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锐

作品数:2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文学
  • 5篇苗族
  • 4篇电影
  • 4篇叙事
  • 4篇口传
  • 4篇口传文学
  • 3篇女性
  • 3篇文化
  • 3篇改编
  • 2篇侗族
  • 2篇意识形态
  • 2篇少数民族电影
  • 2篇社会
  • 2篇诗歌
  • 2篇通俗文艺
  • 2篇嬗变
  • 2篇文本
  • 2篇文艺
  • 2篇民族电影
  • 2篇剧本

机构

  • 19篇凯里学院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文山学院
  • 1篇黔东南民族职...

作者

  • 23篇赵锐
  • 2篇赵敏
  • 1篇赵榕

传媒

  • 7篇凯里学院学报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戏剧之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出版广角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民族论坛
  • 1篇铜仁学院学报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苗族文学“蔓萝花”的电影改编看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
2011年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赵锐
一个苗族传说的多重变奏——“蔓萝花”的流变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中被收集、整理、改编为民间故事、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本文主要探讨"蔓萝花"由民间传说到电影的流变过程。
赵锐
“讲故事的人”的显与隐--论沈从文的叙事被引量:2
2022年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倡导的“讲故事”的文学观念让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独特的“讲故事的人”。进入40年代后,他对“故事”叙事热情日渐消褪,“小说”意识明显增强,“讲故事的人”的形象逐渐消隐,进而转变为孤独的“现代小说家”。我们不仅看到他从“故事”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冲突,也看到他对叙事形式的艰难探求。
赵锐(瑶族)
关键词:叙事
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文本生态发展研究
2017年
在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中,文本大多是静态发展的。但在生态视野中,文本是充满生命力的,它的生存与发展是有着其特定的生态发展形态,体现出生态性与艺术性的特点。以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为例,它文本的生成与发展呈现出原生态的民间口传文本、聚生态的侗戏文本、共生态的电影文本与衍生态新戏剧文本的进程,为民族艺术和生态艺术的经典之作。
赵锐
关键词:侗族口传文学文本生态发展
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的女性意识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是侗族社会流传百年的口传经典,通过哀婉的爱情故事塑造出来的侗族女性形象,既是侗族文化瑰宝,又是侗族社会女性意识的象征。通过对《珠郎娘美》叙事歌、侗戏文本的研究,揭示侗族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和敢于追求独立平等的人格等方面,而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根源在于侗族社会有适合女性意识培植与生长的生态环境。
赵锐
关键词:侗族文化口传文学女性意识
苗族口传文学“蔓萝花”嬗变中的苗族文化透析被引量:2
2013年
"蔓萝花"从贵州清水江边苗族民众民间传唱的歌,进入到汉语世界的主流通俗文艺作品,这一嬗变过程无不体现出独特的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厚重多元的信仰文化,包含鼓藏节、牛崇拜与枫树崇拜;二是热情多彩的歌舞文化,包含跳花场节、斗牛活动与苗族舞蹈。
赵锐
关键词:苗族文化
“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蔓萝花》的叙事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蔓萝花》在叙事结构上采用"显形"和"隐形"的双层叙事结构,较好地体现了"政治与审美"的结合。显形叙事结构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主要体现在"阶级斗争文学观念"的言说和"民族融合观念"的融入;隐形叙事结构则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以苗族热烈自由的爱情书写与绚丽多彩的歌舞展现为代表。双层叙事结构的设置使"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蔓萝花》在"政治"与"审美"、"宣传"与"娱乐"之间获得了平衡,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
赵锐
关键词:叙事结构隐形结构
“蔓萝花”:一个传说的多重变奏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被收集、整理、改编为民间故事、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1963年,电影《蔓萝花》走出国门,...
赵锐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通俗文艺苗文化大众传媒
文献传递
寻找“被埋葬的词”——论吉狄马加诗歌的原型意象
2022年
原型意象是吉狄马加诗歌独特的意象词汇符码。本文选取吉狄马加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鹰、火和黑色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分析,讨论原型意象在诗歌使用过程中随着诗人个体情感体验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意蕴,体现原型意象丰富的增殖性,从而进一步探析诗人采用原型意象写作的意义是有利于人类返回生命的最深源泉,找到灵魂的精神家园。
赵锐
关键词:原型意象增殖性
从古歌到剧本:《仰阿莎》的女性角色嬗变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苗族古歌《仰阿莎》流传于贵州清水江流域黔东南地区,在当地被称为"最美丽的歌",是当地苗族古歌"四宝"之一。在20世纪末文化反思与民族文化重建的浪潮中,这首在苗族地区世代传唱的古歌被苗族作家改编为电视文学剧本和大型苗族歌舞剧。在女性人类学视野下,对苗族古歌《仰阿莎》嬗变过程的女性角色进行梳理,揭示了苗族女性"仰阿莎"形象由"物化"走向"人化",由"人化"走向"神化"的角色嬗变过程。
赵锐赵榕
关键词:苗族古歌女性角色嬗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