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宏达

作品数:16 被引量:144H指数: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油藏
  • 4篇断块
  • 4篇断块油藏
  • 4篇同位素
  • 4篇铅锌矿
  • 4篇铅锌矿床
  • 4篇锌矿
  • 4篇锌矿床
  • 4篇矿床
  • 3篇氮气
  • 3篇锥进
  • 3篇复杂断块
  • 3篇复杂断块油藏
  • 3篇成矿
  • 2篇低渗
  • 2篇低渗透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油层
  • 2篇增油

机构

  • 10篇教育部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石化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烟台黄金职业...
  • 1篇伯顿公司

作者

  • 16篇郝宏达
  • 10篇侯吉瑞
  • 10篇赵凤兰
  • 4篇王鹏
  • 4篇王志兴
  • 3篇宋玉财
  • 3篇王凤刚
  • 3篇王鹏
  • 2篇吴晨宇
  • 2篇刘刚
  • 2篇刘刚
  • 2篇刘刚
  • 1篇郑伟
  • 1篇宋兆杰
  • 1篇杨天南
  • 1篇王鹏
  • 1篇闫兴虎
  • 1篇杨竹森
  • 1篇王富春
  • 1篇张洪瑞

传媒

  • 6篇油田化学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矿床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气泡沫吞吐的控水增油机理被引量:7
2018年
对于存在边水的复杂断块油藏,无法实现远距离的泡沫堵水调剖,而泡沫吞吐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明确吞吐井的泡沫控水增油作用机理,在评价泡沫体系的性能、动态吸附性能及封堵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比氮气体系、起泡剂+稳泡剂体系及氮气泡沫吞吐的实施效果,分析氮气、起泡剂及稳泡剂各自在氮气泡沫吞吐中所发挥的作用,明确氮气泡沫吞吐控水增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氮气泡沫体系与目标地层适应性良好,在矿化度4176 mg/L、温度85℃下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097 mN/m,泡沫综合指数为14750 mL·min,阻力因子在地层渗透率500×10-3数1500×10-3μm2情况下为26数103。氮气泡沫吞吐的作用机理如下:氮气的保压增能作用贯穿始终,并且占主导地位;起泡剂+稳泡剂能控制氮气的气窜,与氮气形成泡沫扩大波及体积;泡沫的形成发挥了独有的选择性封堵作用,良好的控抑了边水。
赵凤兰付忠凤郝宏达侯吉瑞郝宏达侯吉瑞王鹏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
广东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学、硫化物S-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6
2012年
广东天堂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钦州—杭州成矿带阳春盆地的东北端边缘。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选取该矿床主要金属硫化物开展矿物学特征研究,测定S、Pb同位素组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电子探针分析发现:黄铁矿中Fe、S含量和S/Fe原子比普遍高于理论值,存在一定量的Cu、Sb、As,Co/Ni比值变化范围为0.21-2.28,一般大于1,指示硫逸度较高的热液环境;闪锌矿中Zn含量比理论值稍低,S/Zn原子比和S含量较理论值偏高,含一定量的Pb、Fe、Co和Se等元素;方铅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元素间均有类质同象现象的发生。硫化物的δ34S组成范围比较窄,变化范围为-2.1‰-2.6‰,多数集中在-0.8‰-0.4‰,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矿石矿物Pb同位素组成亦比较稳定,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8.765-39.137、15.523-15.751、18.450-18.667,矿石铅既具有下地壳或者上地幔的特征,又具有上地壳的特征,显示混合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属于壳幔混合型,具有多种物质来源,可能是晚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
郑伟陈懋弘赵海杰郝宏达常利忠胡耀国赵辛敏
关键词:同位素组成成矿物质来源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研究进展
金顶矿床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其巨量的金属堆积引起许多学者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关注,本文重新挑选了一些代表性硫化物样品,对其铅同位素进行了重新分析.根据获得的新数据,再次探讨了金顶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结果表明金顶矿床的...
郝宏达宋玉财侯增谦杨天南薛传东张洪瑞
关键词:铅锌矿床成矿金属铅同位素
断块油藏水平井组CO_2协同吞吐效果评价及注气部位优化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断块油藏单口水平井CO_2吞吐过程中,井组内其它生产井油量增加,呈现出一定协同效应,但相关机理和影响因素不够明确。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依据实际油藏条件,建立可模拟边水作用和地层倾角的断块油藏水平井组三维物理模型,进行水平井CO_2协同吞吐实验,并评价断块油藏不同构造部位控水增油效果,优化水平井注气吞吐部位。实验结果表明,低部位井注入CO_2吞吐的条件下,低、中、高3个部位生产井的吞吐采出程度分别增加6.59%、5.76%和4.98%,水平井井组CO_2吞吐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油效果。相同实验条件下,高部位井注气吞吐起到气顶作用,中、低部位井含水率降低不明显,边水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井组增油量低,气体利用率最低;中部位井注气吞吐控水增油效果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建议从油藏构造低部位的水平井注气,以充分发挥其协同增油和控抑边水作用。
王志兴王志兴赵凤兰郝宏达
关键词:断块油藏
ASP体系在大庆二类油层中的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分析ASP体系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SP驱油剂运移距离的增大,复合驱采收率逐渐降低,且在近井地带附近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受复合体系的黏度和其与原油界面张力影响,在0~30 cm运移范围内,由于超低界面张力和较强流度控制能力的综合作用,驱油剂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较高;当运移距离大于30 cm时,由于界面张力值迅速升高,其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此时体系的黏度在驱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复合驱采收率随着驱油剂相对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增大ASP驱油剂的相对注入量可有效的提高大庆二类油层的采收率。
郝宏达侯吉瑞赵凤兰刘刚刘刚刘刚吴晨宇
关键词: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黏度采收率
青海沱沱河多才玛特大型Pb-Zn矿床——定位预测方法与找矿突破过程被引量:32
2013年
青海南部沱沱河地区的多才玛矿床是最近找矿突破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铅锌矿床。由于赋矿规律不清,找矿方向不明,勘查曾一度陷入困境。针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笔者开展了成矿潜力、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定位预测研究,经钻探验证,实现了找矿突破。通过区域对比,认为沱沱河地区与"三江"带内兰坪等其他地区的地质背景相似,具有发育大型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的潜力;发现区域发育大型逆冲构造和含膏盐红层沉积、具有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组合等,显示有利的成矿地质环境;区域和矿床内发育大规模高强度的铅锌化探异常,具有形成大型铅锌矿床的潜力。通过填图等研究,指出多才玛矿床为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矿体赋存于逆冲断裂上盘,受那益雄组碎屑岩和九十道班组灰岩岩相过渡部位及可能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派生的反冲构造的控制,矿石主体为热液溶蚀角砾岩型。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揭示了矿床深部物性特征和构造岩相特点,确定了孔莫陇矿段南侧深部铅锌矿化体的空间位置,并制定了钻探验证方案。经后期勘查,在预测区内探获了品位高、厚度大的铅锌矿体,使该矿段铅锌资源量由原来的76.2万吨增至259万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由此,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一套综合地质、化探异常/矿化显示、地球物理、遥感等手段的多才玛式矿床定位预测方法组合。
宋玉财侯增谦杨天南李世金王富春高永旺巩秀钢杨竹森张洪瑞李连松王贵仁汪元奎刘群郝宏达
关键词:地质学成矿潜力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找矿突破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来自铅同位素组成的制约被引量:7
2017年
金顶矿床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其巨量的金属堆积引起许多学者对成矿金属来源的关注。前人通过铅同位素示踪研究,提出了成矿金属来自地幔、上地壳、下地壳及不同端员混合等不同认识。理论分析表明,这些观点认识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作者分析铅同位素数据存在测试误差。基于此,笔者在金顶矿床选择了7个代表性硫化物样品,再次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矿床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3945~18.4429、^(207)Pb/^(204)Pb=15.6412~15.6583、^(208)Pb/^(204)Pb=38.6266~38.6772,在铅同位素演化模式图解(Zartman et al.,1979)中数据点分布集中,处于"造山带"和"上地壳"演化曲线之间,未显示出明显的线性分布特点,表明金顶矿床成矿金属来源主要为壳源;区域对比表明,金顶矿床明显比白秧坪矿带铅锌矿床贫放射性成因铅,而与区域VMS型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更为接近,这表明金顶矿床与白秧坪矿带矿床有着不同的金属物源区,其金属可能来自盆地底部晚三叠世火山岩或其内早期的VMS矿化。
郝宏达宋玉财庄天明马建雄
关键词:地球化学铅同位素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窜逸控制实验被引量:24
2016年
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非均质性严重、裂缝发育等特点,导致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窜现象。为了研究非均质性及裂缝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的影响,建立均质岩心模型、不同渗透率级差的人造非均质模型、高渗透气窜通道模型及裂缝模型4种室内实验模型,用以模拟低渗透储层的非均质性及裂缝发育。利用4种模型依次开展水驱和二氧化碳连续气驱实验,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岩心模型采取相应的封窜体系对二氧化碳实施气窜封堵。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连续气驱的采出程度与渗透率级差呈幂函数下降趋势,岩心非均质性越强,气体窜逸现象越严重,气驱效果越差。针对不同非均质级别的岩心,可采用不同的封窜体系实现二氧化碳的窜逸控制。其中,乙二胺体系可用于封堵渗透率级差小于等于100的非均质模型的高渗透层,改性淀粉凝胶与乙二胺体系可用于封堵岩心内渗透率级差大于100的高渗透气窜通道以及裂缝。
郝宏达侯吉瑞赵凤兰侯利斌王志兴宋兆杰
关键词:波及体积
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微观机理被引量:19
2015年
为了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三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中。为明确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机理,根据研究区二类油层天然岩心铸体薄片的真实孔喉制作微观仿真模型,并进行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簇团状、膜状和孤岛状分布为主,少部分以喉道状和盲端/角隅状分布;三元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和高粘弹特性,能够乳化油滴,将油珠拉成油丝,并能剥离油膜,驱替出盲端油,进而大幅度降低水驱后簇团状、膜状剩余油,增加孤岛状油滴的数量,从而提高驱油效率。驱油效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为50%,复合驱驱油效率最高可达38.68%;2种微观模型的最终驱油效率最高可达88.68%,4种三元复合体系的最终驱油效率均在77%以上。
吴晨宇侯吉瑞赵凤兰张凤敏郝宏达刘刚
关键词: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
分流控制提高低渗平面非均质油藏的CO_2波及效率
2018年
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由平面非均质性导致的产液不均、气窜早和波及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分流控制方法改善CO_2驱效果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油藏非均质条件,建立了级差为5的平面非均质径向流物理模型及相应的实验流程,模拟五点井网CO_2驱过程,分析定生产压力、低渗优先和低渗高压差三种生产方式下CO_2驱油效果。其中,定生产压力模拟常规井网气驱方式,低渗优先则为调整生产井投产时间,低渗高压差则为平衡井组产液量的生产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定生产压力方式下,注入气沿高渗透方向生产井突破并窜逸,生产井产液量不均衡,模型整体气驱采收率仅为23.11%。而采用低渗优先和低渗高压差的方式,生产井见气时间延长,各生产井产液量增加,采收率分别为42.50%和46.42%。可见,通过生产井的分流控制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气窜通道的形成,提高波及效率。分流控制方法操作成本低,有望成为低渗平面非均质油藏CO_2驱油效果的改善措施之一。
王志兴王志兴赵凤兰侯吉瑞张蒙侯吉瑞郝宏达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CO2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