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心脏
  • 2篇人工心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狭窄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心脏病
  • 1篇心脏移植
  • 1篇血泵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狭窄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净化
  • 1篇血液净化治疗
  • 1篇血液疗法
  • 1篇血症
  • 1篇血脂

机构

  • 10篇天津市医学科...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1篇翁铭庆
  • 5篇李津荣
  • 1篇刘宝祥
  • 1篇李凤香
  • 1篇俞耀庭
  • 1篇郭良玉

传媒

  • 7篇国外医学(生...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图书馆工作与...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 1篇198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津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质量控制系统被引量:5
2003年
借鉴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原理 ,对查新咨询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以促进查新咨询工作的科学性 。
郭良玉刘宝祥翁铭庆
关键词: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被引量:1
1989年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中心脏病居死亡之首。以美国为例1983年有230万慢性心衰患者,近40万慢性心衰新病例和16万5千人死亡;患者中仅50%有机会生存5年,而心脏功能为NYHA(纽约心脏协会)Ⅳ级者生存大于1年之机会小于50%;死亡者中50%为猝死。中国近年来心脏病也已跃居死因的前三位。因此在内、外科中对心脏病的医治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翁铭庆
关键词:心脏移植人工心脏心脏病
人工胰现状
1991年
能模拟胰腺生理分泌功能的人工胰是维持完善的血糖调节以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各种人工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研究现状;讨论了与人工胰有关的胰岛素问题和人工胰的给药途径;综述了胰岛素输注泵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在糖尿病病理生理学研究申的应用;评述了人工胰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的研究课题。
翁铭庆
关键词:糖尿病
改性血红蛋白携氧载体研究进展
2000年
天然血红蛋白 ( Hb)经改性处理后可改善稳定性和氧亲合性。近半个世纪的研制产生了三代改性血红蛋白制品 :第一代为化学改性 Hb,已趋成熟 ,有多种制品问世 ,现正进行 ~ 期临床试验 ;第二代为包含了红细胞酶类的化学交联 Hb和利用分子遗传工程制备的重组 Hb;第三代为微包囊 Hb,其结构和功能更接近天然红细胞。Hb的来源除人红细胞外还包括牛 Hb,利用重组 DNA技术从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提取的重组 Hb及转基因 Hb。
李津荣翁铭庆
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
1993年
血液净化治疗病症的范围日益广泛,试验及临床证明,对治疗药物及饮食控制无效的高脂血症效果肯定。高脂血为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更可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因而血液净化去除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是防治动脉硬化心脏病的一个有效手段。
翁铭庆
关键词:血液疗法高血脂动脉硬化
金属支架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1998年
金属支架问世至今,临床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已扩展到胆道、血管、气管、消化道等各个领域,并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李凤香翁铭庆
关键词:金属支架胆管狭窄血管狭窄气管狭窄
改性血红蛋白人工血进展
1992年
取自天然红细胞的血红蛋白(Hb)经化学改性制成血液代用品(人工血),具有应用时不受患者血型限制并可避免病毒传播的特点,在物理性能和携氧能力方面优于氟碳化物。本文介绍了改性血红蛋白人工血进展情况,包括微包囊Hb、化学改性Hb制品;Hb生物相容性及毒性反应机理;Hb在治疗中的应用。文章认为,Hb制品资源问题已解决,就纯度、性能、疗效及价格而论,用牛Hb甚至优于人血Hb,改性Hb作为血液代用品具有广阔前景。
李津荣俞耀庭翁铭庆
关键词:生物相溶性血红蛋白
生物人工肝细胞组分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生物人工肝是治疗暴发性肝衰的有效方法。所有的生物人工肝均含有肝细胞作为其生物组分。众多不同的细胞诸如猪肝、人肝细胞或细胞系均已应用,也研究了不同的培养方法,以期完善生物组分的活性。肝细胞的理想来源为永生化人肝细胞和人干细胞,但要做到成功地应用于生物人工肝则对这两种细胞的功能及安全性均应加以改进。
李津荣翁铭庆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肝细胞永生化干细胞
人工心脏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0年
人工心脏在近半个世纪的研制过程中 ,血泵的材质、结构、制作工艺、功能和使用寿命均有显著改进 ,出现了气动、电动、电液压等不同驱动方式 ,所产生的血流也更接近生理心脏。最新的微型血泵还可植入主动脉内 ,通过促进局部血流而达到辅助整体循环的效果。人工心脏的控制系统也达到了智能化。迄今已有各种特性和功能的血泵先后研制成功。目前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均已进入临床应用。既可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又可用于心衰病人的长期辅助以便自体心脏恢复功能。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了人工心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之 ,随着人工心脏的功能完善将在临床中产生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津荣翁铭庆
关键词:人工心脏血泵
氟碳化合物研究进展
1992年
近年来全氟碳化合物(Perfluorochemicals,PFC)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可观进展。PFC携氧能力有显著提高,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血红蛋白。PFC的生物代谢研究已进入细胞水平,对于PFC物理性能与生物性能之间的相关作用有深入的了解。并发现由于网状内皮细胞吞噬PFC的作用而加速了PFC的排泄。PFC所致的巨噬细胞募集则产生抑制感染的效果。目前基于这一免疫学现像正在做以PFC作为造影剂和特异性药物载体的试验。PFC并有免疫增强荊的作用。大量活体试验中未发现严重急性毒性反应。PFC的适用范围包括脑、心脏及其它器官的缺血治疗,离体器官灌流,影象诊断的造影剂和肿瘤化疗与放疗的辅助治疗。
李津荣翁铭庆
关键词:氟碳化合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