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云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灌注
  • 2篇血管
  • 2篇肿瘤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灌注
  • 2篇CT
  • 2篇CT诊断
  • 2篇肠癌
  • 2篇肠肿瘤
  • 1篇选择性血管造...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性
  • 1篇早期股骨头缺...
  • 1篇造影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直肠肿瘤

机构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裴云
  • 4篇王大健
  • 3篇李伟雄
  • 2篇李荣富
  • 1篇劳山
  • 1篇蒋凤艳
  • 1篇黄仲奎
  • 1篇曾自三
  • 1篇龙凤宜
  • 1篇莫凤媚
  • 1篇赵艳琼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广西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学文选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MRI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附30例分析)被引量:3
2000年
裴云
关键词:肝血管瘤NMR成像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探讨(附15例报告)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 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 ,注入治疗药物 (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 ) ,介入前后分别血管造影 ,以观察血管数及近期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增多 (P <0 .0 0 1) ,髋关节疼痛缓解 ,功能改善。结论 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 ,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 ,减轻临床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 ,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李伟雄王大健裴云李荣富曾自三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直肠癌的介入治疗——附36例报告被引量:5
1994年
本文报告经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直肠癌36例,均有较好疗效。其中13例虽未进行栓塞,但造影复查见血管阻断,肿瘤缩小,手术时出血减少。作者认为局部给药既能杀死肿瘤细胞又能使小血管内皮变性、坏死,以致闭塞血管。而且,还可刺激瘤周组织引起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加强对肿瘤的抑制作用,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从而延长术后生存期。介入治疗直肠癌很有价值,并提出了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王大健裴云
关键词:直肠肿瘤介入疗法动脉灌注
肺孤立球形病灶的CT诊断
1997年
肺孤立球形病灶的CT诊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裴云综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院王德杭审校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CT、MRI等的应用,使肺孤立球形病灶(SPN)的诊断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关于CT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裴云
关键词:肺疾病CT
周围型软骨肉瘤的CT诊断(附4例报告)被引量:5
1995年
本文通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周围型软骨肉瘤的CT表现,着重讨论该病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并讨论了CT在本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鉴别诊断。提出周围型软骨肉瘤的CT表现如下:(1)软组织肿块,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清楚或不清楚;(2)瘤内钙化,其表现是多种形态的,典型者为环状、绒毛状,且以瘤基为中心放射状散开;(3)周围骨质呈侵蚀性或压迫性骨质破坏,侵蚀性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不清;而压迫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有硬化,或有假包膜;及(4)骨膜反应较少见。
裴云黄仲奎彭奇翰凌永志
关键词:周围型软骨肉瘤CT
女性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研究
蒋凤艳劳山莫凤媚龙凤宜赵艳琼裴云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由峰值骨和骨丢失率决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影响雌激素水平的因素很多。在今后的20~30年中,由于妇女寿命延长、65岁以上老年妇女绝对数量增加,预期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数量将增加。...
关键词:
关键词:骨质疏松女性
管腔内支架的临床应用(附84例报告)
目的:探讨血管性及非血管性良恶性狭窄或阻塞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4例血管性及非血管性良恶性狭窄或阻塞患者,其中72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行冠状动脉球囊导管及支架置放81只;4例食道恶性狭窄,3例多次...
王大健李荣富李伟雄裴云
文献传递
49例大肠癌的选择性血管造影和灌注化疗分析被引量:6
1995年
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大肠癌的选择性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及灌注化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本组大肠癌血管造影的主要表现为:①供血动脉增粗、扭曲;②瘤周血管受压移位;③血管受侵犯;④肿瘤血管;⑤肿瘤染色;⑥引流静脉增粗、扭曲;⑦造影潴留时间延长;⑧静脉早显。以血管受侵犯、肿瘤血管、肿瘤染色最具有诊断价值。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改变将大肠癌分为Ⅲ型:Ⅰ型为多血管型;Ⅱ型为少血管型;Ⅲ型为中间型,介于多、少血管型之间。认为多血管型及少血管型的大肠癌进行动脉灌注化疗疗效佳,而中间型行动脉灌注化疗无很大的临床意义。
裴云王大健李伟雄
关键词:大肠肿瘤血管造影动脉灌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