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学诚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易损斑块
  • 5篇斑块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血栓
  • 3篇吡格列酮
  • 3篇格列酮
  • 2篇血栓事件
  • 2篇易损性
  • 2篇正电子
  • 2篇正电子发射
  • 2篇激动
  • 2篇Γ激动剂
  • 2篇斑块易损性
  • 2篇PET/C
  • 2篇PET/CT
  • 2篇PPAR-Γ
  • 2篇PPAR-Γ...
  • 2篇成像
  • 2篇成像研究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煤炭工业总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赵学诚
  • 4篇赵全明
  • 3篇刘瑜
  • 3篇赵欣
  • 2篇李丽琴
  • 2篇冯婷婷
  • 2篇郑虹
  • 2篇闫云峰
  • 2篇张明多
  • 2篇张玉慧
  • 2篇李德鹏
  • 1篇于薇
  • 1篇庄须翠

传媒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事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具有改善斑块易损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n=10),对照组(n=10)。采用间断高脂饲养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斑块破裂激发试验。药物干预组于第1-18周在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 mg獉kg-1獉d-1)。于实验初期、中期、晚期分别留取血液标本进行MMP-9浓度测定。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处死动物,留取主动脉标本进行HE染色、巨噬细胞RAM-11及新生血管CD-31免疫组化染色,使用NIS-Elements AR Analysis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斑块形态,测定斑块面积,进行巨噬细胞、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实验中期及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均较对照组低[(2.25±0.11)vs.(2.60±0.19),P=0.040;(2.27±1.17)vs.(2.70±0.37),P=0.010]。实验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较对照组低[(2.27±1.17)vs.(2.70±0.37),P=0.010]。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药物干预组组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62%vs.39.07%,P=0.000)。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小[(0.029±0.018)vs.(0.186±0.093),P=0.033]、巨噬细胞浸润少[(8.800±3.936)vs.(30.130±4.188),P=0.003]、新生血管数量少[(80.267±13.094)vs.(162.637±73.112),P=0.022]。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低斑块内炎症程度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明多张玉慧闫云峰冯婷婷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吡格列酮易损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多模式成像技术检测易损斑块被引量:4
2013年
易损斑块的早期检测对预防其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至关重要。斑块的易损性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炎症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映斑块形态学特征又能体现斑块炎症程度的影像学手段。PET/CT和PET/MRI作为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炎症程度。本文就CT、MRI、PET/CT、PET/MRI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赵学诚赵全明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PPAR-γ激动剂降低斑块易损性的作用和机制——PET/CT活体成像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是一类易于发生破裂或糜烂,继而诱发血栓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机制,降低斑块易损性是动脉硬化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目标。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
赵学诚
关键词:PET/CT易损斑块吡格列酮
文献传递
PPAR-γ激动剂降低斑块易损性的作用和机制--PET/CT活体成像研究
目的:推测PPAR-γ激动剂通过增加斑块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通过比较药物干预组与对照组斑块的PET/CT成像信息、病理组织学特点,并将影像学参数与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PET/CT用于...
赵学诚
关键词:易损斑块PPAR-Γ激动剂
文献传递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多模式成像技术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主动脉球囊拉伤术与间断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实验。药物干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于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mg/(kg·d)。分别于实验中期(第8周)和晚期(第16周)进行PET/CT扫描,自动测量感兴趣区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VU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VUmean)。斑块破裂诱发实验后对2组兔主动脉进行解剖并留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药物干预组的血栓动脉段明显低于对照组(14.6%vs 39.1%,P=0.000),斑块激发实验后破裂斑块的SUVmean(1.486±0.486 vs 0.655±0.235,P=0.000)和SUVmax(1.862±0.564 vs 0.843±0.058,P=0.000)均明显高于非破裂斑块。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新生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UVmean和SUVmax与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但与新生血管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形态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玉慧闫云峰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动脉粥样硬化PPARΓ血栓形成
阿托伐他汀在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降低血栓事件中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大白兔以高脂饲养+球囊拉伤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高脂组和他汀组各9只,2组均给予间断高脂饲养,他汀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激发实验后处死动物取其主动脉,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高脂组各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例分别为Ⅱ型5.29%、Ⅲ型13.94%、Ⅳ型26.44%、Ⅴ型25.00%、Ⅵ型29.33%;易损斑块主要有斑块面积大、纤维帽薄、帽核比值小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特点;他汀组易损斑块发生率(13.08%)较高脂组(29.33%)明显减少,稳定斑块发生率(86.92%)较高脂组(70.67%)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斑块面积占管腔总面积的百分比((23.48±9.94)%)和斑块厚度((311.27±190.98)μm)均较高脂组明显减小((50.23±10.08)%和(737.47±248.73)μm)(P<0.05);血栓发生率他汀组(33%)低于高脂组(7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降低血栓形成。
庄须翠赵全明张明多赵欣冯婷婷赵学诚刘瑜于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阿托伐他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