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5篇主动脉
  • 4篇心肌
  • 4篇梗死
  • 3篇动脉内
  • 3篇心肌梗死
  • 3篇主动脉内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心肺复苏后
  • 2篇心源性
  • 2篇心源性休克
  • 2篇休克
  • 2篇氧合
  • 2篇源性
  • 2篇体外膜肺氧合
  • 2篇球囊
  • 2篇球囊反搏
  • 2篇主动脉夹层

机构

  • 13篇武汉亚洲心脏...

作者

  • 13篇许志勇
  • 13篇张治平
  • 11篇杨遇春
  • 11篇刘成伟
  • 11篇吴明祥
  • 6篇刘心甜
  • 3篇刘波
  • 2篇苏晞
  • 1篇陈国洪
  • 1篇魏敬飞
  • 1篇宋丹
  • 1篇刘入源
  • 1篇刘燕
  • 1篇沈菲
  • 1篇符竣

传媒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第4届首都急...

年份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并发急性心包填塞(TMP)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64排CT特征,以便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坪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11—12收治的AAAD患者共320例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在AAAD急性期内并发’FMP1者52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AAD患者并发TM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AAD并发TMP的中位数时间为2.5d。与非TMP组相比,TMP组就诊时间更早,入院时收缩压、超敏C反应蛋白较低(P〈0.01);TMP组就诊时心率(ttR)〈70次/min、就诊时HR≥100次/min、心包积液、疼痛症状再发的发生率较高(P〈0.01);TMP组自细胞总数、超敏肌钙蛋白I、D-二聚体(D—dimer)、随机虹糖较高(P〈0.01,P〈0.05)。64排CT结果显示,与非TMP组相比,TMP组升主动脉出现破口的比例更高,升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比例更少(P〈0.05)。应用Logistic同归分析前进法确定AAAD并发TMP的独立危险斟素包括较早的就诊时间(P=0.006)、就诊时较低的收缩压(P=0.011)、就诊时过快或过慢的HR(P=0.010)、就诊时较高的D—dimer(P=0.035),心包积液(P=0.030)和再发疼痛症状(P=0.007)。TMP组的院内病死率达86.5%。结论AAAD发病早期、就诊时较低的收缩压与过快或过慢的HR、D-dimer升高、心包积液以及再发疼痛症状是AAAD并发TMP的独立危险凶素。
刘心甜吴明祥刘成伟杨遇春张治平许志勇
关键词:心包填塞心包穿刺LOGISTIC回归分析
冠状动脉PCI术后Dieulafoy病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分析
2009年
张治平许志勇宋丹苏晞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临床特点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死亡19例,1例急诊外科手术存活。结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破裂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减少危险因素,加强防治。
张治平许志勇
关键词:心肌梗死
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出血风险对比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比较溶栓与抗凝治疗对解剖学大面积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和出血风险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解剖学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共6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普通肝素治疗2 d,其中41例给予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溶栓组),余27例仅用肝素治疗(抗凝组),2 d后复查64排CT,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秩和检验分别比较溶栓与抗凝的疗效和出血风险差异。结果溶栓组患者与抗凝组比较年龄[(62.0±10.7)岁比(67.8±9.3)岁,P=0.026]、高血压[39.0%(16/41)比70.4%(19/27),P=0.011]、冠心病[14.6%(6/41)比37.0%(10/27),P=0.033]、心房颤动[2.4%(1/41)比22.2%(6/27),P=0.013]、不吸氧时指脉氧饱和度[(91.1%±4.0%)比(93.8%±2.8%),P<0.001]均低于抗凝组;溶栓组患者就诊时心率[(91.5±15.9)次/min比(73.2±13.0)次/min,P<0.001]、D-二聚体[5.0(3.4,7.2)μg/ml比3.3(1.7,5.4)μg/ml,P=0.016]、V1~V4导联T波倒置比例[61.0%(25/41)比14.8%(4/27),P<0.001]均高于抗凝组。溶栓组治疗有效率为85.4%(35/41),抗凝组为59.3%(16/27),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后,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6.423,P=0.015)。在出血并发症上溶栓与抗凝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50 mg rtPA溶栓治疗解剖学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效果良好,优于抗凝治疗,且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刘心甜刘成伟吴明祥张治平杨遇春许志勇
关键词:肺栓塞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凝药出血疗效对比研究
长时间心肺复苏后脊髓损伤1例被引量:1
2011年
1病例介绍 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间断胸闷4年,加重1周,晕厥2次入院。患者2007年开始间断出现胸闷、喘气不适,持续数分钟可缓解,与活动无关系。
吴明祥刘成伟许志勇张治平杨遇春
关键词:脊髓损伤长时间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机械辅助循环治疗成人心源性休克的经验.方法 2012年我院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两位成人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女性1例,为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男性1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患者均因循...
杨遇春吴明祥张治平许志勇刘波刘心甜沈菲刘成伟
马方综合征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并评价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AD)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44例MFS并发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12~54(33.0±9.8)岁。23例在AAD发病后不同疾病阶段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均行Bentall手术;21例因经济或其它原因未采取手术治疗。采用含时变协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分别以主要终点事件、主要+次要终点事件作为结局变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患者术后手术疗效和生活质量,并与未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有1例手术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2例手术均成功。随访43例,随访时间1~75个月。22例手术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5.7%,随访期间生活质量良好。未行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生存状况及生活质量较差,13例(61.9%)死亡,主要死亡原因:急性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等;发病后3年生存率仅为31.7%。采用含时变协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校正手术时间不一产生影响后的结果显示,手术治疗患者与未手术治疗患者相比较,其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COV_的OR值=0.088,P=0.028),手术治疗死亡风险仅为非手术治疗的8.8%(P<0.05)。结论 MFS并发AAD预后凶险,应尽早外科手术,不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均可获益,疗效可靠,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刘心甜吴明祥刘成伟符竣张治平杨遇春许志勇
关键词:马方综合征A型主动脉夹层COX回归分析
长时间心肺复苏后脊髓损伤一例
对长时间心肺复苏后脊髓损伤一例进行了介绍。男性,42岁,因间断胸闷4年,加重1周,晕厥2次入院。患者2007年开始间断出现胸闷、喘气不适,持续数分钟可缓解,与活动无明显关系。2011.6.1日开始患者走路时感胸闷、喘气不...
吴明祥刘成伟许志勇张治平杨遇春
关键词:急症处理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脊髓损伤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右心衰竭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右心衰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6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行IABP辅助循环治疗患者中急性右心衰竭12例(17.4%),回顾性分析此12例患者临床资料,病人年龄(64.1±9.7)岁,IABP辅助循环治疗时间15~288h,(95±76)h,9例(75%)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结果:12例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3例(25%),肢体缺血1例(8.3%),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16.7%),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8.3%)。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1例(91.7%)成功撤除IABP辅助循环,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严重右心衰竭死亡率高,在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可能有益。
张治平刘成伟吴明祥许志勇杨遇春陈国洪苏晞
关键词:心肌梗塞主动脉内气囊泵
急性心肌梗死并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并缺血性二尖瓣返流(IMR)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初发AMI3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和二尖瓣返流情况分为2组,二尖瓣返流组119例,无二尖瓣返流组244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Killip分级、下壁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应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房颤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2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返流与年龄(P<0.01)、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P<0.05)及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密切相关(P<0.01)。结论:AMI并IMR多见于老年患者,与左室直径大小密切相关,及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直接冠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减少二尖瓣返流的发生。
张治平刘入源魏敬飞吴明祥杨遇春许志勇刘成伟
关键词:心肌梗死二尖瓣返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