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文
- 作品数:25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理学更多>>
- 个体存在的状态:试析洛特的交往之难被引量:1
- 2010年
- 博托·施特劳斯关注联邦德国社会中个体存在的状态。他常常自情爱或两性关系,抑或亲情关联来揭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挫败以及个体孤独的实质。剧本《大与小》中的洛特,可谓此间的典型。同时,作家对个体当下的身份认同存疑,指陈"自我规定的个体,是理性最无耻的谎言"。
- 谢建文
- 关键词:匿名
- 略论2016年格奥尔格·毕希纳奖获得者马塞尔·拜尔——以其长篇小说《狐蝠》为例
- 2017年
- 马塞尔·拜尔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现实与记忆之间展开其重要的主题范畴:德国历史,尤其是第三帝国历史及其现实关联;在真实与虚构以及想象之间展现其叙事特征:复调性与不确定性,发展其"推测诗学";在知识诗学的背景前,大量采用声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展示其叙事与思想图景的个性:身体性、反思性与象征性;而他与音乐经验间的关系,也影响了他的文学感知方式、对文学创作方式的理解和选择,特别是借助"语言与音乐间的联系",影响了其诗歌写作形态。此外,拜尔对文学的思考和与文学理论探讨相关的实践活动,也给我们全面理解和评价作家的文学生涯与创作,带来了个性化的把握角度。
- 谢建文
- 发现者对失落意义的追寻:论兰斯迈尔的《最后的世界》
- 2006年
- 兰斯迈尔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世界》通过对诗人奥维德命运轨迹和失踪文本《变形记》踪迹的追寻,揭示了托密这个与罗马理性社会相对立的想象的世界,展现了失踪文本重构的过程和可能的意义。它互文性地取用历史文本《变形记》的神话元素,以此将政治权力与艺术、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也引入讨论之中。
- 谢建文
- 关键词:互文
- 神话重述:论《奥德赛》背景前的《伊塔刻》被引量:1
- 2009年
- 博托·施特劳斯的剧本《伊塔刻》与荷马史诗《奥德赛》联系紧密。施特劳斯甚至说过:“这是由阅读向剧本转换的一种翻译。”具体的相似性关系,主要见之于情节模式、人物个性、暴力主题和神定逻辑的处理。不过,施特劳斯的变异处理更有意味。其中,珀涅罗珀“人性的姿态”,把奥德修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神一般的”英雄来表现,暴力场面的间接化处理,对神谕之下和解之约的新解,颇值得关注。向神话靠拢,在施特劳斯这里,意在将理性逻辑之下的现代人至少是一时携往神话与本源,内中潜藏着与“当代的全面统制”相对抗的思想动机:从本质上讲,也体现了一种多元性价值与美学诉求。
- 谢建文曹霞
- 关键词:神话重述本源
- 记忆与重构:论兰斯迈尔《冰雪与黑暗的恐惧》
- 2008年
- 在北极考察和探险问题上,人类多有企盼与努力。1872—1874年的奥匈帝国北极探险,体现为对自然的征服,也成为亲历者的苦旅。而北极的征服与新陆地的发现亦表明只是一种虚妄。作为当年探险队员的后裔,马茨尼欲重构奥匈北极探险之旅,因此循迹而进入北极地区的冰雪世界,最后在此失踪。作家兰斯迈尔在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间构建文本,并在马茨尼的重构行动中植入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 谢建文
- 关键词:北极探险
- 卡夫卡与弗里施笔下的中国长城被引量:2
- 2001年
- 长城是什么呢?是旷世奇观?是血泪哀怨?或是向一切开放的象征?是旷世奇观,是血泪哀怨,也是向一切开放的象征!
- 谢建文
- 关键词:哀怨德语文学意味奇观
- 慢的原则与陷阱——论施得恩·纳多尔尼《缓慢的发现》被引量:1
- 2014年
- 施得恩·纳多尔尼的《缓慢的发现》如惯常的后现代文学作品那样,以发现者为主角,反映了英国航海家和北极研究者约翰·富兰克林的生活。在小说文本层面,"慢"作为身体特性和权力原则,在大海与冰原的历险中慢慢转化,确立起小说主角与外在世界之间变化的关系。在文本层面之外,慢的原则作为早期工业化时代和现代社会中速度原则的对立面,让我们意识到,在速度虚妄和进步信仰的另一边,可以存在不同的基本经验与时间维度,并提供了一种希望:我们不必永远"固守于现时的破坏性"。从中,可读解出作家对现代社会速度原则的批评性反思。
- 谢建文
- 西方及其幻象的揭示:舒尔策在历史断裂处的沉思
- 2024年
-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英戈·舒尔策在历史与制度变迁的背景前,在个人、社会、体制、历史和未来的关系中,将民主德国的历史层面、德国的重新统一和新联邦德国的现实,纳入其文学视域,尤其是将前民主德国社会发生历史之变之时、之后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经验,变异地化入文学,从日常社会生活的勾画中深刻展现民主德国、德国东部和由之伸展的颇为广阔的德国社会生活史与政治史。他在其日常虚构现实中描绘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的渗透与东方世界中部分民众对西方的热望和憧憬,从西方如何来到东方、向西方的逃离/出发、西方在西方怎样成为真正的问题这几个层面,细致而深入地展现这类见之于日常生活的经济、情感维度与价值选择姿态,以及在幸福和更好生活追求上所体现的本质性幻想。作家在反思东方问题的背景前讨论西方的基本性问题,范例性地揭示西方想象的悲剧性,同时,也在非虚构表达中从经济逻辑视角揭示联邦德国社会生活发展的撕裂性、偏废性,进而高度质疑西方尤其在过渡期及其之后所祭起且在现行条件下仍标榜推行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
- 谢建文
- 关键词:悲剧性
- 论德国浪漫派对施特劳斯诗学观与创作主题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本文以博托.施特劳斯与德国浪漫派之间的渊源关系为题,分析该作家在诗学观和创作主题上如何接受和转化浪漫主义的影响。施特劳斯在科学和艺术相融通、提升艺术的作用、强调“记忆”的力量与图像的意义等问题上,同浪漫派诗学观遥相呼应,但显然并未接受浪漫派的“诗化”要求和“整体性”追求。在创作主题上,作家也像浪漫派那样,表现出对艺术和爱欲等主题的偏爱,然而这类主题的处理,同样也提示了作家区别于浪漫派的理解和姿态。
- 谢建文
- 关键词:德国浪漫派诗学观创作主题
- 当代德语文学中主体问题演示:例证若干
- 2015年
- 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为人存在的意义问题。
- 谢建文谢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