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娟
- 作品数:74 被引量:1,03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
- <正>洋-陆转换/耦合地带就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耦合的特殊构造地带。探索该区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密集区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洋-陆转换/耦合过程不是指陆壳向洋壳或陆幔向洋幔之间的物质转换,因洋壳向陆壳或洋幔...
- 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刘博余珊
- 关键词:耦合过程岩浆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 李涛赵淑娟李三忠
-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 王学斌赵淑娟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李涛孙文军余珊许立青
- 关键词: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分带性动力学机制
- 南海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 南海自形成以来发生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南海北部陆缘在晚新生代海底扩张结束后发生的一次构造运动称为东沙运动。该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左右,是一次局部性的构造运动,影响范围较小。它主要表现为块断升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抬升,造成了...
- 赵淑娟吴时国
- 关键词:地震剖面晚中新世动力学机制
- 文献传递
- 板缘与板内活动构造与地震触发机制对比被引量:6
- 2014年
- 按照板块位置划分,强烈地壳形变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主要有两种:板内型与板缘型,都受活动构造控制。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主要板缘活动构造带和研究热点地区的板内活动构造和自然灾害规律,进而探讨全球范围的板缘和板内活动构造和灾害形成的差异机理。板缘活动构造形成机制主要是板块构造机制,板内活动构造形成机制除了受板块构造机制影响外还与板内构造-热不均一性和深部动力机制有关。重点讨论了从板缘到板内的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探讨地震触发机制,以便更加清楚地揭示地震发生的规律,并为预测地震发生概率提供有力的证据。
- 王霄飞余珊李三忠马云赵淑娟刘鑫戴黎明
- 关键词:地震板内
-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被引量:8
- 2015年
-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乌伦古坳陷内的断裂主要发育在坳陷周缘和中部,平面上以北西-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逆冲-走滑断层为主,地震剖面上显示为基底卷入型断层。存在坡坪式、叠瓦式、双重式、背冲式、对冲式等多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研究区内断裂的生长指数揭示主要断裂以及断裂体系其中生代活动强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迁移规律:横向上,东早西晚,有自东向西的拓展演化规律;纵向上,主控断裂随时间由红盆断裂依次向红盆南断裂、喀拉萨依断裂转变,断裂活动中心由北东到南西迁移。西北部变形较东南部变形弱,受力方向来自北东和南东方向。
- 李涛李涛赵淑娟李三忠余珊楼达索艳慧王学斌孙文军杨朝
- 关键词:中生代
- 红河断裂带对南海西部盆地成盆过程影响机制实验研究
- 2025年
- 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南海西部盆地格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解构青藏高原隆升间歇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过程,探讨红河断裂带与南海西部盆地之间成因的关联性问题。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研究了印欧板块碰撞背景下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作用对南海西部盆地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的成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雏形受控于红河断裂带走滑运动所产生的NW向剪切作用,南海打开过程的近SN向伸展作用使盆地规模增大。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早期形成过程中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位移被盆地的边界断层以及内部断层吸收进而控制了盆地35~23 Ma的发育演化。
- 张家轩郭玲莉张京京陶圩赵淑娟赵淑娟李三忠
- 关键词:物理模拟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
- 东亚原特提斯洋(Ⅳ):北界西段早古生代构造变形被引量:8
- 2017年
- 北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北支西段——古祁连洋闭合的地质记录,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复杂的造山过程,但其俯冲极性、闭合时间、拼合方式还存在争议。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并对变质年代学资料进行统计,在研究区识别出三幕早古生代褶皱变形。其中,第一幕变形发生在489~442Ma,形成于古祁连洋壳俯冲-碰撞阶段,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片理、片麻理或糜棱叶理;第二幕变形发生在422~406Ma,形成于俯冲板片的折返阶段,主要表现为轴面南倾的紧闭褶皱;第三幕变形则主要为轴面近于直立的宽缓褶皱。前两幕变形被第三幕变形叠加改造。祁连地区广泛分布着奥陶系-志留系与上覆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对比指示西段不整合时间早于东段不整合时间,可能代表了古祁连洋西段拼合较早、东段拼合较晚的斜向"剪刀式"拼合。此外,多条穿过整个研究区的1∶20万地质剖面上的运动学解析,揭示了古祁连洋壳自北向南的俯冲极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古祁连洋壳最早的俯冲时间为544Ma,中祁连和阿拉善微陆块自462Ma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于442Ma最终闭合。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北界西段俯冲方式为自南向北"后退式"俯冲,可能发生过俯冲带跃迁事件。
-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赵淑娟刘鑫刘鑫郭玲莉于胜尧
- 关键词:早古生代
- 东亚原特提斯洋(Ⅴ):北界西段陆缘属性及微陆块拼合被引量:6
- 2017年
- 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在祁连造山带的分支本文称为古祁连洋。其洋内及邻区存在中祁连、阿拉善、柴达木、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多个陆块、微陆块,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岛洋的环境中。祁连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较为复杂的俯冲拼合、碰撞造山过程。本文探讨了祁连造山带的几个构造单元构造属性,认为早古生代阿拉善微陆块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中祁连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阿拉善南部与之平行的龙首山构造单元为俯冲造山形成的增生楔体;北祁连构造带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包含高压变质岩带、蛇绿岩带、岛弧岩浆和部分洋壳残片等,记录了古祁连洋壳从大陆裂解,洋壳形成,俯冲拼合,碰撞造山的造山过程。495Ma左右南祁连南部柴达木微陆块向北俯冲的影响,古祁连洋壳俯冲受阻,俯冲带向北后退,形成大岔大坂岛弧。弧前地区发生洋-洋俯冲事件,堆积增生大岔大坂、白泉门、九个泉等SSZ型北祁连蛇绿岩北带,并伴随第二期清水沟、牛心山、野牛滩等地岩浆事件。460Ma左右阿拉善微陆块和中祁连微陆块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开始闭合。值得注意的是拼合过程不是均一的,存在自西向东斜向"剪刀式"的拼合方式,产生了由西向东年代变新的"S"型同碰撞岩浆岩。约440Ma古祁连洋闭合,进入陆内造山阶段。440Ma之后,拼合陆块处在一种拉伸的构造环境之下,金佛寺、牛心山、老虎山等地产生碰撞后岩浆岩。422~406Ma发生俯冲折返、高压榴辉岩和高压低温蓝片岩退变质作用,形成以紧闭不对褶皱为特征的第二幕变形。根据各陆块、微陆块碎屑锆石年龄谱分析对比,中祁连基底应与华北不同,而可能与扬子有关。Rodinia超大陆聚合之前,中祁连微陆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微陆块与华北、扬子保持一定距离。1.0~0.8Ga 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祁连微陆块与冈瓦纳北缘拼贴在一起,�
-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赵淑娟刘鑫刘鑫郭玲莉于胜尧
- 关键词:早古生代
- 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被引量:22
- 2012年
-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现出丝带效应,自北向南,红河断裂倾向西南、南海西缘断裂倾向东、万安东断裂倾向西。该断裂带附近的这些盆地是成因上紧密联系的一组拉分盆地群。盆地内部的NE向断裂是受这些主控断层限制的次级控坳断裂。这些断裂位移有限,因而该盆地群不可能是印支地块700km位移的挤出构造或深部规则的地幔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断裂带于新生代有限位移背景下的拉分盆地,但通过事件对比,也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持续楔入欧亚板块有关,因此,该盆地群主要动力来源还是与南海西侧动力学体系密切相关。总体上,右行右阶断裂带被晚期NWW向断裂左行错切,而这些NWW向断裂与吕宋岛弧一带的NWW向断裂具有连续性和走向一致性,因而,东部菲律宾板块沿岛弧地带楔入欧亚板块的动力学系统可能在晚期波及本区。
- 安慧婷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熊莉娟程世秀薛友辰马云王霄飞赵淑娟
- 关键词:控盆断裂新生代南海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