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梅

作品数:229 被引量:75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1篇期刊文章
  • 55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1篇骨髓
  • 77篇增生
  • 77篇骨髓增生
  • 77篇骨髓增生异常
  • 76篇综合征
  • 72篇异常综合征
  • 69篇增生异常综合...
  • 69篇骨髓增生异常...
  • 55篇细胞
  • 54篇血小板
  • 42篇青黄散
  • 42篇黄散
  • 40篇免疫
  • 39篇中医
  • 39篇白血
  • 39篇白血病
  • 38篇血小板减少
  • 29篇血小板减少症
  • 29篇中药
  • 27篇急性

机构

  • 228篇中国中医科学...
  • 42篇北京中医药大...
  • 34篇中国中医科学...
  • 9篇北京中医药大...
  • 8篇北京市昌平区...
  • 7篇北京藏医院
  • 6篇北京市鼓楼中...
  • 4篇北京市隆福医...
  • 3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江西省中医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229篇胡晓梅
  • 100篇麻柔
  • 82篇许勇钢
  • 68篇刘锋
  • 66篇王洪志
  • 49篇王明镜
  • 46篇杨晓红
  • 41篇肖海燕
  • 39篇全日城
  • 37篇李柳
  • 32篇郭小青
  • 30篇张姗姗
  • 26篇唐旭东
  • 25篇胡乃平
  • 25篇赵攀
  • 25篇吕妍
  • 22篇杨秀鹏
  • 20篇刘驰
  • 19篇徐述
  • 16篇方苏

传媒

  • 17篇中国中西医结...
  • 16篇白血病.淋巴...
  • 14篇中国实验血液...
  • 1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0篇国际中医中药...
  • 6篇中国中医药信...
  • 6篇中医杂志
  • 6篇世界中西医结...
  • 6篇世界中医药
  • 5篇中华中医药杂...
  • 5篇北京中医药
  • 5篇第十一届全国...
  • 4篇上海中医药杂...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河南中医
  • 3篇中国中医基础...
  • 3篇天津中医药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

  • 3篇2025
  • 11篇2024
  • 8篇2023
  • 14篇2022
  • 10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16篇2018
  • 18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19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13篇2011
  • 15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1篇2007
  • 7篇2006
2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伴CD_(56)阳性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 CD56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就近 2年来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CD56的 92例急性白血患者中发现的 CD56阳性病例 ,分析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结果 :92例急性白血病中 15例 (16 .3% )表达 CD56,其中 1例急性前髓系 /NK细胞白血病 (Myeloid/NK cell precursor acute leukem ia) ,1例原始 NK细胞白血病 (Blastic NK cell leukemia) ,1例 NK样 T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NK- like T- cell lymphoma/leukemia) ,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伴 NK细胞抗原表达或急性髓系 /NK细胞白血病。结论 :伴 CD56阳性急性白血病 ,其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见于 M2 、M5、L2 ,髓外浸润多见 ,多预后不良。
麻柔许勇钢胡晓梅杨经敏刘锋杨晓红张姗姗胡乃平王忠芬杨柳刘驰杨留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CD56流式细胞仪预后
基于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活化相关差异蛋白的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寻找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特异性蛋白,并进行验证。方法: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LFP)检测ET患者和健康者血清蛋白质谱,选取疾病组蛋白丰浓度较对照组差异倍数上调或下调1.3倍及两组蛋白丰浓度经t检验P<0.05的蛋白定义为差异蛋白。应用KEGG和GO分析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组间差异蛋白平均丰浓度的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差异蛋白,应用平行反应监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发现差异蛋白共140个,其中72个蛋白表达上调,68个蛋白表达下调。KEGG富集显示差异蛋白表达与血小板活化通路相关,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差异蛋白是GPV、COL1A2、GP1bα、COL1A1和GPVI,其中GPV、GP1bα和GPVI表达上调,COL1A2和COL1A1表达下调。对COL1A1、GP1bα、GPVI和GPV进行PRM验证,其结果与LFP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ET患者差异蛋白与血小板活化通路激活相关,GPV、GPVI、COL1A1和GP1bα等差异蛋白可作为ET血小板活化相关的新靶点。
李芋锦马菊宁王子卿杨二鹏王明镜明静王德好牛继聪刘为易胡晓梅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活化蛋白组学生物学标记血清
青黄散及健脾补肾方药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07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观察青黄散加补肾健脾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7例MDS患者,给予青黄散、健脾补肾汤药及雄性激素,治疗时间为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血小板(PLT)计数,并评价血液学指标疗效、不同分型疗效、不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危险度分层疗效、不同遗传学分组疗效。结果 107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比较,WBC、PL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含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与WBC疗效比较、Hb与PLT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WBC与PLT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分型疗效比较、不同IPSS危险度分层疗效比较、不同遗传学分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黄散加健脾补肾中药联合西药综合治疗MDS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主要对红系起作用,疗效与分型、IPSS危险度分层及遗传学分组无明显相关性。
周庆兵王洪志杨秀鹏郭小青杨晓红许勇钢胡晓梅麻柔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青黄散健脾补肾中西结合治疗
不同克隆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对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的治疗反应
邓中阳赵攀王洪志郭小青杨秀鹏许勇钢胡晓梅
益髓颗粒治疗低、中危Ⅰ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特色与评价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介绍益髓颗粒治疗低、中危Ⅰ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试验方案,评价其临床实用性、科学性及方案设计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与西医实验室指标的国际同步化与公认性,为今后临床推广和行业公认奠定基础。采用前瞻性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通过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客观评价益髓颗粒治疗低、中危Ⅰ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运用中医理论并分析相关指标,将临床症状体征与现代实验室相关指标相结合,从生活质量与客观疗效两方面探索运用益髓颗粒治疗低、中危Ⅰ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与效应机制。
李蕊白董青吕鹏胡晓梅杨秀鹏侯丽张雅月
龙柴降血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随机对照研究
2024年
目的 评价龙柴降血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有效性、抗凝作用和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羟基脲1.0 g/d或短效干扰素900万U/w或长效干扰素180μg/w,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龙柴降血方。治疗周期为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分、有无疾病进展及血栓形成或出血事件。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数(CI)、血栓最大振幅(MA)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并观察龙柴降血方的抗凝作用。应用血栓弹力图中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AA抑制率,评估ET患者是否存在AR以及龙柴降血方对AR的影响。结果 72例患者中,7例患者脱落,可评价患者65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33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升高,PLT计数及MPN-10积分下降(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疾病进展及血栓或出血事件。两组患者中,29例(44.62%)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对照组14例,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高凝状态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AR发生率为46.15%(30/65),对照组16例,观察组14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A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龙柴降血方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并能改善ET患者高凝状态和阿司匹林抵抗。
孙妍杨二鹏李雨蒙牛继聪陈科邹吉轩王明镜刘为易吕妍陈卓胡晓梅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高凝状态阿司匹林抵抗随机对照试验
邓成珊治疗淋巴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5年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邓成珊名中医治疗淋巴瘤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淋巴瘤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通过对2019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在中国中医学科学院西苑医院经邓成珊主任问诊开方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期间邓成珊主任共为淋巴瘤患者开具治疗处方150首。将组方药物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并分析其方剂中的中药药味、药性、作用归经、药物出现的频率等相关数据。结果常用中医药物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土茯苓、金银花、半枝莲、莪术、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四气五味分布中,寒性>平性>温性>凉性>热性,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药物归经分布中,肝经>肺经>脾经>肾经>胃经>心经;核心药物组合中多见酒萸肉、山药等药物与熟地黄相关联。结论经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邓成珊主任治疗淋巴瘤的中医用药规律主要以“清热解毒兼以温补”为法,以“扶正祛邪兼顾调和”为治疗原则。
费飞刘晓王文生·王月马菊宁王雪莹刘为易肖海燕胡晓梅
关键词:淋巴瘤用药规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008年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体外培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表型测定、细胞周期分析,并分别用RT-PCR及FISH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中bcr-abl的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到贴壁细胞成梭形生长,其细胞表型主要特点为Hk1+CD-31 CD-34,95%的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能够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克隆可能起源于比造血干细胞更高水平的干细胞.
郑春梅刘锋麻柔李柳胡乃平胡晓梅徐勇刚杨晓红王洪志刘池张姗姗肖海燕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针刺防治化疗引起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评价针刺防治治疗化疗引起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有关针刺治疗化疗引起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中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使用软件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个RCT和CCT,共纳入1458例。与对照组比较,针刺能显著降低化疗引起急性呕吐(RR=0.71,95%CI为0.60~0.84,Z=3.93,P<0.0001)、24~48 h延迟性呕吐(RR=0.61,95%CI为0.52~0.72,Z=5.96,P<0.00001)、48~72 h延迟性呕吐(RR=0.80,95%CI为0.71~0.89,Z=3.86,P=0.0001)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针刺对化疗引起的急性呕吐(RR=1.07,95%CI为1.03~1.11,Z=3.40,P=0.0007),24~48 h延迟性呕吐(RR=1.12,95%CI为1.07~1.18,Z=4.97,P<0.00001)以及48~72 h延迟性呕吐(RR=1.09,95%CI为1.03~1.14,Z=3.30,P=0.001)的疗效比较显著。结论:针刺可降低化疗引起急性呕吐和延迟性呕吐的发生率,对化疗引起的急性和延迟性呕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邹吉轩孙妍宋英李雨蒙刘为易胡晓梅
关键词:针刺化疗急性延迟性呕吐META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与循环肿瘤DNA突变位点一致性的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肿瘤DNA(BM-tDNA)与外周血浆循环肿瘤DNA(PP-ctDNA)突变位点的一致性。方法:用NGS 127-gene panel的骨髓与外周血同期送检者(19例)检测肿瘤DNA,分析BM-tDNA与PP-ctDNA突变位点VAF的一致性。随机加测其中5例患者外周血细胞的肿瘤DNA(PC-t DNA),并分析PC-tDNA与PP-ctDNA以及BM-tDNA突变位点VAF的一致性。另外检测和分析13例非同期送检患者PP-ctDNA与BM-tDNA的VAF差值,并与同期患者PP-ctDNA与BM-tDNA VAF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同期(19例)与非同期(13例)患者人均PP-ctDNA浓度分别为0.59 ng/μl和0.604 ng/μl,其中位数浓度分别为0.330 ng/μl和0.338 ng/μl。19例同期送检患者BM-tDNA与PP-ctDNA交集位点的VAF有较好的一致性(R^2=0.9693;P<0.05),其中单碱基置换(SNP)位点VAF的一致性(R^2=0.9712)较插入缺失(Indel)位点为好(R^2=0.6813),BM-tDNA与PP-ctDNA中有临床意义的位点的检出率和VAF均有较好的一致性(R^2=0.9203,P<0.05)。19例同期送检患者中,12例初诊(R^2=0.9325,P<0.05)和5例治疗后(R^2=0.9875,P<0.05)患者BM-tDNA与PP-ctDNA的VAF均有较好的一致性。随机加测其中5例患者的PC-tDNA结果显示,PC-tDNA与PP-ctDNA(R^2=0.8783)以及BM-tDNA(R^2=0.9633)突变位点的VAF均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与19例同期送检患者相比,13例非同期送检BM-tDNA与PP-ctDNA VAF差值显著增大(P<0.05)。结论:PP-ctDNA浓度稳定,临床有意义位点与BM-tDNA一致性高,样本容易采集,可代替骨髓作为基因检测的生物样本。
赵攀朱千赜范腾刘为易肖海燕肖海燕黄刚胡晓梅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