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腊生
- 作品数:39 被引量:15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一种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磷酸酯的合成方法,由五氧化二磷和伯醇在有机溶剂中发生酯化反应,然后经水解和萃取得到磷酸酯。本发明采用五氧化二磷溶剂法制备磷酸酯,反应温和,可有效防止反应体系不均匀和局部反应过于剧烈的...
- 蒋腊生张培唐陆赵淑婷黄伟聪黎汉超欧博明
- 文献传递
- 基于硫、氮双掺型碳点的稀土荧光信号驱动式汞离子传感器被引量:1
- 2021年
- 由于离子检测中荧光信号的单向变化经常受到光漂白、光散射、光源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识别系统的可靠性极大降低。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稀土铽配位引导的纳米级复合材料(S,N-CQDs@GMP/Tb),实验在硫、氮双掺型碳量子点基础上组装了铽离子(Tb^(3+))和鸟苷单磷酸(GMP)。材料在305 nm的激发波长激发下,能呈现出稀土离子^(5)D_(4)→^(7)F_(J)(J=6,5,4,3)4个跃迁信号和碳点自身蓝光发射并存的结果。汞离子的引入使得稀土的绿光减弱,碳点的蓝光增强;荧光滴定实验表明绿/蓝光比值与汞离子浓度呈线性对应关系,检测限低至7.04 nmol·L^(-1),线性范围10~110 nmol·L^(-1)(R^(2)=0.9829)。为了解决粉末材料取用困难的问题,实验采用滤纸为基底,得到了一种简易的固相检测器件,为实现污染离子的特异性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 吴楚侨林鑫蒋腊生王前明
- 关键词:铽离子汞离子
- 二酰胺大环化合物与吡啶N-氧化物的络合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通过吡啶二酰胺大环与碘甲烷反应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型大环主体化合物,并用NMR,ESI-MS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ESI-MS和1H NMR方法研究了合成的主体化合物与吡啶N-氧化物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核磁滴定测定了主客体络合物的络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型大环化合物2不仅能与吡啶N-氧化物形成1∶1准轮烷型络合物,而且其络合常数Ka比相应的中性大环化合物1有显著提高.
- 杨登科曾志坚陈木娟潘绍武杨宇李媚雷春燕蒋腊生
- 关键词:大环化合物主客体化学络合作用准轮烷
- 新型功能化桥链双冠醚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被引量:1
- 2009年
- 由侧链为醛基的24-冠-8和侧链为酯基的34-冠-10出发,分别经3步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了2个新型功能化桥链双冠醚4(70%)和8(71%),并用1HNMR,13CNMR,ESI-MS等手段对这2个新型功能化桥链双冠醚4和8进行了结构表征.
- 罗年华蒋飞韩淑娟黄伟聪朱士正蒋腊生
- 关键词:桥链双冠醚
- 液体核磁共振仪的维护与管理被引量:18
- 2009年
- 该文主要介绍美国varian公司VNS-400型液体核磁共振仪特点,总结该仪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 吕梅香汪朝阳蒋腊生杨定乔罗一帆
- 新型穴醚的高效合成及其超分子组装
- <正>互锁型分子化合物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倍受化学家们的关注。相对于简单的冠醚主体,基于冠醚的穴状大三环主体(cryptand)由于对有机客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络
- 徐志锴梁吉东张素辉潘绍武杨宇蒋腊生
- 关键词:穴醚超分子化学
- 文献传递
- 一种二芳基大环冠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芳基大环冠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首先将对甲苯磺酰氯与多甘醇反应得到多甘醇二磺酸酯,然后将所得多甘醇二磺酸酯与二酚化合物在有机溶剂、碱金属盐和催化剂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反应即可;所述多甘醇为三甘醇或四甘醇中任一...
- 蒋腊生肖瑞陈玉磊陈木娟黄伟聪黎汉超欧博明
- 文献传递
- 液体核磁共振仪的开放使用和管理被引量:21
- 2009年
- 液体核磁共振谱仪是很多单位日常科研工作的必备工具。由于使用频率和用途的增多,大部分高等学校的院级单位已拥有该仪器并对其开放使用,因此开放使用和管理维护方面的研究也变得十分重要。文章总结了液体核磁共振仪的开放使用和管理的经验和体会。
- 吕梅香杨定乔蒋腊生李红罗一帆汤又文
-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本科专业化学创新人才被引量:10
- 2008年
- 从培养本科化学创新人才的角度,在开放实验室、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启动研究生导师制等4个方面作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曾荣华周合兵蒋腊生孙峰朱立才汤又文
- 关键词:实验教学
- 抗氧剂对聚醚润滑剂的热稳定性影响研究
- 2018年
- 利用开口闪点测定仪、高温蒸发损失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差热-热重联用(TG-DTA)仪对聚醚润滑剂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考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抗氧剂对聚醚润滑剂的热稳定性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硫酚类、胺类抗氧剂复配,可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提高聚醚润滑剂的热稳定性。
- 黄伟聪黄玉堂银敏蒋腊生
- 关键词:抗氧剂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