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钢芹

作品数:4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嘉应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5篇客家
  • 11篇文化
  • 9篇文化认同
  • 8篇音乐
  • 7篇仪式音声
  • 7篇音声
  • 6篇钢琴
  • 5篇民俗
  • 4篇教学
  • 3篇仪式音乐
  • 3篇隐喻
  • 3篇人类学
  • 3篇声腔
  • 3篇客家民俗
  • 3篇互文
  • 3篇互文性
  • 3篇花舞
  • 3篇和声
  • 3篇承继
  • 2篇仪式

机构

  • 37篇嘉应学院

作者

  • 37篇罗钢芹
  • 8篇董晓梅

传媒

  • 6篇吉林艺术学院...
  • 4篇音乐创作
  • 3篇北方音乐
  • 3篇艺术研究(哈...
  • 2篇四川戏剧
  • 2篇音乐探索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2篇艺术探索
  • 2篇嘉应学院学报
  • 2篇音乐文化研究
  • 1篇天津音乐学院...
  • 1篇歌海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大舞台
  • 1篇中国戏剧
  • 1篇乐府新声(沈...
  • 1篇艺术教育
  • 1篇芒种(下半月...
  • 1篇人民音乐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号隐喻建构下的音声叙事——客家“埔寨火龙”仪式音声的隐喻性与文化认同
2024年
“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火龙”仪式音声是客家人的一种“族性符号”,它隐喻了客家人的“中原文化情结”和“中原汉民身份”。但从音声符号的文本建构来看,“埔寨火龙”又是一种多重文化认同建构下的文化再造,其仪式音声的符号隐喻,折射了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思想。
罗钢芹董晓梅
关键词:客家仪式音声文化认同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2021年
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密不可分。
罗钢芹
关键词:客家文化文化符号隐喻文化认同
客家民俗“锣花舞”仪式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2020年
"锣花舞"是一种降神驱邪、祈福消灾的客家民俗仪式,至今仍活跃在客家人的驱邪、祭祖、庙会等礼仪活动中,为客家地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客家人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祈求家族兴旺、平安健康的心理。"锣花舞"仪式中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给予客家人许多心理期许,同时也在客家族群间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本文立足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锣花舞"仪式的过程、文化属性、人类学意义等进行分析和阐释。
罗钢芹
关键词:客家民俗文化符号文化人类学
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性风格浅析被引量:10
2013年
王建中钢琴创作立足于民族五声性的创作思想,巧妙的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钢琴演奏技法相互融合,体现了钢琴创作的民族性风格。文章以王建中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作品中的民族性旋律、和声、节奏和模仿民族器乐演奏技法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其钢琴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性风格特征。
罗钢芹
关键词:钢琴作品
承继与变异——客家唢呐“七盏灯”仪式音声的考察与研究
2020年
客家唢呐"七盏灯"是客家社会最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常常出现在客家人的婚庆、寿庆和节日社火等活动中。唢呐七盏灯是指唢呐艺人在自己的头、肩膀、肘部、手腕上摆放七盏油灯,同时吹奏唢呐,边舞边行的完成送灯仪式。作为南迁的中原汉民,客家人在唢呐"七盏灯"的曲调上保留了中原唢呐曲牌中粗狂豪放的曲风特点,同时又融入了客家小调中婉转细腻的音调成分,具有承继性与变异性的文化特征。研究唢呐七盏灯吹打乐,考察、研究客家文化和民间器乐曲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罗钢芹
关键词:民族性凝聚力
客家“跳觋”音声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与符号学解读
2023年
客家“跳觋”音声文本的文化内核为中原汉族文化,它与历史上的中原汉民“跳觋”一脉相承。仪式中的“号角与铜锣”“巫腔与巫舞”,以及婉转细腻、清新洒脱的畲族歌谣等构筑的音声环境,是客家民众对粤东本土畲族信仰的承袭与坚守。“跳觋”音声文本印证了客家社会汉畲文化长期的交融与互渗,仪式中各种汉畲文化符号的互文性建构与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汉畲文化符号与族群情结的融合,其目的是建构一种汉畲族群普遍认同的“文化共相”,最终实现客家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罗钢芹
关键词:互文性符号学文化认同
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概览
2014年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开放式教育理念、专业化课程设置、系统性教学内容和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了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理论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罗钢芹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体系
客家“锣花舞”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文化认同被引量:1
2023年
“互文性”是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主要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引用、套用、影射、重写等相互关系。从“互文性”理论出发,结合民族音乐学“局内与局外”“共时与历时”等研究视角来看,客家“锣花舞”仪式音声文本是汉畲文化语境下构成的一种复合型音声文本,并且在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中呈现出“现象文本”与“生产文本”,“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二重变奏特征。在“互文性”理论中的“源文本”与“承文本”关系中,客家“锣花舞”仪式的文化内核始终是中原汉族文化,其仪式音声文本的“互文性”建构,最终目的是实现客家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罗钢芹
关键词:客家仪式音声互文性文化认同
粤东客家“安龙转火”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以五华民俗“跳觋”和“七盏灯”音乐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粤东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仪式——"安龙转火"。根据客家习俗,无论是新祠落成,还是旧祠重光,都需要重新将龙神和香火引入宗祠供奉,这就是"安龙转火"仪式,而要完成这一仪式,必须请当地懂得道术的觋公或七盏灯艺人来做表演。本文以安龙转火仪式中两种常见的民俗表演——跳觋和七盏灯为例进行研究,揭示出两种仪式音乐里中原文化因子与客家民间曲调的有机融合,为我们考察、研究粤东民俗和曲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罗钢芹
关键词:粤东客家仪式音乐
解析客家民歌的主要音调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客家地区由于地形、语言复杂,居住比较分散,形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歌音调。文章从客家民歌音调入手,对客家民歌中几种主要唱腔的音调进行初步的音调分析和分类,从中得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民歌音调,以期更好地传承这一地方民歌艺术。
罗钢芹
关键词:客家山歌小调号子灯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