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林乾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PLC同时测定四逆汤中4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建立四逆汤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和6-姜酚4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Hypersil B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均达到良好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0.006~0.12(r=0.999 9),0.021~0.42(r=0.999 7),0.012~0.24(r=0.999 4),0.018~0.36 g.L-1(r=0.999 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RSD 1.5%),96.9%(RSD0.60%),100%(RSD 1.3%),100%(RSD 2.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实用性强,可用于四逆汤中4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刘晓范林乾蔡皓蔡宝昌
- 关键词:四逆汤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
- 四逆汤对小鼠常压缺氧和冰水游泳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通过给予小鼠灌胃四逆汤传统汤剂和药典制剂,观察四逆汤对小鼠常压缺氧条件的存活时间和冰水游泳持续时间的影响,探讨四逆汤对小鼠缺氧和寒冷刺激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给予小鼠灌胃四逆汤的传统汤剂和药典制剂7d,测定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和冰水持续游泳时间,并测定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血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冰水游泳后小鼠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四逆汤传统汤剂和药典制剂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存活时间和冰水持续游泳时间,与空白组对比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四逆汤传统汤剂与药典制剂在处方配比和剂量上有差异,2种四逆汤制剂都能提高小鼠耐缺氧和抗寒冷能力,其作用与阳性药诺迪康相当。
- 范林乾刘晓蔡皓蔡宝昌
- 关键词:四逆汤常压耐缺氧
- 正交试验优选四逆汤机械煎煮工艺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优化四逆汤机械煎煮工艺。方法: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和6-姜酚的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RP-HPLC法测定指标成分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影响因素,优选四逆汤机械煎煮工艺。结果:四逆汤最佳机械煎煮工艺为浸泡时间60 min,煎煮时间60 min,加水量10倍,煎煮2次。结论:优化的煎煮工艺合理可行,为提高四逆汤剂质量与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基础。
- 刘晓范林乾蔡皓周其冈蔡宝昌
- 关键词:四逆汤正交设计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
- 一种温控雾化浴眼仪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控雾化浴眼仪,它包括依次连通的主机、支架和喷头:主机包括由输气管路依次相连的雾化室、冷凝室和加热室;雾化室设有加料盖和加药斗,可将物料送入储液槽中;储液槽底部设有导能片;涡轮风机和雾化室相通,可将雾...
- 马宏跃段金廒丁安伟潘苏华王珏周婧张启春范林乾李尧
- 文献传递
- 中药汤剂现代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被引量:9
- 2011年
- 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是汤剂现代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这三个方法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者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 范林乾刘晓蔡皓蔡宝昌
- 关键词: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汤剂
- 四逆汤最佳煎煮工艺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优化四逆汤最佳煎煮工艺,提高四逆汤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采用RP-HPLC法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和6-姜酚的含量及浸膏重量为指标,分别考察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倍量、煎煮次数对汤剂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四逆汤临床煎煮的最佳工艺。结果:四逆汤最佳煎煮工艺为:浸泡时间为60min,煎煮时间为60min,加水倍量为10倍,煎煮2次。结论: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四逆汤最佳煎煮工艺的优化合理可行,为提高汤剂质量与临床疗效提供了实验基础。
- 刘晓范林乾蔡皓周其冈蔡宝昌
- 关键词:四逆汤煎煮工艺正交设计HPLC
- 四逆汤煎煮技术规范研究
- 四逆汤是《伤寒论》的经典药方,由附子、干姜和甘草组成。四逆汤组方精良,配伍严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特点。附子是四逆汤的君药,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干姜主要含挥...
- 范林乾
- 关键词:四逆汤双酯型生物碱煎煮工艺耐缺氧
- 文献传递
- 镰形棘豆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及抗炎机制初探(英文)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对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总挥发油、总黄酮、总皂苷和总多糖部位进行了体内外抗炎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采用两种抗炎动物模型(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卡拉胶诱导的小鼠腹腔白细胞迁移),评价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抗炎活性;以总抗氧化活性、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作为抗氧化性指标,评价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镰形棘豆抗炎抗氧化活性部位。并采用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模型探讨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的抗炎作用机制,同时对其胃肠道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且无任何胃肠道刺激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的水平、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MDA),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GSH-Px)有关。结论:本研究为阐明传统药用植物镰形棘豆的抗炎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 杨光明王栋唐炜陈醒范林乾张芳芳杨欢蔡宝昌
- 关键词:镰形棘豆抗炎活性黄酮抗氧化酶PGE2
- RP-HPLC同时测定四逆汤中3种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四逆汤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Hypersil B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2%三乙胺水溶液(冰乙酸调pH 5.2)(46∶54),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柱温25℃。结果:在35 min内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分别达到良好分离;依次在0.875~28 mg·L-1(r=0.999 8),1.125~36 mg·L-1(r=0.999 9)和0.812~26 mg·L-1(r=0.999 8)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9%,100.2%,99.9%。结论:方法简单可行,适用于四逆汤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3种双酯型乌头碱成分的同时含量测定。
- 刘晓范林乾蔡皓束雅春蔡宝昌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四逆汤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