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 作品数:46 被引量:42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力学耦合的岩石圈变形模式被引量:6
- 2008年
-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布设的143个宽频带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的SKS波分裂分析获得了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SKS分裂分析结果总体上反映了高原东部的上地幔物质流动方向,即高原内部表现为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有关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力学耦合的造山变形方式,用从GPS和第四纪断裂滑动速率数据确定的地面变形场和由地震波各向异性数据推断的地幔变形场联合分析来定量求得。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南、四川等地区新近快速增加的GPS和SKS波分裂观测数据,提供了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实际变形方式的检验。这些新的数据不仅加强了高原内部力学耦合岩石圈的证据,而且也解释了高原外部相同的耦合特征。文中引入简单剪切变形和纯剪切变形的概念,用于解释高原内外不同的耦合变形特征。青藏高原和周围区域力学耦合岩石圈的垂直连贯变形有两个方面的大陆动力学含义:第一,岩石圈垂直强度剖面被一个重要的条件所约束,即要求与重力势能变化相关的应力能够从地壳传递到地幔;第二,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一个岩石圈变形的大尺度模式,以及从高原内部的简单剪切变形向高原外部的纯剪切变形的过渡带。文中提出的力学耦合岩石圈变形模型与当前已有的多种造山运动变形模型具有不同的变形含义,因此,地幔变形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 王椿镛常利军苏伟楼海P. G. SilverL.M. Flesch
-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地震波各向异性
-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
- <正>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CNDSN)37个台站、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11个台站、中国周边地区的12个IRIS台站、1992年中美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布设11个临时台站和INDEPTH III项目199...
- 何正勤叶太兰苏伟
- 文献传递
- Seismic tomography of Yunnan region using short-period surface wave phase velocity被引量:14
- 2004年
-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23个台站记录的短周期(1~18s)面波资料,用双台窄带通滤波互相关方法,测定了在209条路径上的基阶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通过层析成像反演得到各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图象.给出了沿24°N,25°N,26°N及27°N和100.5°E的相速度频散剖面图.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相速度分布图象具有强烈的横向变化,短周期段的相速度分布与沉积层厚度密切相关,中甸、丽江东部区域在约25km深度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层,而畹町、云县、思茅一带在该深度范围是一明显的大面积高速区域.小江断裂与红河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南段为低相速度区域.云南地区强震震中位置主要分布在相速度高速与低速过渡的区域.
- 何正勤苏伟叶太兰
- 关键词:层析成像
- 次声波的激发机理和监测应用现状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次声是履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核查任务的四种监测手段之一,随着CTBT国际监测系统(IMS)次声监测网络的全球规模化建设,以及具有在大气中传播距离远且不易衰减等明显优势,次声在除核试验监测外的其他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当前次声的机理研究、监测技术发展、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次声波的激发机理和监测应用现状.获得的主要认识包括:各类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次声激发机理与信号特征差异巨大;次声传播受到大气时变状态影响,目前可利用射线追踪等几何声学方法以及全波方法进行传播模拟;目前广泛采用四元或更多子台的小孔径次声台阵、管阵降噪系统等建设方式,以及采用PMCC和BISL等算法进行检测识别和关联定位;次声在核爆炸、化学爆炸、地震、火山、流星体、泥石流、雪崩等领域的监测预测预警以及大气遥感中正在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目前次声监测技术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大气时空变化给次声监测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稀疏台站分布和风噪声问题限制了次声监测能力、时频信号对获得精细动力学参数的局限性等问题.未来发展精细化的大气模型、建设真正全球覆盖和立体覆盖的次声监测系统将可能成为新的研究趋势,这也将促进次声波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杨星浩苏伟蒋长胜边银菊
- 关键词:次声大气模型灾害预警
- 青藏高原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及面波方位各向异性
- 2013年
-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产物,其地壳上地幔结构复杂,深部结构是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在近期的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壳幔变形和耦合的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试图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宽频带数字记录做Rayleigh面波的层析成像,以获得青藏高原及邻区从地壳到岩石圈地幔的群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图像,以及三维S波速度结构,了解俯冲碰撞模型并探讨壳幔变形耦合的构造意义。
- 苏伟
- 关键词:青藏高原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RAYLEIGH波方位各向异性
- 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各向异性和相关壳幔耦合模式
- 新近从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布设的宽频带固定和流动台站获取远震记录的 SKS 震相的分裂分析中, 获得了台站下方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高原东部及邻区143台站 SKS 分裂结果的图像基本上反映了上地幔物质的流...
- 王椿镛苏伟常利军P.G..SilverL.M.Flesch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变形场地震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
- 文献传递
- 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反演
- <正>华北地区是世界上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多次7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区内分布有一系列北东向活动断裂和一组北西向活动断裂,著名的“张渤地震带”大部分位于区内。2006年下半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
-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苏伟明跃红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被引量:41
- 2006年
-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球动力学问题中,笔者在文中主要考虑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有关的问题,它涉及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壳-幔的耦合-解耦模型。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支持存在下地壳流动的模型。青藏高原东部和川滇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SKS波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延迟时间)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壳-幔变形特征是不同的,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个板块碰撞带。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壳幔变形属于垂直连贯变形,它以缩短为主,而高原外部的地壳(或岩石圈)则相对于其下方地幔运动。在高原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地幔变形过渡带。然而,高原内部的垂直连贯变形与高原内部存在大范围下地壳流动的模型不一致。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近两年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试图从地震记录中确定过渡带的位置和探讨它的流变性质。文中扼要回顾已经取得的结果,并介绍正在进行的研究。
-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常利军苏伟
-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结构下地壳流动
-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in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the deep tectonic setti...
- 王椿镛楼海苏伟常利军姚志祥王溪莉李红谊吕智勇戴仕贵
-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各向异性
- 长白山天池火山流动地震观测研究
- 1985年以来,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表明,2002年6月之前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震的发生频次一直较低,但之后,火山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加(吴建平等,2004),最大震级逐年升高,由2002年的ML2.9,200...
- 吴建平明跃红苏伟
- 关键词:地震观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