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邦琦

作品数:51 被引量:307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沉积物
  • 12篇菲律宾海
  • 8篇表层沉积物
  • 7篇矿物
  • 7篇海域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5篇西菲律宾海
  • 5篇黄河
  • 5篇古环境
  • 5篇海脊
  • 5篇放射虫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地质
  • 4篇深海
  • 4篇全新世
  • 4篇西太平洋
  • 4篇稀土元素
  • 4篇结壳
  • 4篇海槽

机构

  • 33篇青岛海洋地质...
  • 13篇国土资源部
  • 1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地质调查...
  • 9篇国家海洋局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深海基地...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1篇胡邦琦
  • 15篇赵京涛
  • 11篇李军
  • 10篇丁雪
  • 10篇窦衍光
  • 10篇李军
  • 9篇李国刚
  • 8篇宋维宇
  • 8篇王利波
  • 8篇郭建卫
  • 5篇张兰兰
  • 5篇白凤龙
  • 4篇布如源
  • 4篇徐方建
  • 4篇李攀峰
  • 4篇黄威
  • 4篇崔汝勇
  • 3篇刘森
  • 3篇向荣
  • 3篇孙荣涛

传媒

  • 23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沉积学报
  • 4篇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6
2012年
对辽东湾14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的分布格局,结合该区沉积物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探讨了两者对辽东湾海域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砂质泥和泥质砂为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范围较大(-0.06~7.42Φ),大多数站位集中在4~6Φ,平均粒径有两侧向中部逐渐变细的趋势。整体上,辽东湾东侧表层沉积物粒度比西侧粗,砂含量明显增加。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沿岸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而潮流和沿岸流对沉积物的分布起到控制作用。根据沉积物底质类型、物源及区域水动力强弱,将研究区划分为湾顶泥质、西岸砂质、渤海泥质、辽东浅滩砂质以及残留过渡沉积等5个沉积区。
徐东浩李军赵京涛胡邦琦白凤龙窦衍光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
利用钍-230(^(230)Th)修正的钍-232(^(232)Th)重建古风尘通量研究进展及其在西太平洋的应用
2021年
风尘通过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供应从而调控全球气候,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风尘的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并提出将^(232)Th作为一种准确重建约50万年以来风尘沉积通量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基于^(230)Th的标准化方法,它可用于修正由于海洋底流频繁扰动引起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变化,然后结合^(230)Th标准化方法修正后的232Th通量,并利用10.5μg/g换算得出的风尘沉积通量,通过和实测值对比,阐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对比晚全新世与末次冰盛期^(230)Th标准化后的基于^(232)Th获取的风尘沉积通量,也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总结该方法在西太平洋的前期应用,认为此方法在西太平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欧阳思齐夏谨琪胡邦琦罗一鸣
关键词:西太平洋
晚上新世以来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21年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尘的演化历史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蒙脱石含量次之,平均为2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8%,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5%。XT4孔黏土矿物组成符合亚洲大陆风尘与周边火山岛弧的二端元混合模型特征,其中蒙脱石主要为周边火山岛弧物质贡献,而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是亚洲风尘贡献。晚上新世以来XT4孔的伊利石/蒙脱石比值表现为阶段性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高纬冰川的扩张导致亚洲中纬度地区干旱化加剧。此外,东亚夏季风降雨强弱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源区风尘释放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结果初步揭示了晚上新世以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多圈层相互作用下的风尘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丁雪胡邦琦徐方建徐方建郭建卫崔汝勇
关键词:黏土矿物风尘上新世菲律宾海
细菌细胞膜脂记录的西太平洋暖池约4 Ma以来沉积物风尘陆源输入变化
2021年
西菲律宾海作为西太平洋暖池的一部分,重建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热力学变化、陆源输入变化,对于理解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地质时间尺度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古菌与细菌的细胞膜质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对西菲律宾海XT-47孔沉积物的陆源输入及其上方水体温度的变化进行重建,发现该沉积柱顶部(0~260 cm,约16.6~18.8 ka)BIT指标为0.01~0.2,TEX^H 86重建的上层海水平均温度为22.5℃,而底部(260~632 cm,约18.8~4000 ka)TEX^H 86重建得到的上层海水温度绝对值波动剧烈(0.6~26℃),在此范围内BIT>0.3,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超过BIT界定的陆源输入对TEX^H 86重建古温度有效性的阈值,这导致了该深度范围内TEX^H 86重建古温度变化的严重偏差。以260和470 cm为界,该沉积柱的沉积相出现明显变化,上层为大量纹层硅藻席沉积,中层为远洋黏土和硅藻泥互层,下层为远洋黏土沉积;同时,支链GDGTs(branched GDGTs,br GDGTs)的组成也出现明显差异,说明其来源可能有所不同。基于以上分析,提出260 cm以浅,brGDGTs可能主要为海相原位自生为主;而260 cm深度以下,主要以风尘输送的陆源brGDGTs为主。该结果显示陆源输入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本研究为高低纬之间的海陆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赵小小吴玥汀董良章陶亮胡邦琦李清王风平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
西菲律宾海盆XT06孔第四纪磁性地层与深海沉积动力过程
2021年
菲律宾海是西太平洋典型的风尘汇集区,也是南极底层水影响的远端地区。由于水深较大等原因,这一热点地区沉积物的古环境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对菲律宾海中部XT06孔沉积物开展了磁性地层和粒度测试工作,分析了XT06孔沉积记录的年代学特征和沉积过程,初步探讨了区域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与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通过系统交变退磁实验,XT06孔沉积物可以辨识出6个磁极性区间,分别对应于布容正极性时、加拉米洛亚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与国际标准磁极性序列对比,发现XT06孔的沉积速率由快转慢,指示了在1.0~1.5 Ma曾发生过一次明显的沉积转折,可能代表了区域深海沉积中心的迁移,与东亚-西太平洋构造活动等密切相关。(2)XT06沉积物属于典型的远洋悬浮体,反映了较弱的沉积动力环境。通过多种粒度分析方法的交叉对比和验证,发现XT06孔沉积物包含粗、细两个互为消长的动力学组分,指示了较为稳定的深海沉积环境。通过对比其他古环境指标,我们推测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亚洲内陆干旱化导致的粉尘输入增加可能是控制XT06孔沉积物粒度逐步变细的主要因素;而在更高时间分辨率上XT06孔沉积物粒度粗细变化可能主要受深海环流强度的控制作用,体现了冰期南极深/底层水团影响减弱、而间冰期增强的区域特征。本文结果展现了菲律宾海中部沉积过程的一些关键特征,揭示了菲律宾海沉积记录在深入研究地球系统多圈层耦合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胡邦琦易亮易亮赵京涛郭建卫丁雪王飞飞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沉积物粒度第四纪菲律宾海
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孔隙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 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索深海孔隙水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太平洋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东、西两侧的两个钻孔沉积物进行了高精度的孔隙水采样工作,分析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稀土元素的浓度、配分模式以及分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这两个钻孔沉积物均处于氧化环境,表现出海水-沉积物界面和浅层孔隙水(2.5~20 cm)中相对富集轻稀土和中稀土,而中层(25~60 cm)和深层沉积物(>65 cm)孔隙水中则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的特征。初步推断有机质和锰(氢)氧化物的分解和吸附作用是造成孔隙水中稀土元素分馏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九州-帕劳海脊的东、西两侧海域,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浓度和分馏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周围环境中的矿物组成和锰(氢)氧化物等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但是研究区域深海孔隙流体并不能为海洋贡献稀土元素。
车宏胡邦琦胡邦琦丁雪宋维宇郭建卫崔汝勇
关键词:稀土元素孔隙水地球化学菲律宾海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对不同区域环境的响应
2021年
为了解菲律宾海放射虫的区域分布特色,利用同样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样中的放射虫进行对比分析,鉴定统计了500个属种,物种多样性较高。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菲律宾海更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或沉积环境;南海北部放射虫丰度非常高且罩笼虫目占据较大优势,表明南海北部区域营养盐和生物生产力较高;冲绳海槽放射虫丰度相对较低且泡沫虫目占据绝对优势,推测冲绳海槽的海底沉积环境可能不利于放射虫壳体的埋藏富集。RDA分析结果显示暖水种在冲绳海槽的分布与夏季125 m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可能与夏季黑潮次表层水的影响有关;在南海北部,暖水种的分布主要受冬季75 m硅酸盐和夏季200 m磷酸盐的影响控制,说明高浓度的硅酸盐可能更加有利于罩笼虫目的发育繁殖;菲律宾海主要是次表层水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放射虫暖水种的分布,比如75 m冬季盐度、200 m年均溶解氧含量和125 m夏季温度。此外,菲律宾海中深层水(1000~3000 m)不同层深66个环境变量和生活于该水体中的5个冷水种的RDA分析结果,显示菲律宾海北部区域主要与1000 m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与富含硅酸盐的北太平洋中深层水南下进入菲律宾有关;而在菲律宾海中南部的分布则主要与1000 m硅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2000 m溶解氧和2200 m磷酸盐和硝酸盐呈明显正相关,可能与具有高溶解氧低硅酸盐性质的绕极深层水由南端进入菲律宾海后,一部分水体向上进入菲律宾海中层水有关。
邱卓雅张兰兰胡邦琦常虎程夏雯向荣
关键词:环境变量表层沉积物
九州-帕劳海脊南段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3年
菲律宾海地理位置特殊,蕴含着丰富的前沿地球科学问题,是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菲律宾海中部九州-帕劳海脊南段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了解尚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采集于九州-帕劳海脊南段水深为3 900~6 100 m的69个站位样品开展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判别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为远洋黏土和硅质软泥,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碎屑组分化学风化程度均较低,受分选和再循环的影响较小,是亚洲风尘物质和岛弧火山物质的混合产物,且以亚洲风尘物质为主;研究区不同类型站位的沉积环境基本一致,整体处于氧化沉积环境,底层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不是研究区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如Mo)元素富集的控制因素,铁锰(氢)氧化物是连接水体-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源-汇过程的重要纽带。此外,底部氧化还原条件可能不是该海域硅藻席沉积保存的必要条件。
丁雪胡邦琦赵京涛王飞飞黄威李攀峰李攀峰郭建卫刘佳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
海洋古温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冲绳海槽区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表层海水古温度的重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反演的表层洋流的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3种新兴的地球化学温度指标(Mg/Ca、Uk′37和TEX86)应用十分广泛,但也是各有利弊。在冲绳海槽地区,不同古温标的应用结果差异较大,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全球角度总结了3种古温标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剖析了具体应用过程中不同古温标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差异。重点综述了冲绳海槽区古温标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强调了区域性古温标适用性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温度演化机理研究面临的挑战。
赵京涛李军窦衍光窦衍光王利波白凤龙胡邦琦
关键词:MG/CA冲绳海槽
基于微地貌特征的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底稳定性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逐步提高,深远海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受限于技术手段,高精度调查资料难以获取,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海底稳定性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地貌特征的深远海海底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已有的研究工作,本文选取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中南部某区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平台建立研究区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提取宏、微观地貌因子,结合全球地震数据、研究区底质类型和潜在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研究区海底稳定性,并绘制海底稳定性区划图。结果显示,对区域3 220个评价单元进行稳定性分析,可将研究区海底稳定性划分为5个等级,包括基本稳定、较稳定、中等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其中,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较为平坦的中北部,不稳定区多发育在九州-帕劳海岭、海山、山间盆地等大规模地貌单元发育区,分析揭示,研究区海底稳定性与微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微地貌特征的海底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深远海海底稳定性评价。
刘娅楠贾超胡邦琦刘森刘森宋维宇
关键词:微地貌菲律宾海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