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D中毒:动物实验X线病理观察
- 蒋业斌朱昌仁
- 关键词:钙质沉着中毒兔科骨硬化微循环(生理)实验动物病
- 骨矿和骨结构非侵入性检测进展被引量:15
- 2000年
- 蒋业斌Harry K.Genant
- 关键词:骨矿骨结构X线定量超声磁共振
- 晚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骨量及软骨生物力学研究
- 目的:晚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以软骨持续降解和丢失为显著特征。本研究对晚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形态计量学,软骨生物力学和软骨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方法:双能X线骨...
- 廖二元袁凌青蒋业斌魏启幼蒋宜伍贤平胡平安罗湘杭谢辉周后德姚学峰孟力平戴如春
- 文献传递
- A11.高分辨率及显微成像检测骨结构
- 骨骼结构特征的定量测定能提高对骨强度的估算,文章对骨结构定量测定的影像技术及其应用做了介绍.
- 蒋业斌H.K.Genant
- 关键词:高分辨率扫描显微成像
- 文献传递
-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骨组织形态学观察(两例报告)被引量:4
- 2006年
- 对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SEDT-PA)患者行骨密度测量,股骨头行Goldner's Masson三色法染色,用显微CT行骨小梁三维重建、骨组织形态计量。结果SEDT-PA患者骨量、骨形成参数下降。
- 袁凌青蒋业斌罗湘杭周厚德谢辉彭依群魏启幼蒋谊伍贤平廖二元
- 关键词:骨形态计量学
- 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学术研讨概况
- 1999年
- 在西安于今年3月31日至4月3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骨矿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主要交流的内容有:基础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骨细胞及矿物代谢的激素调节;骨质疏松动物实验,包括转基因或去基因小鼠、各种防治骨质疏松方法的临床前试验;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包括高分辨率 C T、显微 C T、磁共振成像等高级影像技术;以及骨质疏松的临床防治。此外。
- 蒋业斌赵洁徐苓刘成林金世鑫刘忠厚
- 关键词:骨质疏松临床前研究高分辨率CT骨矿研究临床前试验
- 美国骨矿研究协会第19届年会简介
- 1998年
- 美国骨矿研究协会第19届年会简介蒋业斌丁桂芝周学瀛美国骨矿研究协会(AmericanSocietyforBoneandMineralResearch,简称ASBMR)第19届年会于1997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召开,参加大会的有...
- 蒋业斌丁桂芝周学瀛
- 关键词:学术特点
- 维生素D中毒骨内及脏器转移性钙化被引量:10
- 1996年
- 目的:由于维生素D(简称VD)中毒引起骨质硬化的病理尚不明了,特此设计VD中毒实验病理研究。材料和方法:青紫蓝兔66只。肌肉注射大、中、小剂量VD3。取上、下肢各大关节(包括骨干)、脊柱、肺、肾、胃进行X线照片和病理切片。结果:各部位骨骼髓腔、骨骺、干骺和关节软骨下均有不同程度硬化,还出现骨膜下吸收,骨皮质增厚,皮质骨松化,骨膜反应等。病理证实骨质硬化均为骨内转移性钙沉积。其机制是VD中毒引起成骨细胞和骨髓细胞坏死后钙化,轻者骨小梁表面钙沉积,重者钙化充满于松质骨的髓腔。停药后6~12周观察,转移性钙化不能被吸收,而被新生骨包埋在骨内。
- 王云钊蒋业斌吴振华薛延
- 关键词:维生素D中毒骨硬化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17
- 2010年
-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高。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类: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通过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和/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到达抑制骨吸收的目的。目前,上市的骨吸收药物包括:二磷酸盐制剂、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Denosumab。其中,Denosumab是在2010年刚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议会批准而上市的。重组人类甲状旁腺激素是唯一的上市的促进骨形成药物。雷尼酸锶是唯一已上市的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其在刺激新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在对骨代谢途径的深刻认识上,涌现了一批新型的制剂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织蛋白酶K阻滞剂、钙离子受体拮抗剂、抗-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等等。随着这些制剂逐步通过临床试验的检验,将会给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戴哲浩戴如春萧毅蒋业斌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
- 骨矿和骨结构非侵入性检测近展
- 骨矿和骨结构非侵入性测量对骨质疏松的应用发展迅速。单纯骨量和骨密度测量提供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重要信息,而定量骨结构测定有助于提高估算骨强度的能力。传统X线照片可半量地确定骨小梁结构变化及骨质疏松骨折,并可定量测定皮质骨变化...
- 蒋业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