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
- 作品数:27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学生物学更多>>
- 论民族文化在“生态移民”中的定位与价值——以凉山州生态恢复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生态移民"是一项牵涉到人的迁徙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两方面的政策,其中如何正确对待生态移民区的民族文化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立足于斯图尔德及其后继者提出"文化生态观"和近年来生态学倡导的"适度干扰"理论相互借鉴与共同创新,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质进行再认识,以审视"生态移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里仅以凉山州的生态恢复为例,意在说明尊重和发掘利用相关的民族文化,能够收到更好的生态恢复成效,对施政过程中的特殊问题的处置也可以做到更为得体。
- 田红
- 关键词:生态移民适度干预文化适应
- 喀斯特石漠化灾变救治的文化思路探析——以苗族复合种养生计对环境的适应为例被引量:12
- 2009年
- 石漠化灾变区的生态恢复是学术界公认的头等难题。目前的救治思路主要取准于土层深厚、水土资源稳定环境的民族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对灾变后的荒草灌丛生态系统适应能力低下,因而救治成效不理想。应将救治思路取准于能适应灾变区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灾变最严重的贵州省麻山地区,苗族正在实行的复合种养生计具有作物系统配置、最小环境改动和缺环弥补三大特点,既能利用蜕变后的缺土少水环境,又能规避生态脆弱环节。只有立足于当地苗族文化提出的生态恢复思路,才能实现石漠化带的生态恢复使命。
- 田红
-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恢复文化适应
- 论地方性知识在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中的价值——以石灰岩山区“石漠化”生态救治为例被引量:17
- 2007年
- 地方性知识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广泛概念。本文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灾变救治为例,对地方性知识在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在分析石漠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发掘利用各民族地方性知识,以完成对石漠化的灾变救治。
- 游俊田红
- 关键词:脆弱生态系统石漠化地方性知识
- 内在紧张的情境分析——试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被引量:2
- 2005年
-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 田红彭大庆
- 关键词:生命个体
- 从学科特点看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互补被引量:1
- 2008年
- 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二者都以"人"为研究核心,他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并行,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拟从考古对象的特点、技术与个人因素的干扰、理论分析带来的特点三方面入手分析考古学的学科特点,提倡在考古资料的解读中应重视其与文化人类学的互补问题。
- 田红
-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学科特点
- 《边城》的叙事策略被引量:2
- 2005年
-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罗夫20世纪60年代提出"故事"与"话语"来区分叙事作品的素材与表达形式,在现代文学批评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边城>的基本内核是故事,叙事时间的巧妙使文本结构成为一个精美的"完型";叙事话语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者大于人物,叙事者的全知全能身份赋予叙事一定的权威性,能最大限度地对故事进行调度,在叙事过程中借助大量的隐喻、象征等实现"自我呈现",适当使用次知视角来自由控制对人物内心的透视,有效调节叙事距离,以叙述主体与客体心理空间的"间离"使叙事冷静、客观.
- 田红
- 关键词:《边城》叙事策略结构主义叙事学现代文学批评基本内核全知全能
- 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读《中国试验区——科学发展观的“冶炼炉”》
- 2006年
- 位于云贵高原腹地的毕节地区属我国、也是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具有最典型的喀斯特人地生态系统,出现的众多严峻问题,在中国和世界喀斯特贫困区都有很强的代表性:高原山地显著。
- 罗康隆田红
- 关键词: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小流域综合治理喀斯特地貌
- 论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的互动
- 2011年
- 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都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本文通过回顾两类知识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国古代哲人的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互动事例等角度梳理两种知识区别的由来,倡导在互动中实现两种知识的新一轮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生态建设。
- 田红
- 关键词:本土知识生态建设
- 族群认同与文化建构——辰沅流域瓦乡人盘瓠神话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
- 2013年
- 文化表征是重要的族群边界,也是维持族群边界的主要因素。瓦乡人及其民族精英与地方政府对盘瓠神话进行的既有别于苗族又依附于汉族的文化建构,呈现出他们内心亦苗亦汉复杂纠结的情感,说明族群认同既是强势与弱势力量互动变迁的过程,也是"边缘"力量和"中心"力量共同建构的结果,更是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历程。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是复杂的,只有在动态的文化情境中考察族群的边界及其维护才能明确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 明跃玲田红
- 关键词:盘瓠神话族群认同文化建构人类学考察
- 本土生态知识的推广与共享——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砂田的扩大利用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在华北平原频繁遭受水资源匮乏威胁的今天,在黄土高原西部普遍推行节水农业,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首选手段。当地回族、汉族、撒拉族、保安族拥有一整套砂田种植农耕体制,能在年降雨量低于300毫米的干旱背景下实现农作物的高产,还兼具生态维护的成效。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砂田农耕体制面临严重的推广和共享难题。对此,笔者认为应改善社会背景条件,支持砂田农耕这种多民族共享的本土生态知识推广,以便为缓解黄河下游水荒做出积极的贡献。
- 田红
- 关键词:砂田本土生态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