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猛
-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前白蛋白与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8
- 2007年
- 将91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级3组,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前白蛋白、凝血指标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同时检测出血组和非出血组D-二聚体(D-D)水平。结果前白蛋白在对照组和A、B、C级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T)在A、B、C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D-D在C级和其他级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提示前白蛋白对早期肝硬化诊断更有价值;凝血指标对评估肝功能分级、诊断肝硬化终末期、预测消化道出血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王晓燕魏金文曹亮蒋晓猛王银环张尤历
- 关键词:前白蛋白凝血酶
- 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4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试验观察中西药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药保留灌肠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1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腹泻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积分情况(除息肉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息肉外)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常规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脓球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总复发率为33.3%,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6,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 王晓燕吴莺蒋晓猛魏金文范钰张尤历
-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
- 幽门螺杆菌上调Bcl-xL基因的表达促进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
- 2012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胃癌细胞BGC-823 Bcl-x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东、西方型H.Pylori裂解液处理胃癌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Bcl-x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Bcl-xL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shRNA)质粒沉默Bcl-xL基因,MTT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结果:H.pylori裂解液处理胃癌细胞24h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均出现细胞的增殖(P均<0.01),并且东亚型处理组的增殖作用比西方型处理组更明显(P<0.01);Bcl-xL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均出现上调(P均<0.01),东亚型处理组的上调水平比西方型处理组更明显(P<0.01);Bcl-xL shRNA质粒转染胃癌细胞BGC-823后,与对照组、Bcl-xL shRNA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结论:H.pylori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上调Bcl-xL基因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东亚型H.pylori的生物活性作用比西方型强。Bcl-xL shRNA质粒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
- 吴莺孙海波艾宽宽李翔蒋晓猛周红
- 关键词:细胞增殖BCL-XL幽门螺杆菌BCL-XL细胞增殖BCL-XLBCL-XL
- 镇江地区胃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i、d区分型特点及临床关联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镇江地区胃肠病患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主要毒力因子vacA基因i、d型的分布特点、cagA基因状态,以及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快速尿素酶试验和(或)组织学染色H.pylori阳性患者的胃窦活检黏膜,PCR法检测H.pylori cagA基因状态、vacA基因的s、m、i、d区分型。结果:179例H.pylori患者,2例为混合感染(1.1%,2/179),剔除后,i1、i2亚型分别为96.6%(171/177)、1.1%(2/177);d1、d2亚型分别为98.9%(175/177)、1.1%(2/177);cagA阳性率为97.7%(173/177);s1/m2/i1/d1型为优势基因型(56.5%,100/177),s1/m1/i1/d1型次之(38.4%,68/177)。s2/m2型与i2、d2型相关(P<0.05),s1、i1、s1/i1型及cagA阳性均与d1型相关(P均<0.05)。比较vacA基因的s、m、i、d分型及cagA基因状态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镇江胃肠病患者感染的H.pylori菌株,96.6%表现为i1亚型、98.9%为d1亚型,vacA s1/m2/i1/d1/cagA(+)为优势基因型;幽门螺杆菌基因型之间存在关联;vacA基因型、cagA基因状态与胃肠疾病的分布无相关性。
- 蒋双红吴莺贺明洁余小燕王静蒋晓猛周红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
- 西地那非对胃癌移植瘤小鼠髓源抑制细胞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比例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建立胃癌MFC荷瘤小鼠模型,6周龄雌性615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荷瘤PBS组和荷瘤西地那非组。接种移植瘤24 h后荷瘤西地那非组每天给予西地那非灌胃,荷瘤PBS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PBS灌胃。通过计算抑瘤率观察西地那非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升高(P<0.05),外周血CD4+/CD8+的比值降低(P<0.05)。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858,P<0.01)。与荷瘤PBS组相比,西地那非可抑制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28 d后抑瘤率为41.2%,且可以降低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5),提高外周血CD4+/CD8+的比值(P<0.05)。结论: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升高,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西地那非可能通过抑制MDSC数量,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生长。
- 蒋健张尤历徐萍朱立宁蒋晓猛徐岷
- 关键词:西地那非T淋巴细胞亚群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