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忠信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
  • 1篇对比手法
  • 1篇性格
  • 1篇源氏物语
  • 1篇人物性格
  • 1篇日本民族
  • 1篇审美
  • 1篇审美活动
  • 1篇审美客体
  • 1篇审美情境
  • 1篇审美主体
  • 1篇生辉
  • 1篇生命意志
  • 1篇手法
  • 1篇契诃夫
  • 1篇契诃夫小说
  • 1篇情境
  • 1篇情诗
  • 1篇资产阶级
  • 1篇陀思妥耶夫斯...

机构

  • 6篇中州大学

作者

  • 6篇郑忠信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中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黄河水利职业...

年份

  • 1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歌德爱情生活的意义
1999年
歌德生来聪颖漂亮,天赋很高。“过于敏锐”、“天性活跃”并且“过于富有血肉”,曾替他画像的海尔德在评价自己笔下的青年人时说,这是一个“很有天才,但也是很轻佻的青年”。他结婚很晚,但却是一个“情种”,一生中有据可查的恋爱经历就有十七次之多。这在中外文艺家中委实难找出能与之媲美者。即使到了古稀之年,爱情仍同暴风雨一般。 歌德的恋爱史,看来委实荒唐。但若从历史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乎也不能一概论之。
郑忠信
关键词:爱情生活资产阶级爱情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柏拉图浮士德
评布齐金形象的典型意义
1999年
精神是人类全部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本体。作家只有对人物形象精神特质的成功把握,才能使其具有普遍意义。《秋天的马拉松》通过布齐金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缺乏主体性、目的性和情感性的典型。前苏联40至70年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显示和思想伦理道德等倾向,使布齐金在客观上具有明显的悲剧性质。这一形象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开拓性的承继两个世纪以来俄苏文学中长于精神探索的优秀传统,并且进而从具体、个别、局部的思考,转向具有普遍性的整体意义的深层次哲理性探索。
郑忠信
沃洛金的戏剧艺术
1996年
沃洛金的戏剧艺术郑忠信50年代中期,由于科技进步和影视事业的发展,前苏联剧坛满目萧条,很不景气。亚历山大·沃洛金(1919-)的戏剧创作《工厂姑娘》(1956)像是“一颗炸弹”①,引起论争的激烈程度与罗佐夫的《祝你成咖相比,毫不逊色。时隔三年,他的《...
郑忠信
关键词:戏剧艺术戏剧创作人物性格马拉松荒诞派戏剧
黑色乐章——川端康成死亡论被引量:9
1997年
生存是动物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死亡总归意味着黑暗和恐怖。人类亦然。但莎士比亚却说:“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加缪在《西西福斯的神话》中郑重地宣布:“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黑格尔指出:“只有人才能够自杀。”亨利希·波尔则断言:“
郑忠信
关键词:川端康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日本民族《源氏物语》乐章生命意志
相反相成 华章生辉─—契诃夫小说中的对比运用
1999年
本文从对比手法的运用角度论述了契河夫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指出其手法首先是人物形象本身蕴含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对比,其次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性格反差的对比,再次是人物与外部环境的对比。通过契柯夫小说中的典型分析,论证了对比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刻划人物形象和深化作品主题起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郑忠信
关键词:契诃夫对比手法
“共同美”探微
2001年
“共同美”现象曾经是美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从审美主体、客体以及审美情境诸方面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人的现实”,对美与人的“分离说”以及美的纯碎“形式说”提出异议,认为以这种方法论为共同美寻找理论依据太失之偏颇。进而试图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美”是难以存在的。
郑忠信
关键词:美学审美主体审美情境审美活动审美客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