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蒲晓群

作品数:103 被引量:39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5篇动脉
  • 34篇冠状
  • 33篇冠状动脉
  • 25篇介入
  • 19篇封堵
  • 17篇缺损
  • 16篇心肌
  • 16篇介入治疗
  • 16篇间隔缺损
  • 15篇心病
  • 15篇冠心病
  • 13篇术后
  • 13篇细胞
  • 11篇梗死
  • 11篇房间隔
  • 11篇侧支
  • 9篇心肌梗死
  • 9篇血清
  • 9篇造影
  • 9篇室间隔

机构

  • 100篇中南大学
  • 4篇湖南医科大学
  • 3篇浙江省台州医...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郴州市第一人...
  • 2篇湖南省怀化市...
  • 2篇长沙市第四医...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怀化医学高等...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焦作市第二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浏阳市人民医...
  • 1篇桃江县人民医...

作者

  • 103篇蒲晓群
  • 59篇李传昶
  • 43篇郑昭芬
  • 40篇杨天伦
  • 34篇邓金华
  • 32篇孟霜媛
  • 30篇陈晓彬
  • 15篇莫龙
  • 12篇谢启应
  • 11篇胡大军
  • 9篇彭道地
  • 7篇张赛丹
  • 7篇杨天崙
  • 7篇余再新
  • 7篇陈凡
  • 6篇易军
  • 6篇谢秀梅
  • 5篇孙泽琳
  • 5篇杨宏辉
  • 4篇张利辉

传媒

  • 14篇中南大学学报...
  • 11篇中国现代医学...
  • 7篇医学临床研究
  • 7篇中国医学工程
  • 6篇中国动脉硬化...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医药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年份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17篇2007
  • 20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8
  • 2篇1997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瑞舒伐他汀对PCI患者术后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低瑞舒伐他组(37例)和高瑞舒伐他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PCI术前7 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4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和血清脂联素(APN)浓度;术前检测血脂浓度。结果 PCI术前三组间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前三组间的APN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和术后4周时,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低瑞舒伐他汀组APN浓度升高,hs-CRP浓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瑞舒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组和低瑞舒伐他汀组APN浓度升高更明显,hs-CRP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PCI术后血清hs-CRP水平和升高APN水平,且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邹勇杨天伦蒲晓群李传昶谢启应徐细平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疗效评价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6月 ̄2005年4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7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104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5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PV)15例,冠状动脉瘘栓塞术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7.54%(278/285),并发症2.81%(8/285),紧急手术0.70%(2/285),死亡率0.35%(1/28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大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彭道地蒲晓群郑昭芬陈晓彬李传昶邓金华孟霜媛杨天仑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患者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内皮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冠脉狭窄病变而行PCI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9例)和通心络组(20例);通心络组为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4粒(每粒0.26g),每日3次;测定术前,术后24h,术后3个月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以及hs-CRP的变化,以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flow-mediated diameter,FMD)评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对NO和hs-CR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CI术后24h两组NOS,NO,FMD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两组hs-CRP均较术前增高(P<0.05);术后3个月NOS,NO,FM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或P<0.01),hs-CRP较术前明显减低(P<0.01或P<0.05),通心络组较常规治疗组上述变化更为显著(P<0.05),NO和hs-CRP呈负相关(r=-0.3219,P<0.01)。结论:通心络更能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患者的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为直接作用内皮细胞和抑制炎症反应。
马琦琳张赛丹宁阳根蒲晓群余国龙郑昭芬陈晓彬胡柯杨天仑山
关键词:通心络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介入治疗内皮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浓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入选80例冠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按Rentrop方法冠脉侧支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MCP-1、bFGF浓度。结果:(1)0级、1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MCP-1血清水平[(69.765±32.640)pg/ml、(78.975±37.028)pg/ml]均明显低于2、3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116.289±30.814)pg/ml、(129.194±45.808)pg/ml],P均<0.05;0级、1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bFGF血清水平[(20.745±6.888)pg/ml、(22.041±5.175)pg/ml]均显著低于2、3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27.322±6.136)pg/ml、(32.265±12.038)pg/ml],P<0.05~<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脉侧支分级与MCP-1、bFGF血清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26,0.484,P均<0.01)。结论: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MCP-1、bFGF血清浓度与冠脉侧支分级呈明显正相关,提示MCP-1、bFGF有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
胡大军谢勇李传昶蒲晓群杨天伦
关键词:侧支循环冠状动脉疾病
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左室内径正常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总结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而左心室内径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疗效。方法采用经胸心脏超声和主动脉降部造影诊断6例表现为右房右室显著扩大,而左心室内径正常的重度肺动脉高压PDA患者,明确诊断后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行经胸心脏超声随访。结果4例患者经胸心脏超声,2例经主动脉降部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经胸超声表现为右房、右室和肺动脉内径显著增宽,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内径正常。4例经皮介入封堵成功,其中3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1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下降不明显,随访中肺动脉压持续下降,但仍未恢复正常。随访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结论对于表现为右心显著扩大,左室内径正常的重度肺动脉高压PDA患者经胸超声胸骨旁高位动脉导管切面有助于提高诊断率。介入封堵治疗对部分患者切实、可行,近期效果好。
李传昶谢启应蒲晓群陈晓彬杨天伦邓金华孟霜媛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
缬沙坦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及和肽素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和肽素的变化,探讨缬沙坦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湖南株洲凯德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9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缬沙坦,n=50)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n=49),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血浆NT-proBNP、和肽素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与1个月比较,血浆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6个月的血浆NT-proBNP、和肽素水平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LVESD及LVEDD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均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够抑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和肽素的分泌,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陈福生蒲晓群
关键词:心力衰竭N端脑钠肽前体和肽素老年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载脂蛋白和肾损伤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的价值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载脂蛋白(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M-1)的变化,并评价两者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6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发生CIN的患者作为CIN组(14例),以2:1的比例选取未发生CIN的患者作为非CIN组(28例)。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48、72h血清肌酐水平,术前和术后4、24h尿NGAL和KIM-1水平,分析NGAL、KIM-1与血清肌酐的关系。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尿NGAL和KIM-1诊断CI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术后4h,CIN组尿NGAL水平高于非CIN组(P〈0.01);CIN组尿NGAL水平高于术前基线水平(P〈0.01)。(2)术后24h,CIN组尿KIM一1水平高于非CIN组(P〈0.01);CIN组尿KIM.1水平高于术前基线水平(P〈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N组患者尿NGAL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814,P〈0.01),尿KIM-1水平也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758,P〈0.01)。(4)ROC曲线显示,尿NGAL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检测截断点为11.950μg /L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71.4%;尿KIM-1曲线下面积为0.839,检测截断点为4.595μg/L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71.4%。结论尿NGAL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使用对比剂后4h就能提示急性肾损伤,可能为较好的CIN早期生化标志物;尿KIM-1能较血清肌酐更早地反映肾功能的变化,在早期预测CIN中有一定的价值。
王磊蒲晓群
关键词:肾病造影剂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郑昭芬蒲晓群杨天伦李传昶余再新莫龙邓金华孟霜媛
关键词: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心脏重构近、中期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结构与大小的近、中期变化。方法:观察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房内径(LAd)和右室内径(RVd)大小及变化。结果:封堵术后第3天,LVEDD与LVEDV较术前缩小,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LVEDD与LVEDV进一步缩小。封堵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Ad较术前缩小,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天RVd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有效改善室间隔缺损患者近、中期心脏重构。
郑昭芬蒲晓群杨天崙陈晓彬李传昶莫龙张利辉谢伟邓金华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关闭心脏重构超声心动图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致腋动脉闭塞1例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报道1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术后发生右腋动脉痉挛后导致血栓形成,被及时发现并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保住患肢病例。由于该并发症在冠脉造影术中尚属少见。现将其治疗、护理经过报道如下:
游咏李传昶蒲晓群郑昭芬杨天伦
关键词:桡动脉冠脉造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