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月萍

作品数:20 被引量:161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病毒
  • 8篇脊髓灰质炎
  • 6篇疫苗
  • 6篇流行病
  • 6篇流行病学
  • 5篇疫苗衍生脊髓...
  • 5篇脑膜
  • 5篇脊髓灰质炎病...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缺陷
  • 3篇膜炎
  • 3篇脑膜炎
  • 3篇急性弛缓性麻...
  • 3篇儿童
  • 3篇弛缓性
  • 3篇弛缓性麻痹
  • 2篇综合评价
  • 2篇无脊髓灰质炎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流行性

机构

  • 19篇安徽省疾病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江苏省疾病预...
  • 2篇六安市疾病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池州市疾病预...
  • 1篇马鞍山市疾病...
  • 1篇青海省疾病预...
  • 1篇宣城市疾病预...

作者

  • 20篇赵月萍
  • 11篇刘丹青
  • 10篇沈永刚
  • 9篇陈晓琴
  • 7篇陈霞
  • 6篇唐继海
  • 6篇晏开力
  • 5篇严冬梅
  • 5篇戴振威
  • 5篇祝双利
  • 5篇王斌冰
  • 5篇许文波
  • 5篇张勇
  • 4篇周淑洁
  • 4篇李黎
  • 4篇王东艳
  • 4篇温宁
  • 4篇陆志坚
  • 4篇梁晓峰
  • 4篇罗献伟

传媒

  • 5篇中国计划免疫
  • 2篇病毒学报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安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疫苗和免...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国际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展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评价当前保持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情况 ,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 利用EPIinfo软件对安徽省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及常规免疫报告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安徽省 2 0 0 1~ 2 0 0 3年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 >1 /1 0万 ,报告的AFP病例分布于 1 0 2个县 (市、区 ,下同 ) ,占全省总县数的 97.1 % ,监测系统敏感性较好 ;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 ,但个别地区仍有差距。AFP病例免疫史分析显示 ,每年约有 2 0 %的病例未全程免疫。结论 为保持无脊灰 ,今后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和免疫工作 。
刘丹青沈永刚赵月萍陈晓琴唐继海陆志坚戴振威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
安徽省肠道病毒71型VP1区基因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阐述引起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基因特征。方法采集HFMD暴发初期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上述培养物。扩增病毒株及核酸样本的VP1编码区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暴发初期分离出3份病毒株,经中和试验及RT-PCR证实为EV71。根据VP1全基因序列与EV71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份测序结果与C4亚型聚为一簇,与A、B、C1、C2、C3、C4基因型别(亚型)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0%-83.0%、84.3%-85.4%、89.7%-91.1%、89.1%-90.7%、88.3%-89.8%、93.0%-94.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5.2%、96.6%-97.6%、97.9%-98.6%、98.6%-99.3%、98.3%-98.9%、98.6%-99.6%;簇内比较显示,1株2006年的EV71毒株与另16份2008年样本在C4亚型内又分属两个亚簇,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2%-96.9%、98.3%-99.3%。结论引起安徽省2008年HFMD的EV71为C4亚型,与2006年分离的1份毒株有差异,提示安徽省存在C4亚型的不同分支。
晏开力赵月萍陈晓琴周淑洁陈霞刘丹青沈永刚任军
关键词:手足口病基因型
安徽省六安市一起埃可病毒6型脑膜炎暴发的调查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分析2005年安徽省六安市一起埃可病毒6型(Ech06)脑膜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析,通过病例对照调查危险因素。采用病毒分离方法确定病原,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进一步确证,利用血清学检测分析隐性感染情况。结果105例病例分布在金寨县30个乡镇中的17个,41.0%病例集中在斑竹园镇,该镇罹病率为203/10万,具有学校和班级聚集性。发病年龄在3~15岁之间,以6~10岁小学生为主,平均年龄7.8岁,罹病率为10.9/10万,男性和女性的罹病率分别为24.2/10万和8.4/10万。大部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从72例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25份Ech06,占35%。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喝饮料OR=4.1,95%CI:1.4~12.0;尤其喝袋装饮料OR=3.3,95%CI:1.3~8.8。在生产袋装饮料的7名职工中有6人粪便检出Ech06。100名7~14岁健康人血清中和抗体阳性46人,阳性率46.0%,与病例组阳性率7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6,P=0.000)。结论为一起主要由Ech06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的疫情,病例组喝饮料尤其袋装饮料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何曙春熊传龙吴家兵彭大元赵月萍
关键词:病毒性脑膜炎
安徽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评价儿童乙肝疫苗(HepatitisB Vaccine,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取得的效果。方法按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安徽省6个县(区)1~14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在1340份血清标本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标化阳性率为1.95%,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标化阳性率为62.07%,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标化阳性率为5.50%,HBV感染率为11.93%;1~14岁儿童HepB标化接种率为87.14%;城市和农村儿童标化接种率分别为92.04%和80.76%。结论安徽省儿童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下降明显,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14年来效果显著。
唐继海罗献伟刘丹青沈永刚陆志坚王斌冰赵月萍陈晓琴周淑洁陈霞晏开力王建军戴振威任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我国首例iVDPV病例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张勇严冬梅王东艳朱贞刘中华赵月萍陈晓琴祝双利李崇山安洪秋许文波
关键词:免疫缺陷
引发脑膜脑炎流行的柯萨奇B_5病毒的序列分析被引量:16
2003年
安徽省明光市 2 0 0 1年 6~ 7月发生了一起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 ,从病人脑脊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 17株柯萨奇 (Coxsackie ,Cox .)B5病毒 ,血清学实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的病因。对其中的 2株病毒 (MG/ 18/ 2 0 0 1和MG/ 39/ 2 0 0 1)测定了VP1区全基因核酸序列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 2株病毒VP1区核苷酸长度均为 849bp ,两毒株之间仅有 1个核苷酸不同。这两株病毒与从 (GenBank)检索到的Cox B5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约为 82 %,氨基酸序列亦有改变。从进化树上看 ,这两株病毒同在一个小分支上 ,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从一疑似脊髓灰质炎的儿童分离到的AF114383 -Cox B5病毒 ,而与从手足口病患者分离到的X6 770 6-Cox B5病毒相对较远。表明此次脑膜脑炎的病因病毒与同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Cox B5的原型株 -AF114383 -Cox B5病毒亲缘关系最近 ,但核苷酸已经发生了 >18%的变异 ,可以认为其是Cox B5新亚型病毒。
陈立赵月萍张礼璧朱晖祝双利马明英王建军
关键词:脑膜脑炎流行病学
安徽省2011年0~6岁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评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效果。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安徽省16个县(市、区)的0~7岁年龄组的1 754名儿童,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所有调查对象均有脊灰疫苗免疫史,96.41%的调查对象接种3~5次;调查对象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9.43%、99.20%、98.8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s,GMT)分别为1∶193.40、1∶117.26、1∶85.03;98.29%的调查对象3种型别抗体均为阳性。各型间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97%,随年龄增长抗体GMT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皖北、皖中、皖南地域脊灰抗体阳性率均〉98%,不同地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F_Ⅱ之外,P〈0.05);多元分析发现年龄、地域和3种型别均阳性对抗体GMT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徽省学龄前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脊灰疫苗接种,已建立牢固的脊灰免疫屏障。
王斌冰张秀军陈晓琴柴瑜沈永刚刘丹青赵月萍晏开力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
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群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掌握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流脑的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2004-2006年度安徽省报告流脑及流脑疑似病例500例,死亡39例,病死率7.8%。500例病例中实验室确诊112例,其中C群流脑病例99例,占88.4%;全省17个市中16个市报告流脑病例,C群流脑病例分布于全省大部分市(12个);C群流脑病例的高发年龄组为13~18岁,占全部C群流脑病例数的51.5%;共发生的13起聚集性流脑疫情中有10起发生在学校;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较低,阳性率为32.5%。结论C群流脑病例的增多是造成近年安徽省流脑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流脑的流行菌群发生变迁,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安徽省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安徽省流脑预防控制的重点应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开展C群流脑疫苗的接种工作,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学校和中小学生的预防控制工作。
刘丹青王建军王斌冰陈霞罗献伟晏开力赵月萍沈永刚陆志坚陆美娟张进戴振威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球菌脑膜炎
安徽省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的监测及其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安徽省在 2 0 0 1、2 0 0 2、2 0 0 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中 ,有 8例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 ,与脊灰疫苗 (Sabin)株相比 ,VP1 区核苷酸差异率为 0 2 2 %~ 0 99%,其中 1例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VDPV)。 8例主要分布在几个相邻的县 ,年龄主要在≤ 1岁 (7例 ) ,有明显的类似脊灰症状 ,其中 5例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密切接触者及周围儿童粪便标本未分离到疫苗变异脊灰病毒 ,当地口服脊灰疫苗 (OPV)接种率调查 ,除 1个村为 4 0 %外 ,其余均 >80 %。表明安徽省局部地区自然环境中存在疫苗变异脊灰病毒的循环 ,但未在人间传播。今后仍应加强儿童OPV常规免疫 ,加强AFP病例监测 ,有计划地开展OPV强化免疫。
刘丹青赵月萍陈晓琴沈永刚余文周唐继海戴振威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安徽省2011年0~6岁儿童抗百日咳毒素抗体水平监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了解安徽省≤6岁健康儿童抗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抗体水平,为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16个市0~6岁7个年龄组人群中抽取健康儿童1 787人,用ELISA定量检测血清抗PT IgG抗体.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结果 2011年安徽省0~6岁儿童中,几乎所有采集的血清均呈现不同的抗体水平,以0岁组最高(10.33 IU/ml).抗体GMC随免疫后时间的延长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和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P<0.05;F=7.96,P<0.01).不同性别之间抗体阳性率和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05;Z=0.852,P=0.394).结论 安徽省0~6岁儿童抗PT IgG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需作进一步研究.
陈霞周淑洁刘丹青沈永刚赵月萍唐继海
关键词:百日咳毒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