA表达 ,而在未转染的Me32aT2 2 /2L细胞中RT PCR检测结果呈阴性。结论 WD基因转染至Me32aT2 2
- 闫振文梁秀龄杨春水侯国庆徐评议陈嵘黄智恒黄帆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8号内含子的研究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分析Wilson病 (WD)基因 8号内含子的序列结构 ,探讨 8号内含子与W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 10个正常人、2 0例WD患者及其 12个亲属含WD基因 8号外显子 8号内含子 9号外显子 (8E 8I 9E)的DNA片段 ,进行直接测序。将测得的序列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结果 ① 8号内含子的长度为70 3bp ,GC含量为 42 7%。②存在一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和 7个正、反向重复序列。③在 132 137位核苷酸有一TATAbox ,其下游有一个编码 82个氨基酸的开放性阅读框架 (ORF)。④ 40 8、487位核苷酸存在G(A)多态。⑤ 5’端序列为GTAAC ,3’端序列为CCTAG ,剪接分枝点序列为TTTCGAT。结论 正常人、WD患者及其亲属的WD8号内含子序列和结构无差异 。
- 杨春水梁秀龄闫振文徐评议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内含子聚合酶链反应
-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对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编码产物WD蛋白进行检测,探讨WD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对诊断为WD的患者进行WD蛋白的研究。结果 发现患者WD蛋白在肝内表达缺失或者含量改变。结论 WD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有WD基因exons和exon5的突变,直接检测WD基因产物为进一步研究WD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 梁秀龄侯国庆陈嵘徐评议黄帆王莹闫振文欧翠华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蛋白基因印迹法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治体会被引量:3
- 2001年
- 闫振文石铸梁秀龄杨春水任廷文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误诊消化系统疾病
- 铜伴侣蛋白(Copper chaperones)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2年
- 铜伴侣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细胞内 ,结合并运输铜离子 ,参与目的蛋白装配 ,同时保护机体免受游离铜离子的毒性作用 ,是铜稳态调节的重要实现者。原核生物中铜伴侣蛋白模型为 Cop操纵元中的 Cop Z;真核生物中目前研究较为清楚的铜伴侣蛋白系统包括 ATX1、COX17和 CCC2三类 ,分别运输细胞内铜离子至不同的靶位点。在人体内 ,铜伴侣蛋白HAH1和下游的铜转运 ATP酶 ,即 WD/ MNK蛋白组成了肝细胞内铜稳态调节的主要途径 ,WD/ MNK蛋白的功能障碍会造成铜代谢障碍而引起临床较为常见的 Wilson病和
- 石铸闫振文梁秀龄
- 关键词:WILSON病MENKES病铜代谢障碍
- WilSon病蛋白及其基因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改变
- 2000年
-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获得3例WD患者、2例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利用胶原酶温育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裂解离心后,使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行SDS-PAGE电泳,分离WD蛋白;以抗人WD蛋白抗体为第一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第二抗体,对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m-blot印迹检测,观察特异性条带数目、密度深浅和分子量大小;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所有研究对象WD基因8号外显子(exon8)的突变情况,对异常者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WD患者及对照者肝细胞WD蛋白Westem-blot检测均表现为特异的155kDa条带,3例WD患者中1例无明显变化,另2例出现155kDa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密度的1/3~1/2,提示这两例患者的WD蛋白在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exon8Arg778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273G→TG杂合突变.结论WD基因蛋白产物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蛋白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发病机制.
- 侯国庆梁秀龄黄帆陈嵘欧翠华杨春水王莹闫振文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蛋白质类
-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的发病机理。方法 将活检获得的 WD患者肝标本体外分离、培养肝细胞 ,应用 Western印迹法对 WD患者肝细胞 WD蛋白进行检测 ,同时扩增其基因组 DNA并直接测序。结果 3例 WD患者中有 2例出现肝细胞 WD蛋白特异条带密度降低 ,DNA测序发现其中一例患者存在 ATP7B778位点 CGG→ CTG(Arg778L eu)杂合突变及 770位点 CTC→ CTG改变。结论 WD基因在 WD患者肝细胞的蛋白表达存在异常 ,可能与 ATP7B基因突变有关。
- 侯国庆梁秀龄陈嵘杨春水黄帆闫振文徐评议王莹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基因表达基因突变
- PCR技术对Wilson病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的研究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Wilson病 (WD)基因进行体外定点突变的研究。【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 ,首先设计两对引物 ,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 ,通过重叠延伸法两次PCR扩增 ,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 ,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Rc/CMV载体中。【结果】DNA测序表明在预期位点已经发生突变 ,WD基因第 778位密码子由精氨酸 (Arg)残基突变为亮氨酸残基 (Leu) ,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结论】PCR技术诱导定点突变准确、高效。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的构建成功 ,为进一步研究该突变位点导致Wilson病的发病机制和Wilson病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闫振文梁秀龄杨春水侯国庆王莹Toshihiro Sugiyama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学定点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