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珂
- 作品数:7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AIG)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55例AIG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Hb、I.DH、n羟丁酸脱氢酶(aHBDH)、胃泌素、内因子抗体、壁细胞抗体、胃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24h胃酸监测等。另选取31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5例AIG患者中,49例伴有巨幼细胞性贫血。4例检测内因子抗体的贫血患者中3例阳性。43.8%(21/48)的患者壁细胞抗体阳性。治疗前,伴有贫血的AIG患者的LDH[(1045.50±853.46)U/L]及“HBDH[(853.71±824.23)U/L]明显升高,与不伴有贫血的AIG患者[(166.67土41.03)U/L,(133.67±27.90)U/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5、-2.120,P均〈0.05),与对照组[(1047.52±1028.31)u/L,(1050.23±1264.37)U/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46例行胃镜检查,29例胃体萎缩而胃窦不受累,占63.0%;16例胃窦、胃体均无萎缩,占34.8%,其中7例胃黏膜表现为肠上皮化生,1例表现为肠上皮化生伴不典型增生;1例胃窦、胃体均有萎缩,占2.2%。结论A1G患者LDH、a—HBDH升高可能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导致的骨髓原位溶血有关。建议AIG患者将内因子抗体检测作为常规检查。依靠胃镜活组织病理诊断AIG有一定的局限性,需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诊断。
- 田珂刘玉兰
-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胃炎L-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抗体
- 白塞病消化系统表现的临床特点
- 目的:总结具有消化系统表现的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具有消化系统表现的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3名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5:1.初诊年龄在15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2.5岁....
- 田珂
- 关键词:白塞病内镜表现
- 文献传递
- 代谢综合征组分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 2011年
- 背景:研究显示一些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然而关注MS组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中意义的研究尚少。目的:研究MS组分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的关系。方法:纳入2003年1月~200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并有2年以上复查资料的成年患者,采集其包括4项MS组分(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在内的12项可疑危险因素,筛选复发相关因素,以之为自变量,以研究起点之后第1~3年期间的结肠镜复查结果为因变量,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并换算为RR值。结果:共138例患者纳入研究,76例(55.1%)在研究起点之后第1~3年期间复发,4例复查时发现结直肠癌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和多发性腺瘤以及伴发MS组分的数量与复发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组分(OR=2.308,P<0.01:RR=1.342)和年龄(OR=1.040,P<0.05;RR=1.018)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发MS组分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更易复发,提示可将MS组分纳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治疗后复查的参考指标。
- 杨静朱元民胡莹曹珊田珂张黎明刘玉兰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腺瘤复发LOGISTIC模型
- 自身免疫性胃炎诊治进展被引量:11
- 2010年
- 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由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洲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内对其重视不足。内因子抗体和壁细胞抗体阳性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和胃酸分泌,导致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参与了AIG的发病。AIG常伴发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G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降低,并与胃体萎缩程度相关,可能成为一种无创胃体萎缩筛查指标。对恶性贫血患者应予维生素B12替代治疗。目前对AIG患者接受内镜监测的时间间隔仍存在争议。
- 田珂王晶桐
- 具有消化系统表现的白塞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总结具有消化系统表现的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具有消化系统表现的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包括ANCA、ESR、CRP、胃肠镜等。选取174例白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发病率差异采用,检验。结果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5:1。初诊年龄为15~67岁,平均年龄(39-12.5)岁。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为腹痛(22/43,51.2%)、腹泻(24/43,55.8%)。7.0%(3/43)因肛瘘行手术治疗。27.9%(12/43)有过阑尾炎病史。30.8%(12/39)皮肤针刺试验阳性。95.2%(20/21)ANCA(包括ANCA-PR3及ANCA-MPO)阴性,4.8%(1/21)ANCA-PR3阳性,72.7%(24/33)ESR增快,82.1%(23/28)CRP升高。共12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溃疡伴或不伴糜烂,溃疡可单发也可多发,形态为口疮样、火山口样及地网样。初诊治疗的方案包括:单独使用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糖皮质激素;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65.1%(28/43)复发,18.6%(8/43)失访,16.3%(7/43)初诊至今未满5年,无死亡或2次手术者。结论本组患者未发现特异性自身抗体或炎症指标。肠白塞与克罗恩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部分炎症性肠病患者、部分肠白塞患者可能被误诊,现有的白塞病诊断标准具有局限性。
- 田珂王晶桐朱元民何晋德刘玉兰
- 关键词:白塞病克罗恩病
-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1例
- 2010年
- 病例:患者男,53岁,因"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17年,三系减少3年,腹痛2年"于2009年9月20日拟"克罗恩病(CD)"入院.患者1993年4月无明显诱因解黏液脓血便,4~5次/d,无腹痛、里急后重,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结肠镜榆查示:直肠、乙状结肠糜烂,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可能性大",未予正规治疗.
- 陈宁徐定婷田珂张国艳王智峰刘玉兰
- 关键词:CROHN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的发病特点,达到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的目的。方法检索我院2000年至今的原发性大肠癌病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共检索到大肠癌患者1308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66例(5.0%);中年组,年龄41~70岁,805例(61.5%),随机抽取86例;老年组,年龄≥71岁,437例(33.4%),随机抽取76例。分别比较三组间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肿瘤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就诊特点等。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男性比例分别为48.5%、60.5%、65.8%(X^2=4.34,P=0.04);首发症状均为腹痛、便血及大便习惯改变等;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20、68、65d;确诊时晚期病例分别占50.0%、41.2%及28.6%(X^2=6.36,P=0.04),但分析首诊方式及误诊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三组合并大肠息肉的比例依次为53.8%、78.6%及87.3%(X^2=14.2,P=0.00)。青年组左半结肠癌占83.8%,高于中年组(67.4%)及老年组(64.9%)(X^2=7.38,P=0.03);青年组直肠癌病例占48.5%,也高于中年组(24.1%)及老年组(26.6%)(X^2=12.1,P=0.00);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青年组黏液腺癌(X^2=16.2,P=0.04)及低分化肿瘤比例高(X^2=6.29,P=0.04)。结论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发病有其特点。青年发病确诊时间长,左半结肠癌占优势,确诊时晚期病例比例高,病理类型低分化多见,提示预后不良。老年人大肠癌男性患者比例增多,肿瘤好发部位向近端移位,合并大肠息肉的比例增加。
- 蒋绚田珂张葆袁一平陈捷刘玉兰
- 关键词:大肠癌不同年龄阶段