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玺祖

作品数:11 被引量:188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4篇土壤质量
  • 4篇沟壑
  • 3篇土壤质量评价
  • 3篇黄土高原
  • 3篇果园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农田
  • 2篇黄土高原沟壑...
  • 2篇高原沟壑区
  • 2篇耕地
  • 1篇氮分布
  • 1篇养分
  • 1篇易氧化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有机碳库
  • 1篇玉米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海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1篇葛玺祖
  • 10篇王旭东
  • 9篇岳西杰
  • 3篇黄婷
  • 2篇王彩霞
  • 1篇张雪辰
  • 1篇和文祥
  • 1篇郝明德
  • 1篇陈鲜妮
  • 1篇孙汉印
  • 1篇王勇
  • 1篇赵世翔
  • 1篇王蒙
  • 1篇姬强

传媒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及坡位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2g·kg-1,属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平均为0.9g·kg-1,达到中等偏高的水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在地形部位上表现出塬面>坡地>河滩地的变化趋势。农田和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相当,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下降趋势。土壤速效磷达到中等偏高水平,速效钾达到了高肥力水平,在不同地形部位上表现为河滩地>坡地>塬面。土壤速效钾、速效磷为果园土壤高于农田土壤,且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累积趋势。
黄婷葛玺祖岳西杰和文祥王旭东郝明德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养分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微团聚体分布以及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旋耕、秸秆覆盖深松处理提高了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而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对特征微团聚组成比例的影响较小。与传统耕作比较,旋耕、深松处理均能提高较大粒级微团聚体中(0.050-0.25 mm和0.010-0.05 mm)有机碳及全氮含量,而免耕使0.010-0.05 mm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所降低;旋耕、深松和免耕对小粒级微团聚体(〈0.01 mm)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0.050-0.25 mm和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全氮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与〈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含量不相关;土壤全氮与0.05-0.25 mm粒级的全氮、有机碳显著相关。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0.050-0.2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间显著正相关,而〈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其它粒级的碳、氮间不相关。从土壤微团聚体中碳、氮的分布考虑,旋耕、深松是当地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黄婷王勇王旭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团聚体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沟壑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以长武县耕地土壤为例被引量:83
2010年
以陕西省长武县所处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活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粘粒、CE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等12项指标,建立了黄土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采用客观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两种类型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了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发现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把由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与利用偏相关系数法计算出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两者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在该地区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是客观可行的。各因子的隶属度表明,活性有机质是该地区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全氮次之。几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土壤质量表明,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的,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比较发现,塬面的土壤质量相对最高,坡地(梯田)次之,河滩地相对最低。
黄婷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黄土沟壑区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被引量:8
2012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葛玺祖岳西杰孙汉印姬强王旭东
关键词:有机碳果园有机碳储量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形态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和活性的影响,以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历时7 a不同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高、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松结态、稳结态、紧接态有机碳含量,并计算了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松/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在小麦秸秆高留茬情况下,无论玉米秸秆是否还田,旋耕、深松和免耕处理均既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能提高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和松结态有机碳含量,并提高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而深松和旋耕的效果比免耕明显,是关中地区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活性有机碳
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果园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差异研究
长武县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高原沟壑区,是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旱地雨养农业的典型代表地区。该地区适宜于苹果的生长,近二十多年来苹果产业发展迅猛,许多农田被改建为果园,苹果已经取代粮食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葛玺祖
关键词:农田果园有机碳
文献传递
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的变化,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变化和长武地区土壤碳库的演变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陕西长武地区塬面上的农田和不同树龄(≤5年、〉5年~≤15年、〉15年)的果园为研究对象,对其0~2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剖面分布、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树龄〉15年果园中分别下降了22.55%和25.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树龄〉15年果园土壤紧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与农田相比下降了25.08%(P〈0.05)。土壤总有机碳、稳结合态有机碳及紧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在0~200cm土层总体呈"S"型分布。树龄〉15年果园与农田、树龄≤5年及树龄〉5年~≤15年果园相比,其0~100cm土层土壤紧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100~200cm土壤松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较低。与农田相比,树龄〉15年果园的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显著降低(P〈0.05),下降幅度为22.35%。【结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下降,且随着树龄的增加,以上3个指标明显降低;总有机碳及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在0~200cm土层分布差异明显。
赵世翔张雪辰王蒙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
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44
2012年
在关中平原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上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用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低秸9 375 kg.hm-2,中秸18 750 kg.hm-2,高秸37 500 kg.hm-2)、间接还田(厩肥,37 500 kg.hm-2)的长期定位试验21 a,观测和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氧化稳定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2%(低秸)、24%(中秸)、41%(高秸)和39%(厩肥)。施用秸秆和厩肥21 a,土壤有机碳累积系数平均分别为5.6%和7.2%。秸秆直接还田和厩肥均使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胡敏酸的能态升高且保持相对稳定。以上结果表明,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也能明显改善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质量,是提高农田固碳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
陈鲜妮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塿土玉米秸秆还田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被引量:10
2011年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土壤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包括土壤养分、环境因子、微量元素和生物酶活性等在内的14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以GIS为平台,划分并绘制了长武县土壤质量等级分布图,实现了县域土壤质量的可视化表达,对整个县域的果园和农田土壤质量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结果显示:在同一地形部位上,果园的土壤质量总体上优于农田;在同一种植方式上,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的依次循序为塬地〉河滩地〉坡地.从整个县域尺度上来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布在0.195~0.710之间,处于Ⅲ、Ⅳ、V等级的土壤仅占27%,而处于Ⅱ等级的土壤却占到总面积的59.7%.该地区的土壤质量状况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受地形部位影响比较大,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质量.对长武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县域土壤质量状况做了分析与评价.
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GIS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土壤质量评价是目前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土壤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介绍和评价了当前常用的几种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层次分析模型能很好地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把土壤质量和评价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神经网络模式,有很强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集对分析模型则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该项指标质量标准分别视为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以它们之间的联系度确定评价指标所处的不同等级。模糊数学模型则综合考虑了土壤质量状况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地理信息系统(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引入并结合其他方法,使土壤质量的动态评价与管理成为了可能。
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质量数学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