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盛军

作品数:61 被引量:214H指数:9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脊柱
  • 15篇手术
  • 14篇颈椎
  • 12篇脱位
  • 12篇疗效
  • 12篇后路
  • 11篇骨折
  • 9篇枢椎
  • 8篇腰椎
  • 8篇椎管
  • 7篇截骨
  • 7篇矫形
  • 6篇内固定
  • 6篇后凸
  • 6篇畸形
  • 5篇单开门
  • 5篇融合术
  • 5篇手术治疗
  • 5篇轴性症状
  • 5篇椎管扩大

机构

  • 6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3...
  • 1篇石河子市人民...

作者

  • 61篇盛军
  • 49篇盛伟斌
  • 26篇梁卫东
  • 22篇郭海龙
  • 18篇邓强
  • 18篇买尔旦·买买...
  • 17篇徐韬
  • 11篇甫拉提·买买...
  • 9篇曹锐
  • 9篇荀传辉
  • 7篇普拉提·买买...
  • 6篇张健
  • 6篇徐小雄
  • 6篇李国庆
  • 5篇华强
  • 5篇王健
  • 5篇彭理斌
  • 5篇宋兴华
  • 5篇艾尔肯沙德尔
  • 4篇买尔旦

传媒

  • 11篇中华骨科杂志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新疆医学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3篇2001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腕背侧腱鞘囊肿的治疗和诊断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手腕部腱鞘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穿刺抽吸组和手术切除组,在行治疗前均进行囊肿的超声检查。结果:经过6~18个月的随访,穿刺抽吸组38例患者经穿刺抽吸治疗后有8例患者效果不佳,最终通过手术切除囊肿。手术切除组38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囊肿,术后囊肿无1例复发,手术效果佳。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均证实其性质为腱鞘囊肿,超声诊断率达100%。结论:超声诊断腱鞘囊肿诊断率高,在掌握适当的手术指征情况下,手术切除腱鞘囊肿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李国庆盛军彭理斌
关键词:腱鞘囊肿超声检查
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僵硬性颈椎畸形
2024年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僵硬性颈椎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术适应证及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取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僵硬性颈椎畸形的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年龄(19.8±27.2)岁(范围7~48岁)。先天性颈椎畸形5例,治愈型结核3例,医源性颈椎畸形1例。测量C1,2角、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侧凸角(structural scoliosis angle,SSA)、颈椎后凸角(structural kyphosis angle,SKA)、头部倾斜角(head tilt,HT)、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面偏移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T1倾斜角(T1 Slope,T1S)及T1S与颈椎前凸角的差值(T1S-CL)。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简明量表评估颈椎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手术时间(273.9±76.1)min,出血量(472.2±128.8)ml。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2±41.8)个月(范围12~116个月)。单节段截骨7例(C3、C6、C7各1例,C54例),双节段截骨2例(C2和C7,C3和C4)。经椎弓根截骨4节段,全脊椎截骨7节段。上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于枕骨1例、颈椎8例,下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于上胸椎6例、颈椎3例,其中UIV和LIV均位于颈椎2例。融合固定节段(7.6±4.4)个(范围2~12个)。术后(8.8±3.2)个月(范围6~12个月)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9例患者术前CL、SSA、SKA、HT、CBD分别为19.8°(17.2°,30.5°)、27.4°(23.3°,30.4°)、28.4°(25.6°,30.1°)、9.0°(6.2°,12.3°)、18.5(12.3,23.6)mm;术后改善至-11.1°(-8.8°,-14.4)、1.3°(0.8°,1.6°)、-11.1°(-8.6°,-14.5°)、1.6°(0.5°,2.2°)、9.4(4.8,13.5)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1.0°(-8.8°,-14.3°)、1.2°(0.8°,1.5°)、-11.0°(-8.6°,-14.3°)、1.
蔡晓宇徐韬买尔旦·买买提曹锐荀传辉梁卫东张健邓强甫拉提·买买提盛军王婷盛伟斌
关键词:颈椎脊柱后凸截骨术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最初经后路复位内固定的2例患者,术后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恶化,经前路减压手术后缓解.另7例行前路减压、后路复位内固定及前路融合术.随访6~28个月,平均13.7个月.除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外,余病例脊髓神经功能平均恢复1级.术后X线片复查,脱位椎体均获完全复位,骨性融合.结论: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经颈椎X线片、MRI等检查,明确或排除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可能.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盛伟斌艾尔肯沙德尔欧阳甲华强米吉提徐小雄盛军
关键词:颈椎骨折椎间盘突出骨折脱位椎间盘脱出前后路联合手术
合并脊髓损伤的难治性儿童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评价合并脊髓损伤的难治性儿童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4岁以下、合并脊髓损伤的难治性儿童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1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30 d,平均8.5 d,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复位钉棒固定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钉棒固定技术。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骨折脱位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及CT示骨折脱位均复位良好、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按Frankel分级:术前C级2例,D级4例,E级4例;术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显示,2例C级改善至D级,其余8例均恢复至正常。结论小儿齿状突骨折的发现具有延迟性,一期后路/联合前路松解复位钉棒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难治性儿童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梁卫东任周梁盛军王健牙克甫·阿不力孜盛伟斌
关键词:儿童骨折脱位
脊柱全皮质骨螺纹变径螺钉及脊柱定位定向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脊柱全皮质骨螺纹变径螺钉及脊柱定位定向装置,包括U型钉座和螺钉本体,U型钉座上连接有螺钉本体,其特征在于螺钉本体包括表面设有皮质骨螺纹的螺杆,螺杆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平滑过渡连接的尖端部、细...
帕尔哈提·热西提盛伟斌郭海龙买尔旦·买买提邓强普拉提·买买提盛军
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8.2岁;脊柱结核病程10个月~120个月,平均37.1个月。脊柱后凸畸形位于颈胸交界区2例、胸椎10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例、3~5个椎体9例、5个椎体以上6例。其中6例合并脊髓神经损害,Frankd分级C级2例、D级4例。均采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截骨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97个月,平均27.8个月。固定节段为5~17个椎体,平均9.6个;融合节段为2~8个椎体,平均4.4个。矢状面后凸由术前平均71.6°矫正至14.5°,矫正率79.7%;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9.4°矫正至0.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3.7mm矫正至术后0.5mm,平均矫正3.2mm。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固定松动4例,胃肠功能障碍2例,胸膜破损5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件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徐韬买尔旦·买买提盛伟斌郭海龙普拉提·买买提盛军
关键词:脊柱脊柱后凸截骨术
ACDF与AC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疗效及矢状参数变化
目的: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CDF与AC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近期疗效及矢状参数变化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
梁卫东盛军盛伟斌
关键词:颈椎ACDF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修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颈椎稳定性随访被引量:8
2014年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min,出血量(196.3±141.4)m 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min,出血量(220.91±128.21)m 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王健罗浩梁卫东盛伟斌盛军
关键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椎管扩大成形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
手掌侧小切口在腕管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总结腕管区指屈肌腱损伤后采用手掌侧小切口寻找肌腱远断端的方法及修复肌腱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锐器切割伤致腕管区指屈肌腱损伤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22~48岁,平均35岁。伤后1~12h入院。损伤肌腱:拇长屈肌腱12例,示指深、浅屈肌腱10例,中指浅屈肌腱3例,环指屈肌腱3例,示、中指深、浅肌腱10例。腕部均为横形伤口。合并正中神经损伤21例,桡动脉损伤6例,尺动脉、尺神经损伤3例。术中于掌侧腱鞘区与手掌区间远侧掌横纹处作一横形长约0.5cm切口,寻找回缩肌腱远断端并逆行原路回送,与其近断端进行端端吻合。同时处理合并损伤。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手指缺血坏死,尺、桡动脉搏动均可触及。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总主动活动度法评价术后疗效,优23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3.3%。21例正中神经损伤者功能均恢复;3例尺神经损伤者中1例尺神经功能改善,2例尺神经功能未恢复。结论腕管区指屈肌腱损伤后,采用手掌侧小切口寻找回缩的屈肌腱远断端手术操作简便可行,且不影响肌腱修复效果。
盛军李国庆彭理斌
关键词:指屈肌腱损伤小切口
下腰椎后路手术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的防治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下腰椎手术合并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方法:24例硬脊膜损伤患者术中给予不同的修复,其中术后10例脑脊液漏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引流。结果:2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脑脊髓炎和脑脊液囊肿等并发症。结论:硬脊膜损伤根据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修复是首选方法,持续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是治疗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盛军李国庆彭理斌
关键词:下腰椎手术脑脊液漏硬脊膜损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