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兆乾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水团
  • 2篇大洋
  • 2篇断面
  • 2篇元数据
  • 2篇数据库
  • 2篇夏季
  • 2篇南大洋
  • 2篇南印度洋
  • 2篇海流
  • 2篇风场
  • 2篇白令海
  • 2篇北缘
  • 1篇地转流
  • 1篇动力分析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应用
  • 1篇上层海洋
  • 1篇上升流
  • 1篇深层水

机构

  • 15篇中国极地研究...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5篇董兆乾
  • 4篇侍茂崇
  • 4篇蒲书箴
  • 4篇高郭平
  • 4篇贺志刚
  • 3篇程少华
  • 3篇杨惠根
  • 3篇于卫东
  • 2篇潘增弟
  • 2篇秦为稼
  • 2篇凌晓良
  • 2篇史久新
  • 2篇汪大立
  • 2篇赵卫权
  • 2篇葛人峰
  • 2篇张侠
  • 2篇杨滨
  • 2篇刘瑞源
  • 2篇李升贵
  • 2篇朱建钢

传媒

  • 7篇极地研究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令海峡海域夏季温、盐分布及变化被引量:13
2004年
根据 2 0 0 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 ,并结合历史现场调查资料和同期的海冰分布 ,分析了白令海峡及其周围海域的水体结构及变化情况 ,得到如下结论 :( 1 ) 2 0 0 3年夏季白令海峡区域层结构季节内变化显著 ,东西部呈两层结构 ,而中部上下水体均匀一致 ,( 2 )白令海峡邻近海域温盐结构是东部高温低盐 ,西部低温高盐 ,西部存在明显上升流特征 ;( 3)白令海峡的水交换以北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为主 ,而温度、盐度的分布也与北向的输运是匹配的。
高郭平赵进平董兆乾侍茂崇
关键词:邻近海域层结水交换上升流北太平洋
东南印度洋各锋位置和走向的季节变化及其与风场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剖面浮标的温盐观测资料和上层温度观测资料以及ECCO风应力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各主要海洋锋的位置、走向和风场的季节变化,并初步分析了亚热带锋(STF)和亚南极锋(SAF)的成锋机制.季节平均的夏季和冬季厄加勒斯锋(AF)分别可以延伸到80°E和82°E,AF在多数情况下可能与SAF和南亚热带锋(SSTF)汇合共同通过Kerguelen—Amsterdam Passage.在克尔盖伦海台以东海盆区,冬季SAF和PF的路径均比夏季偏南,在其他海域二者路径的季节差别不大.克尔盖伦海台以东的深海盆由北向南正负风应力旋度高值中心交替出现,且位置季节变化很小.85°~105°E之间零风应力旋度线位置冬季比夏季偏北.STF位于辐聚区,埃克曼抽吸导致的表层水辐聚可能是STF产生和维持的原因.SAF位置的季节南北摆动幅度小于风应力零旋度线的季节摆动幅度,夏季SAF位置略偏于风应力正旋度区,而冬季大多位于负旋度区,因此风应力旋度不是SAF形成的直接原因.
贺志刚董兆乾蒲书箴
关键词:风场
南极普里兹湾关键物理海洋学问题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被引量:15
2013年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关键物理海洋学问题包括水团特性、环流特征和冰架-海洋-海冰相互作用过程等。该海域水团可以分为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和南极冰架水等,受外部条件影响,这些水团时空变化显著。普里兹湾区域的环流以普里兹湾流涡,西向的沿岸流和东向的绕极流,以及两者之间的南极辐散带的环流为主要特征,地形是环流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埃默里冰架-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普里兹湾海域的水团特性和环流状况。冰泵机制,是埃默里冰架外海水进入冰穴,并引起冰架底部消融和冻结的重要原因。冰架-海洋-海冰相互作用形成的低温高盐水,是普里兹湾形成南极底层水的潜在因素之一。加强现场观测,并建立高分辨率的冰架-海洋-海冰耦合模型系统是研究普里兹湾海域物理海洋学关键过程和变化机制的重要手段,是南极研究的发展趋势。
高郭平董兆乾侍茂崇刘洪生
关键词:水团环流
1999年夏季白令海陆坡区海流动力分析被引量:8
2003年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白令海调查资料计算了白令海东部陆坡区 58— 60°N范围内海流的流幅、流速和流量 ,并获得如下结论 :(1 )白令海东陆坡区陆坡流由东南向西北变化 ,流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在 58°N处 ,最大流速达到 1 0cm/s,到 60°N处 ,最大流速达到 30cm/s,是历年调查中最高的 ;流幅由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宽 ,在 58°N处 ,最大流幅约 1 0 0km ,到 60°N处 ,最大流幅达到 2 1 0km ,流量由东南向西北也不断增加 ,在 58°N处 ,最大流量 5 .3Sv ,到 60°N处 ,最大流量达到 1 0 .2Sv ;(2 )陆坡流的近陆架一侧陆坡逆流的北界位置在 58°N处 ,其表层流幅宽度为 70km ,流速达到 5cm/s以上 ,在 59°N处其影响深度可以直达海底 ,,陆坡逆流的流速降低 ,流幅增宽到 1 1 0km ,60°N附近为陆坡逆流的北界 ,未观测到陆坡逆流 ;(3)陆架坡折锋强化了陆坡流。
高郭平董兆乾赵进平侍茂崇
关键词:白令海动力学分析
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以及南极绕极流的作用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经度断面上,绕极深层水和锋面的不同特征与南极绕极流越洋输运和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经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绕极流的越洋输运是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之间以及南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水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对形成绕极深层水的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蒲书箴董兆乾于卫东卢燕项宝强
关键词:南印度洋
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
潘增弟董兆乾朱建钢张侠程少华秦为稼李升贵汪大立凌晓良赵卫权赵惠莉杨滨张洁方斌贤杨惠根刘瑞源温家洪钱嵩林
该项目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由极地海洋科学、极地日-地物理学、极地冰冻圈、极地气象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测绘学和极地生态与环境学等8个数据库构成的、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开放式的多学科数据库集成系统,首期完成...
关键词:
关键词:数据库元数据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
陈立奇秦大河董兆乾卞林根刘小汉孙松赵俊琳任贾文孙立广刘瑞源赵越黄奕普李院生张海生解思梅杨惠根陆龙骅浦书箴康建成鄂栋臣陈波任留东曹冲秦为稼曾宪章郑祥身程少华沈炎彬陈雪忠
该项目进行了南大洋海/冰一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南大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南极大气和空间物理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南极大气和空间物理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东南极雪冰内气候环境记录及冰盖变化...
关键词:
关键词:海洋科学全球变化
南极普里兹湾附近73°E断面水文结构及多年变化被引量:13
2003年
根据 2 0 0 2 ,2 0 0 0和 1999年中国南极考察和 1992年澳大利亚南极考察资料 ,分析了普里兹湾 73°E断面水团与地转流的结构及其多年变化 :(1)该断面上水团主要有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和陆架水 ;(2 )南极表层水 1999,2 0 0 0年向北扩展最强 ,2 0 0 2年向北扩展最弱 ,绕极深层水 2 0 0 2年向南扩展也较强 ,1999和 1992年绕极深层水向南扩展较弱 ,南极底层水 ,位温在 - 0 .3~- 0 .4℃ ,盐度在 34.6 6左右 ,主要是本地形成 ,而 1992年高盐底层水可能来源于其他原因 ;(3)该海域深层水呈显著的升温 ,增暖率约为 0 .0 0 7~ 0 .0 0 8℃ /a;(4 )南极陆坡锋的强度和位置 ,与南极表层水的北向扩展和绕极深层水的变化一致 ;(5 ) 6 2°S~ 6 6°S是绕极流的南缘 ,东向流深度可达 2 0 0 0 m,最大流速中心在 6 4.5°S附近 ,2 0 0 0年北移至 6 3.5°S附近 ,最大流速为 3~ 5 cm/s;陆架上 6 8°S附近主要为流速 1cm /s左右的西向流。
高郭平董兆乾侍茂崇
关键词:水团地转流水文结构断面
塔斯马尼亚岛至南极大陆断面风场的变化及其与锋的关系
2006年
本文利用WOCE塔斯马尼亚岛至南极大陆断面连续6年(1993—1998年)南半球夏季的上层温度数据确定了各锋位置,并对ERS-1/2卫星风场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断面多年平均月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以及该断面风应力变化的时间序列。将各锋位置与局地的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断面纬向风应力和经向风应力均有周期为半年的季节变化,经向风应力变化超前于纬向风应力变化约1个月。风应力旋度有周期为2个月左右的变化。第一极锋(PF1)位置的经向季节变化幅度远小于气候月平均零旋度线的经向季节变化幅度,但位于零旋度线的平均位置附近。在PF1以北,向北输送的南极表层水(AASW)开始辐聚下沉,在下沉并北移的过程中与亚南极模态水(SAMW)相遇,SAMW与AASW之间温盐特征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导致亚南极锋(SAF)形成的主要原因。极锋区(PFZ,指极锋PF与亚南极锋SAF之间的区域)中辐聚大于辐散,部分辐聚的水体必定来自极锋以南向北输送的温度更低的上层水,对SAF水平温度梯度的形成和维持做出贡献。风应力旋度负最大值很可能决定了南极绕极流锋(SACCF)的强度:负最大值越大,埃克曼抽吸越强,南极绕极深层水(CDW)向海面涌升程度越大,CDW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MCDW)之间温盐梯度的深度范围越大,锋强度越强。
贺志刚董兆乾
关键词:南印度洋风应力季节内变化
南大洋船载走航式ADCP资料的技术处理和技术措施以及多学科应用被引量:7
2010年
雪龙号于1995年中国第12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始进行现场观测至今,已经取得了9个南大洋航次的和2个北冰洋航次的ADCP走航观测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仍多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本文以雪龙号船载ADCP和船载相关辅助设备的性能为基础,结合其导航数据,根据对南大洋海洋学基本状况的了解,综合选择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走航式ADCP原始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资料检验、时间修正、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标定、旋转修正、船速船位计算等程序和技术处理。以此流程对1995—1999年四个雪龙号南极航次ADCP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以处理后的数据分层计算了海流,获得了沿航线的上层至500m深度中的海流绝对流速数据集,和各航次、各航段、逐层的海流矢量图。结果显示,除高纬区域外,总体数据质量可信度较高。根据这次数据处理的经历,提出了未来取得更客观、精确的ADCP测流数据的技术性建议。此外,本文还阐述了ADCP资料的多学科分析和应用的国际进展,例如用于海洋生态学和海水悬浮体的研究等。
董兆乾蒋松年贺志刚
关键词:南大洋数据处理海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