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儿童
  • 4篇蛋白
  • 4篇疗效
  • 4篇川崎
  • 4篇川崎病
  • 3篇蛋白芯片
  • 3篇蛋白芯片技术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病变
  • 3篇遗传修饰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治疗小儿
  • 3篇肿瘤
  • 3篇综合征
  • 3篇息肉
  • 3篇相关肿瘤
  • 3篇小儿
  • 3篇芯片技术
  • 3篇螺杆菌

机构

  • 13篇台州市立医院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丽水市中心医...

作者

  • 19篇程海英
  • 9篇汪祝萍
  • 9篇王英姿
  • 7篇江米足
  • 6篇张雁翼
  • 6篇章许平
  • 6篇舒小莉
  • 4篇林蕴
  • 3篇杨玲蓉
  • 3篇陈洁
  • 3篇沈征
  • 3篇顾伟忠
  • 2篇陈学军
  • 2篇刘晟
  • 2篇陈瑾
  • 1篇蔡海芳
  • 1篇陈飞波
  • 1篇潜丽俊
  • 1篇蓝菊红
  • 1篇冯雪

传媒

  • 2篇临床医学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第九届全国儿...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0年1月~2007年5月期间通过检测血清CMV-IgM抗体、CMV-DNA及肝功能确诊CMV感染引起的淤胆型肝炎综合征患儿83例,随机分为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组、更昔洛韦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均常规给予保肝退黄和维生素K1治疗,疗程2周。结果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r-GT)和胆汁酸(TBA)及肝脏回缩方面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是目前治疗CMV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理想药物,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王英姿汪祝萍程海英
关键词:更昔洛韦金双歧婴儿肝炎综合征
倍他乐克联用心律平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54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联用心律平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104例,单用心律平治疗50例,倍他乐克联用心律平治疗54例。用药前后以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判定疗效。结果联用组治疗后室早、室上性早搏及短阵房速、短阵室速发作数减少,显著优于单用组;心率亦有所降低,PR间期、QT间期延长,但仍在安全范围内。单用组有效38例(76.00%),其中显效28例(56.00%),好转10例(20.00%),无效12例(24.00%),联用组有效47例(87.04%),其中显效36例(76.60%),好转11例(20.37%),无效7例(12.96%),联用组比单用组有效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联用心律平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良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英姿林蕴程海英
关键词:心律平倍他乐克快速心律失常小儿
73.儿童大肠息肉相关肿瘤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观遗传修饰
背景与目的 大肠息肉是引起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主要的原因。儿童大肠息肉最常见的类型是幼年性息肉,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对成人的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APC、PTEN和B—CATENIN参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表观遗传修饰也是...
程海英舒小莉沈征顾伟忠章许平张雁翼陈洁江米足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川崎病儿童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52例KD患儿、4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KD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与NCA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在KD患儿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纤溶异常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并发症具有很大预测价值。
程海英汪祝萍王英姿
关键词:川崎病D-二聚体冠状动脉病变
金双歧佐治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程海英汪祝萍王英姿
关键词:婴儿肝炎综合征淤胆型金双歧微生态制剂佐治
肠道感染相关性脑病
2007年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相关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5例与文献报道的肠道感染相关性脑病相一致的患儿特点。结果均为突发高热、惊厥、水样腹泻、代谢性酸中毒、肝酶显著升高,前躯期为严重水样便、发热。大便检测6例轮状病毒阳性,脑功能障碍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是本病的临床特点;肝酶学极显著改变,血胆红素多正常。入院1-2 d后肝转氨酶达高峰,多于1周内恢复正常,病情缓解。本组无一例死亡,2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应提高对肠道感染相关性脑病的临床认识。治疗关键是纠正脱水、酸中毒,肠源性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发病机制。
王英姿程海英
关键词:发病机制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KD)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监测比较KD组和对照组、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的D-二聚体、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指标变化,并比较冠状动脉病变(CAD)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D)急性期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的D-二聚体、ESR、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3、2.37、1.66,P均<0.05);与KD组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98、23.35、1.98,P均<0.05)。CAD组的KD急性期、恢复期患儿D-二聚体水平高于N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8、2.09,P均<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KD诊断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英姿汪祝萍林蕴程海英
关键词:川崎病D-二聚体血沉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病变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小于胎龄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及身高均值标准差积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两者比值及身高均值标准差积分(HtSDS)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小于胎龄儿(SG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确诊为追赶生长失败的SGA患儿应用rhGH治疗(0.15~0.20u·b^-1·d^-1),每晚睡前皮下注射,治疗3、6、9、12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清IGF-1、IGFBP-3,HtSDS、年生长速率(GV)的变化。结果GV治疗前为(4.1±0.5)cm/年,治疗后3、6、9、12个月分别升至(12.4±3.2)cm/年、(11.0±2.3)cm/年、(10.1±3.5)cm/年、(9.4±1.8)cm/年,显示治疗后追赶生长明显(F=51.35,P〈0.01);HtSDS治疗前为(-2.81±0.64),治疗后分别为(-2.55±0.73)、(-2.39±0.65)、(-2.21±0.58)和(-2.09±0.94),显示治疗后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差距逐步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9,P〈0.01)。IGF-1、IGFBP-3明显升高,各监测时间点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2、14.04,均P〈0.01),以IGF-1升高更明显,3个月之后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个月达高峰;IGF-1/IGFBP-3比值和治疗前相比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2,P〉0.05)。rhGH治疗6个月内,血清IGF-1和身高标准差积分相对治疗前的变化(AHtSDS)存在显著正相关(r3=0.72,r6=0.91),9个月后不存在相关性(r9=0.26,r12=0.33)。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rhGH治疗SGA后IGF-1、IGFBP-3升高,以IGF-1升高更明显,6个月内血清IGF-1和AHtSDS存在显著正相关,9个月后不存在相关。rhGH治疗小于胎龄儿是安全有效的。
程海英刘晟汪祝萍尹燕丹冯雪陈瑾
关键词:生长激素出生时低体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初期治疗中应用甲泼尼龙的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0年3月~200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例KD患儿。根据甲泼尼龙的使用与否,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单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1g/(kg·d),连用2d];治疗组(36例)用甲泼尼龙[20~30mg/(kg·d),连用3d]+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d]。然后对两组急性炎症控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D)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体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程14~21d时发生CAD例数:治疗组3例(8%),对照组1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3个月,CAD例数:治疗组1例(3%),对照组8例(2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初期治疗中应用甲泼尼龙能缩短病程,安全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程海英汪祝萍王英姿
关键词:川崎病儿童甲泼尼龙冠状动脉病变
蛋白芯片技术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我国有很高的感染率,儿童也属易感人群。目前诊断Hp的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且在菌株分型、耐药性检测及癌变风险...
舒小莉程海英杨玲蓉章许平张雁翼陈学军江米足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