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
- 作品数:36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土壤中锑的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 2023年
- 锑(Sb)的形态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性、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因此了解土壤中的Sb形态及其影响机制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总结土壤中Sb的存在形态,阐述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对土壤中Sb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在好氧条件下,Sb(Ⅴ)是Sb污染土壤中主要的存在形态,在厌氧土壤中,存在大量的Sb(Ⅲ),然而许多研究表明,Sb(Ⅴ)也是厌氧土壤中Sb的主要形态.土壤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Sb的形态.土壤的Eh和pH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铁锰氧化物和腐殖酸等物质对Sb(Ⅲ)的氧化速率来影响Sb的形态.铁锰氧化物、NO3-和硫化物对土壤中Sb的形态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介导Sb(Ⅲ)的光催化氧化,非生物电子转移以及产生·OH,·O_(2)^(-)和Fe(Ⅳ)等途径氧化Sb(Ⅲ);一些含Fe(Ⅱ)的矿物和硫化物是Sb还原剂,将Sb(Ⅴ)还原为Sb(Ⅲ).微生物也是影响土壤中Sb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Sb污染土壤中的Sb氧化菌可通过酶促氧化机制和非酶促氧化机制,将Sb(Ⅲ)氧化为Sb(Ⅴ). Sb还原菌中的Sb还原基因如ars C,arr A,anr A等会参与Sb(Ⅴ)的还原.通过总结土壤中Sb的形态及其生物与非生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研究Sb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
- 韩玉琳杨丹幸孙海涛高雅王帆罗军
- 关键词:土壤铁锰氧化物
-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的理论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Ⅲ——植物有效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潜力被引量:11
- 2018年
-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是一种测定环境介质中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原位分析方法。由于其能模拟植物根系,综合考虑环境多介质的动态平衡,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本文简要阐述了DGT技术基于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效性测定的原理;深入剖析了DGT技术涉及的动力学过程与植物吸收机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详细评估DGT技术预测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效果;并基于以上内容,对DGT技术在植物有效性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 魏天娇管冬兴方文罗军
- 关键词:生物有效性植物吸收
-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的理论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Ⅱ:土壤与沉积物原位高分辨分析中的方法与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从吸附膜的设计、采样装置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在土壤和沉积物介质中原位高分辨研究的方法学,并回顾了DGT自诞生以来在根际土壤和沉积物中原位高分辨应用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DGT在原位高分辨研究中的发展前景。DGT技术在沉积物和土壤中对污染物微界面机制的原位高分辨率研究,能够揭示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关键过程,为针对性地做出管理控制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从而推动我国对土壤、沉积物污染的防治和粮食安全的控制。
- 房煦罗军高悦Paul WILLIAMS张昊William DAVISON
- 关键词:土壤沉积物高分辨率金属
- 二维高分辨传感系统的研发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 环境界面是污染物释放及固定的重要区域。典型环境界面(如沉积物-水界面、植物根系-土壤界面等)由于根系分泌物、含氧量突变等因素的影响,其物理化学条件(如pH、氧化还原条件等)及微生物活性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造成污染物在环...
- 罗军方文刘兆东
- 关键词:原位
-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污染物(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是一个耦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传统的主动采样方法和形态分析软件模拟方法常常不能很好地对其生物毒性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作为能够定量采集环境中目标物有效态浓度的被动采样装置,梯度扩散薄...
- 罗军马奇英王晓蓉张昊
- 关键词:DGT金属有机污染物
- DGT技术原理及其发展概述
- 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被动采样技术之一。以菲克定律为基础,DGT技术巧妙地结合了原位预富集和扩散过程,并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扩散层的存在使得待测物的吸附速率可预测且不受扩散边界层(DBL)...
- 成皓罗军张昊
- 关键词:DGT土壤沉积物
- 水稻对锑的吸收富集及转化特征
- 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以南粳45为实验材料,将水稻幼苗暴露于不同浓度(0.2,1,5 mg/L的亚锑酸盐(SbⅢ)和锑酸盐(SbⅤ)溶液4h后,研究不同价态Sb在水稻幼苗中的吸收、转运和转化。结果表明:铁膜影响了Sb的吸收...
- 任静华孙洪杰蔡菲罗军马奇英
- 关键词:锑污染水稻代谢机制
- 文献传递
- 太湖梅梁湾上空颗粒态磷浓度2003年春季的变化被引量:3
- 2005年
- 太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大气营养物质的输入研究方面仍鲜有报道.通过定期采集太湖梅梁湾地区上空颗粒物,测定颗粒中各种形态磷(可溶性无机磷、有机磷、难溶性磷)浓度,探讨大气磷输入对梅梁湾水质的磷的贡献.结果表明2003年春季梅梁湾上空平均颗粒态磷浓度分别为0.157μg/m3,其中水溶性无机磷的含量在15.6%-51.0%.最后估算了春季大气总磷输入量,春季两次采样周期中大气磷沉降通量相差不大.进一步估算了大气总磷的沉降通量最大为0.57kg(hm2·a)(6.84t/a),显示大气沉降对太湖水体的影响.
- 罗军王晓蓉杨翃郁建珍杨龙元秦伯强
- 关键词:太湖颗粒态磷
- 巢湖流域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研究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的氮磷分布,并采用传统化学分析法和梯度扩散膜技术(DGT)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含量。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正磷酸盐(DIP)和总磷(TP)浓度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一直保持在富营养化水平〔ρ(DIP)≥0.343 mg·L-1,ρ(TP)≥0.676 mg·L-1〕,上游的污水汇入是导致水体磷浓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中游污染源少而使磷浓度下降,下游农业面源与支流的汇入又使磷浓度有所增加。沉积物中4种BA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藻类可利用磷(AAP)含量、NaHCO3提取磷(Olsen-P)含量、水溶性磷(WSP)含量和易解吸磷(RDP)含量,其中沉积物w(AAP)和w(Olsen-P)与沉积物w(T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中下游河段沉积物孔隙水中磷具有向水体迁移的趋势,说明这些沉积物磷有自孔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潜在风险。十五里河BA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DGT技术与传统化学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显著,因此DGT技术可作为今后十五里河BAP分析研究的重要工具。
- 宗宁龚莹李玉成郑刘根罗军谢毫王宁
- 关键词:水体孔隙水
- 胃肠模拟体外法的生理参数对室内灰尘中邻苯二甲酸酯与磷系阻燃剂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室内灰尘吞食暴露是邻苯二甲酸酯与磷系阻燃剂的主要暴露途径,测定室内灰尘中该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对其暴露风险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胃肠模拟体外方法-生理原理提取法(PBET)法测定室内灰尘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utyl benzyl phthalate,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和三(2-氯乙基)磷酸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TCEP)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了PBET法中胆盐含量、模拟肠液p H值、液固比及同时摄入奶粉等生理参数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从1.5%(DEHP)到52%(TCEP),随污染物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模拟液胆盐含量增加,DBP、BBP与DEHP的生物有效性逐渐增加,并在10 g·L^(-1)附近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稳.TCEP由于其较好的水溶性,生物有效性并未随着胆盐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变化.奶粉含量的增加则显著增加了DBP、BBP、DEHP和TCEP的生物有效性,在10 g·L^(-1)附近达到最大值后普遍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液固比的增加,DBP和DEHP的生物有效性显著提升,然而BBP与TCEP的生物有效性却未发生明显改变.在p H 6~8范围内,均未对4种有机物的生物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
- 李韵姿何睿文韩永和向萍罗军崔昕毅
-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磷系阻燃剂生物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