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波 作品数:29 被引量:96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更多>>
一种增加水体碳汇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加水体碳汇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岩溶地区的富营养化湖泊;b、在不同水深的位置均安装沉积物捕获器和水质参数记录仪;c、监测撒入压舱矿物粉末后的水体pH、DO、EC的值,采集撒入压... 赵敏 刘再华 郎蕤 李航 贺海波 晏浩 李栋土地利用-气候因子对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代谢调控研究 2025年 岩溶区地表水生生态系统代谢是岩溶区乃至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影响过程,目前岩溶区水生代谢相关的碳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普定岩溶水碳模拟试验场由不同土地利用控制的岩溶地下水–地表水系统,开展水生生物池代谢过程以及相关碳通量连续监测和模型计算,揭示岩溶水生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与气候以及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控制地表水水生生态系统NEP在季节和昼夜尺度上皆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裸岩控制下地表水的NEP季节变化范围为–1.02~0.60 g C/(m^(2)·d)、裸土为–0.18~0.59 g C/(m^(2)·d)、耕地为0.60~0.87 g C/(m^(2)·d)、草地为0.38~0.74 g C/(m^(2)·d);(2)水生生态系统NE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辐射强度主导夏秋季水生生态系统NEP变化,春、冬季表现为风速主导NEP变化,同时降雨对水生生态系统NEP的影响在春季明显小于其他季节;(3)不同土地利用控制下,地表水生生态系统NEP年均值呈现明显差异,表现为裸岩[–10.95 t C/(km^(2)·a)]<裸土[127.75 t C/(km^(2)·a)]<草地[229.95 t C/(km^(2)·a)]<耕地[266.45 t C/(km^(2)·a)]。本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岩溶地表水NEP的重要控制因子,土地覆被条件改善促进了碳酸盐岩的溶蚀以及地下水的DIC输入,地表水在DIC施肥后NEP显著上升,水生生态系统从异养转为自养型;土地覆被条件差的岩溶地表水生生态系统NEP受控气温、降雨,覆被条件较好的则受控辐射。这些发现将为岩溶区地表水碳通量的计算与管理提供依据。 赵宇豪 曾思博 刘再华 贺海波 石亮星 邵明玉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水生生态系统 近百年来云南抚仙湖生物碳泵效应的湖泊沉积记录 贺海波西南喀斯特地区水体硝态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11 2022年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水体硝态氮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硝态氮污染不仅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长期摄入过量硝酸盐还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控制并解决水体硝态氮污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和人地矛盾尖锐的岩溶连续分布带,具有十分脆弱且高度敏感的生态系统。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这里水体硝态氮污染情况更为复杂和严重。因此,明确西南喀斯特地区内硝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是有效治理的前提。本研究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水体硝态氮的现代监测结果,探讨了水体硝态氮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及受控机制等问题,发现:(1)区域内地表水硝态氮平均检出质量浓度不高,地下水检出质量浓度波动范围较大;(2)近几十年来,地表水硝态氮质量浓度整体呈现小幅增长趋势,而地下水检出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存在地域差异;(3)降水的稀释和冲携作用对区域内硝态氮质量浓度及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控因素;(4)区域内水体硝态氮主要来源于铵态化肥、土壤有机氮、粪肥及污水,硝化作用是主要的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地区氮循环过程及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李冬丽 贺海波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 硝酸盐 影响因素 川东北石笋120~103ka BP稳定碳同位素记录与控制机制 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川东北梭子洞石笋SZ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高分辨率重建了120~103ka时段的石笋碳同位素序列。SZ2的δ^(13)C变化与该石笋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的长期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在整体变化趋势上δ^(13)C变化与生长速率相似,反映石笋表面滴水时间间隔影响的CO_2脱气作用和CaCO_3沉积可能是影响SZ2的δ^(13)C长时间尺度上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在较短时间尺度上,SZ2的δ^(13)C与δ^(18)O变化基本趋势一致,反映了地表植被类型(如C3/C4植被比例)、植被密度、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洞穴通风效应的变化可能是引起SZ2的δ^(13)C短时间尺度上变化的主要因素。 刘淑华 黄嘉仪 陈琳 杨亮 陈琼 米小建 贺海波 邓肖敏 彭小桃 李汉杰 周厚云关键词:石笋 古气候 川东北大气沉降中水溶态重金属元素及来源分析 潘晨光 周厚云 陈琼 贺海波 汤静川东北大气沉降中水溶态重金属季节变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5 2020年 大气沉降地球化学研究对解释表生环境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对大气沉降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或者受工业活动强烈影响的地区.本研究选择地处偏远、无明显工业活动影响的川东北地区,于2011年8月—2014年7月采集大气沉降样品,对其中水溶态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Ga、As、Cd和Pb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年平均沉降通量最大的为Zn,158μg·(102cm^2·a)^-1,最小的为Ga,0.06μg·(102cm^2·a)^-1,相差达到4个数量级.相对于我国城镇地区或受工业活动影响的偏远地区,川东北地区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较低.总体上Co和Ni的沉降通量在冬-春季节较高,可能与这些季节的大气粉尘活动有关,Ga、Pb、Cr、Cd、Zn、As等则一般在夏季沉降通量较高,可能与降水增加和旅游旺季的人类活动加强有关.2012年12月—2013年9月的当地道路改建工程导致了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的明显提高. 潘晨光 刘粤峰 彭小桃 谢宇 贺海波 汤静 周厚云关键词:大气沉降 重金属 沉降通量 影响因素 广东英德宝晶宫洞穴滴水元素季节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016年 为揭示洞穴滴水元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对广东英德宝晶宫洞穴内的3个滴水点滴水中的Ba、Sr、Ca、Mg元素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结果发现:13个滴水点滴水中的元素浓度基本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的元素之间和不同的滴水点之间的季节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表明不同的滴水点其不同的元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各有不同.2强降水对洞穴滴水的元素浓度具有稀释作用,Drip1和Drip2各元素浓度在有强降雨的5、6月都呈现低值.33个滴水点的Mg/Ca和Sr/Ca比值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都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特点.表明宝晶宫3个滴水点的Mg/Ca、Sr/Ca很可能受到降水量、岩溶水来源、上覆土壤的淋滤作用以及碳酸盐先期沉积作用等因素共同影响,并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干湿变化. 黄嘉仪 陈琳 陈琼 刘淑华 杨亮 童晓宁 贺海波 米小建 邓肖敏 彭小桃 李汉杰 杨琰 周厚云关键词:洞穴滴水 MG/CA 川东北石笋SI3的U/Ca值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U元素含量变化的气候环境意义,以川东北狮子洞石笋SI3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I3的U/Ca值进行分析,发现在53.2~45.8ka之间SI3的U/Ca值变化与该石笋和格陵兰冰心NGRIP的δ^(18)O记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U/Ca值在东亚夏季风减弱时期偏大,在夏季风增强时期偏小。此外U/Ca值很好地记录了H5冷事件和GIS12、GIS13及GIS14暖事件。 陈琳 黄嘉仪 刘淑华 陈琼 杨亮 贺海波 米小建 杨琰 周厚云关键词:石笋 夏季风 广东英德宝晶宫CO_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2013年 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每月一次对广东英德宝晶宫溶洞洞穴空气CO2浓度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洞穴空气CO2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洞内空气CO2浓度在201×10-6~3450×10-6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1018×10-6。在空间上,越靠近洞口或者通风效应越强的地方洞穴空气CO2浓度越低。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洞穴空气CO2浓度在夏半年(5-10月)高而在冬半年(11-4月)低的特点。洞穴空气CO2浓度变化主要受洞穴通风效应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变化的影响。此外,宝晶宫特殊的洞穴结构及游客等因素也对该溶洞CO2浓度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童晓宁 周厚云 黄颖 贺海波 朱礼妍关键词:CO2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