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褚松筠

作品数:47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心肌
  • 8篇梗死
  • 7篇心肌梗死
  • 7篇心力衰竭
  • 7篇心脏
  • 7篇衰竭
  • 7篇房颤
  • 6篇心房
  • 6篇起搏
  • 6篇缺血
  • 6篇冠状
  • 5篇动脉
  • 5篇心房颤动
  • 5篇预后
  • 5篇消融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室
  • 4篇心血管
  • 4篇血管

机构

  • 43篇北京大学第一...
  • 7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6篇褚松筠
  • 19篇丁文惠
  • 19篇周菁
  • 11篇韩晓宁
  • 11篇盛琴慧
  • 10篇蒋捷
  • 8篇刘琳
  • 7篇霍勇
  • 7篇李康
  • 7篇陈尔冬
  • 7篇王玉玲
  • 6篇丁燕生
  • 6篇唐朝枢
  • 4篇史力斌
  • 4篇贺鹏康
  • 4篇王禹川
  • 3篇胡春阳
  • 3篇龚艳君
  • 3篇洪涛
  • 3篇范芳芳

传媒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急性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作用研究
褚松筠
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将急诊入院的A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39例)和一般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程度、QT离散度(QTd)。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以及就诊和介入治疗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CI术后30 min,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5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92.3%vs70.0%P=0.020)。PCI术后2 h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7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82.1%vs60.0%P=0.031);且盐酸替罗非班组的酶峰时间较一般治疗组提前3.2 h,P=0.003。PCI术后30 min和2 h心电图QTd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减少(2.6%vs22.5%,P=0.014);严重出血事件与一般治疗组比较无差别。结论直接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助于AMI患者冠脉微循环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韩晓宁丁文惠洪涛史力斌褚松筠
关键词:心肌梗塞微循环心肌再灌注盐酸替罗非班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处理被引量:1
2017年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左房来源的房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由于这些心律失常更常表现为持续性发作,心室率更快,造成患者显著的症状,甚至影响心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机制、预防和处理做一综述。
褚松筠周菁丁燕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
雾里看花——浅谈成人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2018年
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病变。临床常见儿童及青少年发病,成人的心肌炎则常被漏诊和误诊。
褚松筠刘琳孟磊丁文惠
关键词:心肌炎成人青少年发病
右心室电极反复脱位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1例被引量:1
2015年
临床实践中,起搏治疗通常是常规经右心途径进行的。但对于某些患者,尤其右心房室显著增大、三尖瓣蘑度反流着,常规起搏术式往往会增加手术耗时及透视时间,而且植入失败、电极脱位等概率高。此时,可替代的操作方式包括:(1)外科开胸或经胸腔镜心外膜起搏;(2)经冠状静脉窦起搏静脉分支;(3)穿间隔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华伟盛琴慧周菁蒋捷李康褚松筠丁燕生
关键词:脱位
损伤电流在主动电极导线植入术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对主动电极导线植入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心房、心室均为主动电极导线新植入的双腔起搏器患者,记录电极旋入心肌即刻、旋入后5 min的COI,同时测试该时间点的起搏参数(COI组);选取相同条件同期植入但术中未记录COI、只测试起搏参数的患者作为常规对照(常规组)。分析COI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及心房、心室COI的特点,比较两组参数及长期随访的结果。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COI组40例,常规组45例。COI组中,主动电极导线旋入后即刻,COI即达到最高峰,图形特点明显,表现为最大幅度的PR段或ST段抬高[心房(2.81±0.57)mV,心室(10.12±2.38)mV]和最长的腔内心电图时限[心房(252±29)ms,心室(322±38)ms]并持续5 min以上;心房、心室旋入后即刻阈值显著高于旋入后5min心房(1.83±0.89)V vs(1.10±0.61)V,心室(0.91±0.37)V vs(0.59±0.23)V,P均≤0.001,COI明显但阈值高的患者延长等待时间可获得明显下降的阈值,避免反复更换电极位置。两组的近期和远期随访参数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与常规组相比,COI组长期起搏参数更趋稳定。结论主动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通常数分钟内稳定下降,常规起搏参数可满足多数患者术中测试的需要;显著的COI,常预示阈值会有明显的下降,在心房电极导线表现更为明显,术中选择性使用,对即刻短暂的高阈值有较好的判别和指导作用。
盛琴慧褚松筠王玉玲蒋捷李康陈尔冬金汉周菁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
老年患者腹腔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
褚松筠李佩雯丁文惠霍勇
白细胞介素-10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表达及胶原代谢的作用,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基质重构的影响。方法1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L/AAV2转染组作为对照和ML/AAV2-IL-10转染组,每组6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同时应用基因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AAV-2)携带IL-10基因转染心肌组织。RT-PCR和ELISA观察心肌I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明胶酶谱、免疫组化检测转染后心肌组织表达MMP-2、9,TIMP-1,Ⅰ、Ⅲ型胶原水平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5d后,ML/AAV2-IL-10组检测到IL-10mRNA和蛋白的表达;ML/AAV2组较假手术组心肌MMP-2、9,Ⅰ、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升高;而ML/AAV2-IL-10组较ML/AAV2组梗死心肌各部位MMP-2、9表达减少,TIMP-1表达升高,其中,梗死边缘区的MMP-2表达降低14.6%(P〈0.01),MMP-9降低24.7%(P〈0.01),TIMP-1升高73.1%(P〈0.01),Ⅰ、Ⅲ型胶原表达分别下降了47.6%(P〈0.01)、23.6%(P〈o.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结论IL-10通过对MMP/TIMP的作用,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沉积和组织重构。
胡春阳丁文惠韩晓宁褚松筠郝燕捷卜定方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白细胞介素10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性别差异对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 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 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 CI:0.851~0.989,P=0.024;OR=1.107,95% 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 C 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褚松筠彭芬赵静李葚煦崔晓静刘琳丁文惠
关键词:心力衰竭高血压心房颤动预后性别因素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及作用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抑制儿茶酚胺释放作用的内源性神经肽,该文拟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入选45例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儿茶酚抑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心衰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0.88±0.30 vs 0.41±0.14 ng/ml)及去甲肾上腺素(421.9±61.4vs 210.2±55.4 pg/ml)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但未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治疗后儿茶酚抑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比值较前显著升高(2.39±0.70 vs 1.95±0.64,P<0.01)。不同NYHA分级的心衰患者间及射血分数正常和降低的心衰患者间血浆儿茶酚抑素没有显著性差异。儿茶酚抑素与左室射血分数、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氨基末端前脑钠肽存在正相关(r=0.38,P<0.05)。儿茶酚抑素诊断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儿茶酚抑素升高,与NTproBNP呈正相关,儿茶酚抑素有可能成为心力衰竭新的生化标志物。
刘琳丁文惠赵锋褚松筠韩晓宁庞永正唐朝枢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