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敏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HSP70基因在人乳腺癌及宫颈癌中高表达和癌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对人乳腺癌及宫颈癌的癌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探讨细胞癌变机制,并对癌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由宝安人民医院手术室提供癌组织(乳腺癌、宫颈癌)样本,分离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提取RNA并进行1%琼脂糖电泳,逆转录成cDNA,RT-PCR结果检测HSP70基因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HSP7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从乳腺癌宫颈癌样本分离的癌组织HSP70基因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结论 HSP70基因在乳腺癌及宫颈癌癌组织中高表达,表明该基因在组织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了解细胞癌变机制和对癌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 柳爱华邓志敏余志惠陈晶儿吴双珍
- 关键词:HSP70表达RT-PCR乳腺癌宫颈癌
- 不同方法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比较克龄蒙和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围绝经期轻度和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治疗的效果。方法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60例围绝经期轻度和中度SUI患者,随机分为克龄蒙口服组(药物组)及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仪器组),每组各30例。药物组给予克龄蒙周期治疗,连用3个月;仪器组按测定不同肌纤维的肌力,指导患者进行不同肌纤维的分类训练。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盆底的综合肌力、总排尿量(TV)、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仪器组基本恢复正常及完全恢复正常率为90%,药物组为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药物组TOV和LT减少(P<0.05),仪器组患者的TOV和LT减少(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并指导盆底肌纤维分类训练,能够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柳爱华邓志敏翁田茵杨琳余志惠陈晶儿刘东玲
-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围绝经期克龄蒙生物反馈
- 两种术式二次剖宫产术对新生儿及孕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二次手术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12月既往有改良式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病史再次行剖宫产的77例病例进行术中观察并分析,比较其孕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腹腔黏连情况。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二种术式二次剖宫产术对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新式二次剖宫产术手术时间较短,黏连发生率降低,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死亡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危新生儿情况:新生儿窒息、剖宫产儿综合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为二次剖宫产较好术式,黏连发生率降低,是一种安全的分娩方式。
- 柳爱华余志惠邓志敏陈晶儿
-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手术腹腔黏连术中出血
- 盆腔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诊断界限探讨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临床盆腔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诊断界限,为临床上正确诊断2种疾病,减少误诊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18例盆腔炎性疾病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对照,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不同临床指标在鉴别盆腔炎性疾病(PID)后遗症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作用。结果:没有性交痛、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慢性腹痛和初潮年龄≥14岁诊断PID的敏感性分别为71.2%、94.5%、84.1%、63.3%和68.7%,特异性为57.6%、21.3%、57.6%、61.4%和53.6%。组合指标,敏感性较高的为无继发痛经或无性交痛、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或无性交痛、慢性腹痛或无性交痛、初潮年龄≥14岁或无性交痛、慢性腹痛或无骶韧带痛性结节,其敏感性为100%、100%、95.6%、96.7%和96.4%;特异性较高的组合指标有慢性腹痛和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慢性腹痛和无继发性痛经、慢性腹痛和初潮年龄≥14岁,其特异性为86.7%、85.8%和82.1%。结论:多个指标结合有助于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误诊。
- 柳爱华邓志敏余志惠陈晶儿郝艳华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